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郑庆华院士,1969年1月出生于浙江嵊州。
嵊州位于浙江省东部,北靠杭州市,东邻宁波市,西连诸暨市,南毗新昌县、东阳市。
嵊州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就有人类在甘霖小黄山生息繁衍。
春秋战国时,这里先后属越国、秦国。
秦始皇置会稽郡,这里为郡属地,后命名为剡县。
唐武德四年,剡县升为嵊州,并分设剡城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剡县恢复原名,宣和三年七月,剡县改为嵊县。
南宋绍兴元年,这里属于绍兴府,元十三年,属绍兴路。
民国元年,这里直属于浙江省,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5月22日嵊县解放,1995年8月,撤销嵊县,改设为嵊州市。
嵊州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越剧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深厚的越剧群众基础,培养了大批越剧艺术家。
嵊州古迹文化众多,这里拥有崇仁古镇、小黄山遗址、马寅初故居和华堂王氏宗祠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嵊州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嵊州名人辈出,“书圣”王羲之,今嵊州市金庭镇人,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山水派诗人”鼻祖谢灵运,今嵊州市三界镇人,其诗歌清新明丽,对后世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近现代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今嵊州市浦口镇人,他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中国经济学社社长等要职,对中国近代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
中国首位围棋世界冠军马晓春,也是嵊州人,在围棋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出生地解码
浙江嵊州对郑庆华院士的成长和成就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嵊州是着名的“书法之乡”和“越剧发源地”,孕育了王羲之、陆游等文化名人。
这种浓厚的文化底蕴使郑庆华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和艺术的热爱,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其学术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嵊州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当地的学校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郑庆华毕业的嵊县中学(现嵊州中学)等学校,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助力他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嵊州市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年轻人参与科研活动和创业项目。
这种环境培养了郑庆华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在学术研究中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创新,为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嵊州先后走出了11位两院院士。
这些杰出乡贤成为郑庆华的榜样,激励他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以他们为目标努力奋斗,最终也成为了院士群体中的一员。
院士求学之路
1986年,郑庆华从嵊州中学(时名嵊县中学)高中毕业,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学习。
1990年起,郑庆华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4年9月,郑庆华在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7年7月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郑庆华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庆华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学习,让他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和软件专业技能,为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这段经历使他对计算机软件的原理、开发等有了初步但重要的认识,培养了他的编程能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后续科研工作中的技术实现和算法设计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郑庆华院士攻读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硕士学位,使他的研究从单纯的软件领域拓展到计算机系统结构这一更宏观的层面。
这让他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他日后在设计和优化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相关研究中,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这有助于他在科研中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入。
硕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郑庆华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后续在博士阶段和职业生涯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科研能力基础。
郑庆华选择系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跨学科融合。
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他研究计算机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这使他能够运用系统分析、建模、优化等方法来解决计算机领域中的复杂问题。
同时,这也提升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术视野,为他在大数据知识工程等交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博士期间,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系统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点开展深入研究。
他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
这些成果不仅是他学术水平的体现,也为他积累了学术声誉,为日后申请科研项目、获得学术奖项以及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同时,博士阶段的严格学术训练,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使他能够在面对科研难题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院士从业之路
1993年7月,郑庆华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8年7月起,郑庆华相继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2002年,郑庆华在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郑庆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2023年2月,郑庆华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2023年11月22日,郑庆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郑庆华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郑庆华院士在西安交通大学留校任教后,他在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同时,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大数据知识工程等领域深入钻研,为后续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郑庆华相继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这一过程促使他在科研上不断进取,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
这段时期,他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较高的学术声誉,为成为院士赢得了同行的认可。
郑庆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让他接触到国际顶尖的学术资源、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在哈佛的研究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能够站在全球学术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为其在大数据知识工程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郑庆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期间,他能够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推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他整合学校资源,为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这有助于带领科研团队承担更多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更突出的科研成果。
郑庆华担任同济大学校长以后,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他提出“同济智造”“同济智慧”“同济智行”等发展理念,推动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学校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也让他能够汇聚更多优秀人才,开展更具挑战性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郑庆华院士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且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在大数据知识工程领域,郑庆华是大数据知识工程新领域开拓者之一。
他凝练出“碎片知识融合与推理”这一大数据知识工程核心科学问题,提出知识森林原创性概念及模型,发明知识森林构建方法与证据链推理技术,创立了知识森林“是什么、怎么建、如何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命名为“郑方法”。
在教育领域,他主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远程教育系统Skyclass移动学习系统。
该系统应用于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现代远程教育,还用于“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科技人才培训,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在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架起了沟通智慧的数字桥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方案”。
在税务领域,郑庆华主持研制的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解决了国家税收风险及时精准识别的难题,实现了税务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为国家金税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网络安全领域,他主持研制了不良网络内容侦测与识别系统、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系统等。
这些系统应用于国家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关键场景,保障了网络空间的清朗。
此外,郑庆华院士的研究成果还在土木工程等其他领域有所应用,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知识大模型,为相关领域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研之路解码
郑庆华院士的研究成果在他后来当选院士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郑庆华在大数据知识工程领域创立了知识森林理论与技术体系,被国际同行命名为“郑方法”。
这一原创性成果展示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学术支撑。
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他主持研制的多个系统,如天地网远程教育系统、移动学习系统等,推动了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他在不良网络内容侦测与识别系统和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系统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保障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他在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方面,实现了税务服务的智能化升级。
这些成果解决了相关行业的关键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也凸显了他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地位。
凭借一系列研究成果,郑庆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众多奖项。
这些奖项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当选院士积累了重要的荣誉资本,充分证明了他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他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发展。
这也是他对科研事业的重要贡献,对其当选院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记
郑庆华院士的出生地浙江嵊州,赋予他耕读文化底蕴和勤奋好学的品质,为其成长奠定基础。
求学之路中,他在西安交通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打下坚实专业基础,“西迁精神”激励他锐意进取,培养了严谨科研态度。
从业之路里,他留校任教及职称晋升,使他教学科研相长,积累成果与声誉;在哈佛的博士后研究,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和同济大学校长,让他能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带领团队取得更多成果。
科研之路上,他在大数据知识工程等领域取得众多原创成果,解决了教育、税务、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问题,获得多项重要奖项,赢得了学术界认可。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