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论语?乡党》中这短短八字,如同一封穿越时空的外交信函,勾勒出古人与他国友人交往时的庄重场景 —— 当托人向异国他乡的人转达问候时,会恭恭敬敬地行两次拜礼,再目送使者离去。这看似简单的礼仪,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没有复杂的流程设计,却将古人对他人的尊重、对情谊的珍视,悄悄融入了每一个动作之中。在人际交往日益便捷却也渐趋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重读这句古训,仿佛能看见古人拱手作揖的诚挚身影,听见使者远去的脚步声,也开始思索:在信息飞速传递、情感容易淡漠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 “再拜而送之” 里的尊重与真诚?

一、记忆里的 “远问”:外婆的书信与 “多写几句才贴心” 的叮嘱

我的童年,通讯远没有如今这般便捷,没有微信的即时聊天,没有视频通话的面对面交流,跨越地域的问候,大多依赖一封封手写的书信。外婆有一位远嫁他乡的妹妹,住在千里之外的邻省,每年春节前,外婆都会坐在堂屋的八仙桌前,一笔一划地给姨外婆写信,而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质朴心意,就藏在那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藏在送别送信人的细节里。

记得每次写信,外婆都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她会从木箱里取出最好的信纸,那是一种带着淡淡米香的毛边纸,信纸的右上角还印着小小的梅花图案。动笔前,外婆会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思索许久,嘴里还念念有词:“要问问她今年身体好不好,孩子们工作顺不顺利,家里的庄稼收了多少……” 仿佛要把这一年来所有的牵挂,都装进这封信里。

真正写信时,外婆会戴上那副磨得发亮的老花镜,左手按着信纸,右手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她的字不算工整,却每个笔画都透着认真,偶尔写错一个字,她绝不会潦草涂改,而是会小心翼翼地把那一页信纸撕下来,重新换一张再写。我曾不解地问:“外婆,写错一个字没关系的,姨外婆不会怪您的。” 外婆却摇摇头,认真地说:“给人写信就是要诚心,写错字不重写,是对人家的不尊重。”

信写好后,外婆会把信纸仔细叠好,放进一个牛皮纸信封里,再用浆糊把封口粘牢,还会在信封右上角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但这还不算完,她会把信封拿在手里反复检查好几遍,确认地址、姓名都没写错,才会放心地交给送信人 —— 通常是村里去邻省赶集的王大伯。

送王大伯出门时,外婆总会把他送到村口的大槐树下。她会双手捧着信封,郑重地递给王大伯,然后深深地鞠一个躬,说:“老王,这封信就拜托你了,路上一定要小心,到了那边记得亲手交给我妹妹。” 王大伯接过信封,笑着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送到。” 外婆还不放心,又叮嘱道:“要是她有回信,你也一定要记得帮我带回来,我在家等着。” 直到王大伯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山路拐角,外婆还站在原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久久不愿回家。

后来我才明白,外婆给姨外婆写信,再郑重地送别送信人,看似普通的举动,其实就是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现代民间写照。她没有行 “再拜” 之礼,却用反复检查书信、远送送信人的行动,表达着对远方亲人的尊重与牵挂。那份藏在书信里的真诚,那份藏在送别中的心意,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更能温暖人心。

有一次,姨外婆的回信到了,王大伯把信交给外婆时说:“你妹妹收到信可高兴了,还说你写的信比以前更贴心了。” 外婆接过信,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急忙拆开信封,戴上老花镜读了起来,读着读着,眼角就湿润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跨越千里的问候,重要的从来不是传递的速度,而是那份藏在其中的尊重与真诚。

二、历史长河中的 “远问” 礼仪:从先秦到明清的外交与人际智慧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并非古人偶然的人际交往举动,而是对先秦时期外交礼仪与人际相处智慧的高度概括。在古代,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还是个人之间的异地问候,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而 “尊重” 与 “真诚”,始终是这些礼仪的核心。

根据《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西周时期,国家之间就有了完善的外交问候制度。周天子会派遣 “大行人” 作为使者,前往其他诸侯国 “问聘”,也就是转达周天子的问候与关怀。使者出发前,周天子会在宗庙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周天子会亲自为使者斟酒,然后行 “再拜” 之礼,寓意着对使者的托付,也表达着对诸侯国君主的尊重。使者到达诸侯国后,会按照礼仪,将周天子的问候转达给诸侯,而诸侯也会以同样隆重的礼仪接待使者,再托使者向周天子回赠礼物,表达感谢。这种外交礼仪,不仅维护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秩序,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但 “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依然被保留下来,并且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孔子生活的时代,他周游列国,曾多次托人向远方的友人转达问候。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在陈国时,得知弟子子路在卫国遇到困难,便托一位路过的卫国商人向子路转达自己的关心,送别商人时,孔子 “再拜而送之”,还特意叮嘱:“务必把我的话带到,告诉子路要保重身体,凡事多思考。” 孔子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对弟子的牵挂,更展现了他对 “远问” 礼仪的坚守 —— 即使在乱世之中,也要用真诚与尊重对待每一份情谊。

汉代时,“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外交问候礼仪也更加丰富。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曾多次派遣张骞等使者前往西域,使者出发前,汉武帝会在长安城外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不仅会赏赐使者大量的财物,还会亲自为使者行 “再拜” 之礼,祈求使者一路平安。使者到达西域后,会向西域各国国王转达汉武帝的问候,并赠送丝绸、瓷器等礼物;而西域各国也会派遣使者回访中原,带来当地的特产,如葡萄、苜蓿、良马等,形成了 “使者相望于道” 的繁荣景象。这种充满尊重与真诚的外交往来,不仅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唐代是中国古代外交的鼎盛时期,“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更加成熟,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的外交使者在出发前,皇帝会在大明宫的紫宸殿召见使者,亲自嘱托外交任务,然后命大臣为使者举行送别宴。宴会上,大臣会为使者敬酒,行 “再拜” 之礼,表达对使者的祝福与尊重。使者在国外期间,不仅要转达唐朝皇帝的问候,还要关心当地华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教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多次托人向唐朝皇帝转达日本天皇的问候,以及在日华人的近况,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明清时期,“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虽然在形式上有所调整,但核心的尊重与真诚始终未变。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 “问人于他邦” 的典范。郑和每次出发前,明成祖都会在南京的龙江造船厂为他举行送别仪式,赏赐大量的财物和生活用品,并叮嘱他要 “宣德化,柔远人”,以尊重和真诚对待沿途各国人民。郑和到达各国后,会向当地国王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转达明朝的友好问候,并赠送丝绸、瓷器、茶叶等礼物;同时,他也会收集各国的特产和文化信息,带回明朝,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清代的外交虽然在后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但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依然坚持 “问人于他邦” 的礼仪传统,如与朝鲜、越南等国的交往中,始终以尊重和真诚为原则,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从西周的 “大行人” 到清代的郑和下西洋,“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礼仪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 “尊重” 与 “真诚” 的核心从未改变。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外交与人际交往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礼仪智慧与人文精神,在一次次的问候与送别中,代代相传。

三、不同地域的 “远问” 习俗:尊重与真诚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这也让 “问人于他邦” 的习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 “托人带话”、西北的 “信物传情”,还是江南的 “书信问候”、西南的 “歌圩传意”,每个地方的 “远问” 方式,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 “尊重” 与 “真诚” 的核心。

在东北的农村,人们性格豪爽热情,“问人于他邦” 的方式也带着几分直白与质朴。过去,东北的交通不便,很多人外出务工或经商,往往几年才能回家一次,与远方亲人的联系,大多依赖 “托人带话”。如果有人要去外地,村里的人会纷纷找到他,拜托他向自己的亲人转达问候。托人带话时,人们会准备一些家乡的特产,如东北的黑木耳、榛子、人参等,让带话人转交给亲人,还会反复叮嘱:“到了那边,一定要跟我家孩子说,让他好好吃饭,注意身体,别惦记家里”“记得告诉我老伴,家里的庄稼我会照顾好,让她放心”。送别带话人时,人们会把他送到村口,还会塞给他一些路上吃的干粮,说:“路上辛苦了,这点东西你拿着,到了那边别忘了我的嘱托。” 这种 “托人带话” 的方式,虽然简单,却满是真诚,每一句叮嘱,每一份特产,都藏着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尊重。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人们大多过着游牧或农耕生活,与远方亲友的联系,常常通过 “信物传情” 的方式。西北人重视信物,认为信物是情感的寄托,也是尊重的象征。如果有人要去远方,亲友会送给她一件精心准备的信物,如手工绣制的荷包、雕刻精美的木梳、自己织的羊毛毯等。这些信物上往往会有特殊的图案或符号,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 荷包上绣着鸳鸯,代表着对爱情的祝福;木梳上刻着松柏,代表着对健康长寿的期盼;羊毛毯上织着祥云,代表着对平安的祈愿。送别时,亲友会亲手将信物交给对方,然后行一个简单的鞠躬礼,说:“带着这个信物,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到了那边,记得常托人给我带个信。” 对方也会郑重地接过信物,说:“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保管这个信物,也会时常想起你。” 这种 “信物传情” 的方式,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信物,让尊重与真诚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在江南的水乡,人们温婉细腻,“问人于他邦” 的方式则以 “书信问候” 为主。江南的水乡多河流,过去交通主要依靠船只,书信的传递也常常通过船夫。江南人写信讲究 “字如其人”,会用最好的信纸和毛笔,认真书写每一个字,信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会问候对方的生活近况,还会描述家乡的景色变化,如 “家乡的桃花开了,比去年更艳了”“河边的柳树绿了,风吹过的时候,像姑娘的长发”。信封上会贴上精美的邮票,还会在信封的一角写上 “平安”“顺遂” 等吉祥话。送别船夫时,人们会把信亲手交给船夫,然后站在河边,目送船只远去,直到船只消失在河的尽头。江南人常说:“书信是情感的纽带,写得越认真,越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 这种 “书信问候” 的方式,带着江南水乡的柔情,让尊重与真诚在笔墨间静静流淌。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问人于他邦” 的习俗则充满了民族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壮族的 “歌圩传意”。壮族人喜欢唱歌,认为歌声是最好的语言,能够传递最真挚的情感。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会举行盛大的歌圩,人们会聚集在山坡上、小河边,用歌声交流情感。如果有人要去远方,亲友会在歌圩上为他唱送别歌,歌词里满是问候与祝福:“远方的路啊长又长,愿你一路平安常;家里的事啊别牵挂,我会常把你念想。” 对方也会用歌声回应,表达对亲友的感谢:“多谢亲人把我念,我会常托人传信笺;待到明年歌圩时,我再回来把歌献。” 这种 “歌圩传意” 的方式,将尊重与真诚融入悠扬的歌声中,让跨越地域的问候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不同地域的 “远问” 习俗,形式各异,细节有别,但都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对情谊的珍视。无论是东北的特产、西北的信物,还是江南的书信、西南的歌声,都是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礼仪智慧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习俗,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 “尊重与真诚” 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 “远问” 之思:尊重与真诚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从短信到微信,从视频通话到虚拟现实,跨越地域的问候变得越来越便捷,几秒钟就能将信息传递到千里之外。然而,在通讯日益便捷的同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中蕴含的尊重与真诚,却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被遗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给远方的亲友发微信,只是简单地回复 “哦”“嗯”,没有多余的问候;视频通话时,一边和对方聊天,一边刷着手机,注意力不集中;托人向远方的朋友转达问候,只是随口一提,没有丝毫的郑重;甚至有人因为通讯方便,反而减少了与远方亲友的联系,理由是 “反正随时都能联系,不急这一时”。这些行为,看似是小事,却反映出我们对 “远问” 的不重视,对他人的不尊重,对情谊的不珍惜。

有人说,是因为通讯太便捷,让人们失去了对 “远问” 的期待 —— 过去,一封书信要等上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收到,人们会在等待中充满期待,收到信后会反复阅读,感受其中的情谊;而现在,信息瞬间就能传递,人们不再有等待的过程,也就失去了那份珍视与感动。有人说,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有时间去表达尊重与真诚 —— 每天忙着工作、学习、社交,连身边的人都顾不上好好交流,更别说远方的亲友了,只能用简单的语言敷衍了事。还有人说,是因为虚拟社交的普及,让人们忘记了真实的情感表达 —— 在网络上,人们习惯了用表情包、缩写词交流,逐渐失去了用真诚的语言、郑重的态度表达情感的能力。

其实,现代社会依然需要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中的尊重与真诚,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尊重不是要行 “再拜” 之礼,而是在与远方亲友交流时,放下手机,专注倾听;真诚不是要手写书信,而是在转达问候时,认真对待,不敷衍了事。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用视频通话表达尊重 —— 在和远方的父母视频时,认真听他们讲述生活中的琐事,不随意打断;我们可以用朋友圈互动传递真诚 —— 看到远方朋友发布的动态,用心评论,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可以用快递礼物表达牵挂 —— 在远方亲友生日或节日时,寄去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附上一张手写的卡片,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我有一位朋友,在外地工作,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但她和父母的联系从未间断。每天晚上,她都会和父母视频通话,每次通话都不少于半个小时。在通话时,她会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认真听父母说话,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有一次,她母亲生病住院,她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及时回家,就每天给母亲发语音消息,告诉母亲自己一天的情况,还会给母亲读她喜欢的散文片段。她母亲后来笑着说:“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每天听到她的声音,就像她在我身边一样,心里特别踏实。” 朋友的做法,没有古人 “再拜而送之” 的仪式感,却用日复一日的专注陪伴,传递着对父母最真挚的尊重与牵挂,这正是现代社会对 “远问” 礼仪最好的传承。

在职场中,跨地域甚至跨国的沟通早已成为常态,“问人于他邦” 的尊重与真诚,也同样重要。我曾遇到一位合作过的客户,他在国外分公司工作,我们主要通过视频会议对接项目。每次会议前,他都会提前十分钟上线,主动和我们聊几句家常,缓解陌生感;会议中,他会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从不随意打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会礼貌地提问:“刚才您说的这一点,我还不太明白,能再详细解释一下吗?”;会议结束后,他会特意留下几分钟,感谢大家的付出,还会叮嘱我们:“如果后续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不用在意时差。” 有一次,项目遇到突发状况,我们需要紧急和他沟通,当时国外正是深夜,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他发了消息,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了,还主动提出召开临时会议解决问题。他说:“合作不仅是完成工作,更是彼此尊重、互相支持,这点时差不算什么。” 正是这份跨越地域的尊重与真诚,让我们的合作格外顺利,也让我明白,无论沟通方式如何变化,尊重他人、真诚待人,永远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在异国友人的交往中,“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精神,更是搭建友谊桥梁的关键。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去了国外留学,认识了一位当地的同学。刚开始,他们因为文化差异,沟通并不顺畅,但我的同学始终保持着尊重与真诚。他会主动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比如在对方的传统节日时,会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还会认真倾听对方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当对方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提供帮助,比如帮对方补习中文,陪对方熟悉周边环境。有一次,对方因为想家情绪低落,我的同学特意做了一顿家乡菜,还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思乡故事,安慰道:“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离家的心情是一样的,以后我们可以互相陪伴,就像家人一样。” 后来,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对方还特意学习了中文,说:“你的真诚与尊重,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我也想更好地了解你的文化,和你更好地交流。” 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正是源于 “问人于他邦” 的尊重与真诚,它打破了文化的隔阂,让不同国家的人能够用心交流,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

五、“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从礼仪到人生的尊重与真诚之道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这句古训看似是对 “远问” 礼仪的规定,实则是对人生处世态度的指引 —— 它告诉我们,尊重不是一时的仪式,而是长久的习惯;真诚不是表面的敷衍,而是内心的坚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沟通方式如何变化,对他人的尊重、对情谊的珍视,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品质。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无论是与远方的亲友、职场的伙伴,还是与异国的友人相处,都需要保持尊重与真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文化、他人的习惯、他人的感受,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真诚待人,就是用真心与人交流,用行动传递善意,不虚伪、不敷衍。就像古人 “再拜而送之”,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好看,而是发自内心地重视与他人的情谊,重视对他人的问候。

尊重与真诚,还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就像外婆用一封封书信,教会我要认真对待每一份牵挂;就像朋友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教会我要用心对待家人。在一个家庭中,长辈如何对待远方的亲友,如何与他人交往,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现在也会像外婆当年那样,给远方的亲友手写卡片,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问候,但每一个字都透着认真;我也会像朋友那样,每天和父母视频通话,专注地听他们说话,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 “尊重与真诚” 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让这份美好的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

尊重与真诚,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体现。一个充满尊重与真诚的社会,人们之间会少一些矛盾与冲突,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些冷漠与疏离,多一些温暖与关怀。就像古人通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礼仪,传递着对他人的尊重、对情谊的珍视,构建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尊重与真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比如,在与快递员、外卖员交流时,多说一句 “谢谢”“辛苦了”;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在与远方的人沟通时,多一份专注与真诚。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汇聚成巨大的温暖,让整个社会充满善意。

去年春节,我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外婆已经年迈,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写信,但她依然会让我帮她给姨外婆视频通话。每次通话时,外婆都会提前整理好衣服,坐在镜头前,认真地看着姨外婆,听她说话,还会时不时地叮嘱:“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注意身体,有空我们再聊。” 挂了电话后,孩子问我:“外婆为什么每次和姨外婆说话都这么认真呀?” 我笑着说:“因为外婆尊重姨外婆,也很想念她,认真说话,是对姨外婆最好的问候。”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有一次,他给远方的表哥视频通话,也像外婆那样,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地和表哥聊着天,还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看到孩子的举动,我心里满是欣慰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尊重与真诚,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孩子的身上延续。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的古训,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采用何种沟通方式,都能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坚守内心的真诚。愿我们用一封封手写的卡片、一次次专注的通话、一份份精心准备的礼物,传递着跨越地域的牵挂;愿我们用尊重化解隔阂,用真诚搭建桥梁,让每一份情谊都能长久保鲜,让每一次问候都能温暖人心。

从外婆的书信到现代的视频通话,从古人的 “再拜而送之” 到今人的专注陪伴,“问人于他邦” 的形式在变,但 “尊重与真诚” 的核心从未改变。这句古训,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际交往的道路;像一股暖流,温暖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像一种力量,推动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股暖流的传递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尊重与真诚的美好品质,永远流传下去,让我们的人生因尊重而精彩,因真诚而温暖。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网游之四神天下齐等闲玉小龙百度免费阅读全文苏阳林依依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全民转职:我,死亡次数越多越强我是女队大佬冰雪与狐萝卜万界游戏商城游戏融合:千亿战力,战千亿神明网游之异世入侵小绿茶太撩,深陷疯批鬼怪修罗场网游:诸位,我只想当个好人格斗巨星早安,我的鬼夫君度韶华要成为冠军的我们四合院:傻柱重生,收养破局灵宠修仙,反派祭天CS2:我真是天才少年?英雄联盟之超神之路谁家谈恋爱还要兼修缝纫技术啊!带S级球娘美少女举起世界杯游戏停服,只有我知道入侵现实NPC觉醒后,疯批领主放肆宠!缘是同路人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穿成游戏卡牌,召唤师是呆萌萝莉女主来现实砍我,你跟我说游戏?当美强惨觉醒万人迷buff从零开始异类玩家的自我修养神级合成师学长拿到红buff了吗游戏设计:玩家都感动哭了边路爆破手,复兴曼联王朝火影之救世主末日网游:开局召唤圣翼天使林云嫣徐简全集小说阅读免费因为太怕死所以我选择无敌迪迦之真爱卡蜜拉林夜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网游:开局获得神级天赋王者:这一次,我来代表普通玩家李中有梦最新小说王朝之剑史上最牛门神星途:风暴猎杀猎鬼鲜师穿成病娇反派强撩清纯女主战龙归来林北
爱看读书搜藏榜:韩羽熙阴阳天师李飞征途之召唤群雄入侵异界:我的技能有自己想法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球狂蜀山飞升之魔佛仙神听闻全服第一暗恋她许久长门好细腰身为提督的我居然被舰娘绑架了?王者:月光啊,闪爆他们!网游之休闲玩家的崛起魔道之游戏人生王者荣耀之寒星下的救赎获得枪神祝福的我,竟变成了女生融合世界后李莲花的各种可能原神之玄水武装异世界凑数的日子NBA:我真的只是个普通教练金牌辅助的王者时间蛊鼠机甲狂潮:游戏师的崛起都市之撞鬼就变强从决斗都市开始的游戏王人在港综,开局就成了线人左婧妍陆浩霆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网游:我的debuff有亿点强你也是无畏契约高手?在柯学世界开猫咖的金色闪光星痕左婧妍陆浩霆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吞噬星空:开局光之巨人重生之超级透视学生全服痛哭:那个狗托成神了高冷女神带回家幻世双生:光雾征途战天龙帝锦鲤熟能生巧NBA接盘湖人,送科比第六冠重生之篮球教王朝教父和好兄弟狂秀恩爱,但我是直男满级传球,从多特青训杀穿全欧我被神级系统强行绑定人在半岛,继承魏武遗风我的小马驹G5,第1季潘凤温酒斩吕布?你什么阴间武将全职法师之重水覆世游戏设计:玩家都感动哭了电竞曙光绝地枪王她长出血肉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全民转职:我开局签约未来女武神我的合租室友是战神灵渊鲸鸣,末日修行球王之路,缔造梦四王朝!这修炼手册,我熟啊!重生执掌火箭游戏:经营地下城从堕落圣女开始三角洲之一畜到底从飓风战魂继续开始的乐子人刀塔卡牌实验室NBA:重塑防守荣光我道士召唤朱雀,全城笑我养鸡F1之飞驰人生海洋求生:我的战舰无限升级游戏求生:穿越一星卡,任务弑神提前降临游戏,打造深渊虫族!逐出拜仁第一天,觉醒动漫变态技时停射手我只是能模拟亿次罢了玩游戏不装MOD吗我的幸运值溢出屏幕CS2:当你将努力做到极致网游:这个牧师是数值怪网游:我霸占了系统公告全民航海求生:只有我能看见提示网游:我的预判能屠神荒野求生直播:囤货大佬震全网全民穿越环岛公路求生暗区伪装者疯了吧?你管这叫新手领主?网游:幸运神戒,白富美倒追全球迷雾地下城求生我,铁匠NPC,掌控第四天灾疯狂冒险号的万界之旅将经典游戏带往新世界星途不眠时深海求生:落姐她霸榜了三千界穿越网球世界搞笑系统游戏降临:我的技能无CD第五天灾:我在全息游戏当策划只能平A那咋了?我射的又快又强王者荣耀之双向奔赴终末轮回:我的领域是零木筏求生:开局垂钓女武神IG来了个新打野,他能看穿地图CS2:菜就多练诡海迷航:永夜亡魂号网游之退役战神英雄联盟之神,我于人间全无敌!失败后,我独自改变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