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赏完毕后,大家突然发现那常侍手中诏书竟然还有一卷,显然,此次还有一事要宣布,于是整个大殿便再次陷入一种更为深沉的寂静。
他们知道,陛下最擅长的,便在于总能抛出一些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深远构想。
常侍得到刘瑁的颔首示意,再次展开一卷明黄的诏书……
“绍天法祖皇帝,诏曰:
朕闻制治明时,设官分职,所以协和万邦,平章百姓。
自朕承天景命,再造寰区,即仿周汉之遗意,参酌时宜,立三省六部之制,以总万机。
迩年以来,百度惟贞,庶绩咸熙,实赖群工,各司其任。
今寰宇永靖,品式备具,宜明陟降,以叙九功。
其中门下侍中,典司献纳,任重谏垣。其副贰之职,参决机衡,允资明允。兹特进华歆、杜畿为门下侍郎,
尔其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若大祭祀,则从升坛以陪礼。恪共尔位,以匡朕之不逮。
又散骑常侍侍帷幄,备顾问,宜选才彦:
以滇国公李恢、应国公钟繇并为中书省右散骑常侍;
以胡国公杜袭、越国公刘晔并为门下省左散骑常侍。
尔其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献可替否,以辅德明。
(虽然上一章已经点了一下,但这一章是正式的任命,这个是必须要有的,倒不是水字数)
朕惟六部侍郎,分理天下务,任剧责重,宜隆其品,特更侍郎为尚书,晋为正三品,与中书门下常侍同阶。其各钦哉。
命:
礼部尚书董和:掌礼仪教化,宗庙祭祀;
吏部尚书步骘:掌天下官吏,选拔考功;
户部尚书徐岳:掌天下户籍钱粮,赋税征收;
刑部尚书高柔:掌刑狱律法,赏罚分明;
工部尚书张松:掌水利工程,器械营造;”
而当常侍念到最后一人时,特意加重了语气……
“特命赵国公赵云,兼任兵部尚书,掌天下兵马之籍、军械之库、武官之考课!
此言一出,队列中的赵云抬起头来,那双古井无波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明悟。
上一份诏书时,他已知此事,但结合这第三份诏书以及最后单独点出的分量,似乎另有它意……
莫非这与即将宣布的军务改制相关?
果然,就在此时,刘瑁亲自从龙椅上站起,缓步走到了御阶之前。他没有让常侍继续,而是亲自开口,洪亮而沉稳的声音,清晰地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诸位爱卿!朕惟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自桓灵失御,海内分崩,皆因武备堕废,权柄下移,遂使强藩割据,雄豪并起,我大汉子民,深受其苦数十载!”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沉痛,让殿内许多亲历了那段黑暗岁月的老臣,皆感同身受,黯然垂首。
“朕承天景命,扫清六合,非为一己之私,实为还天下太平!今寰宇虽定,然朕亦恐后世子孙或耽于安乐,或暗弱不明,故朕参酌古今,特建新制,以固大汉万世之基!”
刘瑁的目光扫过殿下所有武将,那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将他们心中的所有想法都看得一清二楚。
“朕宣布!自今日起,改军机处为枢密台!总摄天下兵权,为帝国最高军事决策之所!其地位与尚书台并立,一文一武,共为国之两翼!”
枢密台!
这个崭新的名字,如同一道惊雷,在殿内炸响!
“枢密台,由朕亲领!”
刘瑁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
“其下,设军机大臣三人,共议军国大政!凡调兵逾万、兴师远征、大将任免之事,皆需三臣联署,方得用印颁诏!此乃三臣共议!若朕之旨意,有二臣以为非宜,可封还执奏!”
这番话,让以荀攸、毛玠为首的文臣们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
陛下此举,竟是以制度的形式,对自己的皇权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是何等的魄力!
“首任军机大臣:宗正刘晔!”
“臣领命!”
刘晔昂首出列,作为刘瑁亲封的宗正,作为宗亲,他入主枢密台,乃理所当然之事。
“邢国公田丰!”
“臣领命!”
田丰须发微张,眼神锐利,毕竟这天下一统,他田丰居功至伟,固参赞最高军机,理所当然!
“蜀国公张任!”
“臣领命!”
做为如今除去赵云以外,刘瑁最为信任的将领,张任战功卓着,性格沉稳,因此这军机大臣的位置除了张任,没有第二个人选!
“枢密台下,设三司,分理庶务!”
刘瑁继续说道,此时的目光已经看向了刘璝与贾诩二人……
“其一,锦衣卫!掌刺探侦伺,整合四方情报,直报军机!由郧国公刘璝、凉国公贾诩共领,中书侍郎法正为副!”
这锦衣卫本就一直是由刘瑁直管,其下分为内外两部,分别由刘璝和贾诩分掌,但由于二人年事已高,刘瑁又将法正做为副手置于其中。
“其二,度支参军署!精算天下粮草甲仗,统筹后勤转输!由户部尚书徐岳代领!”
“臣,领旨谢恩!”
这徐岳本就是《九章算术》作者刘洪的弟子,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着作。
因此,由他担任户部尚书以及度支参军署首领,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反对。
“其三,军机房!为枢密台日常军令运转之所!凡军情传递、诏命下发,皆由此出!由中书侍郎庞统领之,杜袭、李恢参赞其事!”
庞统抚着短须,凤目微眯,他已经想象到未来军机房内,无数加急军报雪片般飞来,而他坐镇其中,调动天下兵马的场景,不禁热血沸沸……
刘瑁顿了顿,给了群臣一个消化的时间,随即再次抛出重磅。
枢密台下,设十一都督府及四大都护府,以统军管,分镇天下!”
“其中关内都督府,治长安,由兵部尚书、赵国公赵云兼领!”
“臣领命!”
“河南都督府,治雒阳,由军机大臣,蜀国公张任兼领!”
“臣领命!”
“河东都督府,治晋阳,由韩国公徐晃任都督!”
“臣领命!”
“河北都督府,治邺城,由代国公张辽任都督!”
“臣领命!”
“山南都督府,治襄阳,由巴国公甘宁任都督!”
“臣领命!”
“黔中都督府,治涪陵,由随国公魏延任都督!”
“臣领命!”
“江南都督府,治靖江,由莱国公太史慈任都督!”
“臣领命!”
“川南都督府,治成都,由罗国公霍峻任都督!”
“臣领命!”
“岭南都督府,治南昌,由瀛国公董袭任都督!”
“臣领命!”
“陇右都督府,治姑臧,由昆国公马超任都督!”
“臣领命!”
“淮南都督府,治下邳,由徐州牧臧霸任都督!”
“臣领命!”
“此十一都督,皆为一方统帅,掌统兵、训兵、校阅、屯戍之权,然无调兵之权!”
“喏!”
“安东都护府,治襄平,由幽州牧张飞为大都护!”
“臣领命!”
“安西都护府,治龟兹,由前凉州刺史庞德为大都护!”
“臣领命!”
“安南都护府,治西卷,由安南将军蒋钦为大都护!”
“臣领命!”
“安北都护府,治盛乐,由郭淮为大都护!”
“臣领命!”
“此四方大都护,地处绝远,特授临机应变之权,可便宜行事!然事毕之后,须即刻飞奏枢密台备案!”
此调令其实与众人之前的职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给了他们一个都督的正式称谓,同时正式给予四都护府一定的特权。
“所有都督、都护之长史、司马等副官,皆由吏部铨选奏授!都督初为五年一任,家属尽数留京!一应粮秣军资由度支参军署核算,户部直拨至军!
为确保军令畅通,辟烽火直奏之途!边陲要塞遇警,守将可燃特制烽烟,遣使八百里加急直报军机房!
同时行兵符之制,发兵之际,朕与枢密台各掌半符,诏书需军机大臣副署,特使持诏与符,勘合无误,方可兴师!”
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体系,在刘瑁的口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枢密台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调兵权,兵部拥有后勤补给和武官升迁的行政权,前线都督则拥有治兵统兵的指挥权。
至此调兵、统兵、后勤,三权分立,互为掣肘,又在皇帝的意志下高效统一。
从此,兵为国家之兵,将为朝廷之将,将最大可能的减少地方州牧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情况!
这哪里是简单的军事改革,而是如同此前的均田、府兵二制一样,是一场政治革命!它要斩断的,是自后汉以来,困扰华夏数百年,武将与麾下士卒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私属关系!
“此制之设,非朕不信诸卿,实乃欲与天下贤士共守此万年之基业!使后世子孙,虽中材之主,亦能守成;虽有权奸,亦难窥窃;虽有外患,亦可迅平!文武制衡,上下相维,内外相统,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短暂的死寂之后,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从殿内爆发,响彻云霄,直冲九天!
“陛下万岁!大汉万年!”
“陛下万岁!大汉万年!”
二十五位国公,三省六部,枢密台……一个结构精密、权责分明、足以垂范后世的强大帝国中枢,在所有人的见证下,正式成型!
刘瑁端坐于龙椅之上,听着臣民发自肺腑的欢呼,目光穿过宏伟的大殿,望向那广阔无垠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