次日,拿不定主意的陶谦,立刻召集自己的幕府商议对策。
徐州名士王朗、赵昱、陈登、张昭等人皆在其中,整个徐州最大的富商,东海糜氏的当代家主糜竺亦在其列。
不过,吴起因为在青州东莱郡治理地方,蒙恬在彭城驻守,并未参与此次会议。
“诸公,袁公路遣使而来,欲与我等结盟,共击淮南。
其言辞虽切,然其心难测。此事关乎徐州安危,谦不敢独断专行,愿听诸公高见。”陶谦将昨日华歆带来的请求向众人复述了一遍。
糜竺率先发言,他作为陶谦最倚重的财政与行政助手,思虑向来周全持重:“陶公,袁术此人,志大才疏,性骄而寡恩。
其名为讨贼,实则因为被张角麾下大将韩信占领了颖水以东的地区,他又无法将对方从汝南郡清剿,故而才想借助外力,帮他扫平境内的障碍。
我徐州近些年不止扫平境内的盗匪,还北上青州,连年用兵,将士疲惫不堪,今年好不容易得以喘息,东海却又发生倭人海盗入侵的事件,已经无力出兵淮南。
若贸然与之结盟出兵,胜则为其前驱,消耗我徐州钱粮兵马;若有不慎,败则引火烧身,若张角趁势东进,徐州又会陷入到战火之中。
何况就算拿下丹阳郡,我们未必就能首得住啊!
丹阳郡在大江之南,派遣的军队太少,很难守得住,我们从徐州支援,还需渡过长江,很难快速支援。
驻扎更多的军队?现在我们东击倭寇,北攻青州,南防项羽,西抗群寇,哪还能挤出如此多的军力?
再过数年,或许可以。
竺以为,当以谨慎为上,可婉言谢绝,或仅以钱粮助之,而不出动兵马。”
王朗素有清名,精通经学,他捻须点头,附和道:“子仲(糜竺)所言极是。
春秋之义,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淮南局势复杂,非旦夕可平。
我军劳师远征,百姓疲敝,非仁政之本。不若缮甲厉兵,固守徐土,观天下之势而动。
与袁术这等狼子野心之辈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
此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陈登上前一步,目光炯炯,充满锐气,与糜、王二人的保守态度截然不同,中气十足的说道:“糜子仲与王景兴之言,虽老成持重,却未免过于保守了!
陶公,袁术固然不可信,然淮南之地,膏腴千里,且为我徐州南面屏障。如今贼众盘踞,民生凋敝,若任其坐大,或为袁术所独占,则我徐州永无宁日!
今袁术主动来邀,正给了我们一个名正言顺进入淮南的良机!
近些年虽然我们四处用兵,但是已经趋于稳定。
北方的青州早已经大定,我们占据的北海郡国与东莱郡早没有了战乱,已经开始大力发展。
南方项羽战略目标在岭南,他若敢从吴郡渡江而来,我在广陵郡南部早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必定让他的军队有来无回。
兖州的大部分贼寇在被曹孟德剿灭后,除了泰山郡外,已经没有了多少威胁。
泰山贼寇,自守之贼,他们凭借地势与官军对抗,绝对不敢进入徐州境内与我们为敌。
毕竟臧霸等人当初就是在徐州被我们赶出去的,他们深知徐州军力之强。”
只见陈登走到悬挂的地图前,以手指在地图上的淮南之地,继续说道:“登以为,我军当应允结盟,但需掌握主动。
袁术联络淮南附近的各路诸侯,准备围剿张角。
我们只需陈兵于下邳之南,静待其他几路的结果。
若其他几路大胜,则张角首尾不能相顾,我们即可率军迅速南下,攻占九江郡的重镇历阳县。
只要占领历阳县,就能切断九江郡与丹阳郡的联系。
丹阳之兵也无法跨江支援九江郡。
若是其他几路军队无法突破张角军的防线,我们也无须南下,得罪张角,按兵不动即可。
毕竟我们如果能得到丹阳郡,不止能将扬州一分为二,在战略上占据优势。
还能从丹阳郡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源。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也。’
陶公本就是丹阳人,在这里的名声极佳,能招募无数悍勇的将士。
而且丹阳多山,即使项羽率军来攻,我们可以凭借地理的优势进行防守,以此拖住项羽的军队。
然后再从广陵派遣援军前来,绰绰有余!”
高洁廉正,性格刚直的赵昱,一向非常谨慎,这次因为要对淮南用兵,忧国忧民的说道:“元龙之策,虽有风险,却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淮南百姓被张角的医术蒙蔽,甘愿为其卖命。
我徐州若出兵,当以吊民伐罪为旗号,严明军纪,抚恤地方。
若能因此安定一方,亦是功德。
只是,与袁术往来,务必万分小心,所有盟约条款需明确,粮草后勤需自理,绝不可受其掣肘。”
面容严肃,敢于直谏的张昭亦说道:“诸公之论,皆有其理。袁公路非诚信之主,野心甚大,其志恐不在张角,而在天下。
若与之联盟,共同出兵,当以元龙之策行之,若是张角兵败,我们趁势进攻历阳。
如果联军兵败,我们则按兵不动。”
陶谦听着麾下这几位重臣或保守、或激进、或持中的建议,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之中。
一边是稳守基业的诱惑,一边是开疆拓土的机遇,以及他心中衣锦还乡的梦想。
陶谦顿了顿,目光变得异常坚定,开始下达命令:“元龙,就依你之策,拟定进军方略。只是广陵沿海,倭人海寇仍然未平,还须防范项羽趁机北上,广陵仍然要元龙坐镇。
而吴起先生远在青州,此次统军当以蒙恬为主帅,曹豹将军为副将,子仲,筹措粮草军械,务必充足。
王景兴(王朗)、赵元达(赵昱)劳烦你们负责后方调度与联络事宜。
此次出兵,我徐州既要扬威于外,亦要固本于内。
诸公,各自准备去吧!”
一场决定淮南命运与中原大势的战事,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