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凡若有所悟:\"所以关键不在于用什么手段,而在于为何而用?\"
\"正是。\"无相禅师颔首,目光如古井无波,\"《维摩诘经》有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心存善念,为救众生而行霹雳手段,这霹雳手段也是慈悲;若心存恶念,即便表面行善,也不过是伪善。就如那降魔韦陀,手持金刚杵,面露威严相,却仍是护法菩萨。\"
禅师站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到书案前。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他取过一支狼毫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写下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菩萨心肠,金刚手段。\"
他将字递给朱云凡,语重心长地说:\"记住,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柔顺忍让,而是以智慧观照,以善巧方便利益众生。面对邪魔外道,当以金刚怒目降伏;对待善良百姓,当以菩萨低眉呵护。这其中的分寸,需要你用一生去体会。\"
朱云凡双手接过字卷,只觉这八个字重若千钧。他仔细品味着其中蕴含的深意,不知不觉间,体内灵力自行运转,周身泛起淡淡的紫色电芒,隐隐有雷光在经脉间流转。
无相禅师目光微动,露出欣慰之色:\"看来你已得雷灵珠之助,补全了天生短小的雷属性灵根,为师能感受到你体内雷霆之力已臻圆满,隐隐有九天雷动之势,想来如今已能修习所有雷系仙术了。\"
朱云凡闻言,从怀中取出一座散发着柔和光芒的宝塔。这宝塔共分七层,每一层都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塔身流转着七彩光华,塔顶镶嵌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珠,正是他在仙缘大会历练中所得的冉光宝塔。
\"师父慧眼如炬。\"朱云凡恭敬地说道,\"此塔乃弟子在北海秘境中偶然所得,据说与第三代天柱帝君有关。弟子得此塔时,曾见塔身绽放万道霞光,其上有佛文流转,想来必是佛门至宝。\"
无相禅师接过宝塔,手指轻抚塔身,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之色:\"不错,这正是第三代天柱帝君为克制邪魔所造的宝具。你或许不知,那位帝君本是修习佛法出身,未登帝位前曾在般若寺修行二十载,法号'明镜'。就连你们大明皇室代代相传的混元神光塔,也是出自他手。\"
朱云凡闻言大惊,手中的茶盏险些跌落:\"什么?混元神光塔竟也是第三代天柱帝君所造?这...弟子自幼对着混元神光塔修行,却从未听闻此事!\"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无相禅师将宝塔递还给朱云凡,语气深沉,\"你天生雷灵根短小,本是修行大忌,无法修习雷系仙术,只能专修结界术。可正是凭借这结界术,你结识了挚友龙伯言,在凶险任务中得遇雷灵珠。这正应了第三代天柱帝君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助人者天助,助人者天柱。\"
朱云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清楚地记得,正是因为擅长结界术,才在与伯言并肩作战时屡建奇功,也是凭借结界术护住众人,才得以在机缘巧合下获得雷灵珠,补全了天生的缺陷。
\"而且,\"无相禅师继续道,目光如电般扫过朱云凡周身,\"你体内还融合了日出国至宝八尺镜,修为已达金丹巅峰,灵力充沛如海,只差一个机缘,便可突破至元婴境界。\"
朱云凡闻言精神一振,急忙追问:\"敢问师父,这机缘何在?弟子近来确实感到修为停滞不前,仿佛有一层无形屏障阻隔,每每运功至关键处便难以为继。\"
无相禅师从袖中取出一个古朴的紫檀木盒,盒上雕刻着繁复的佛门符文。他缓缓打开盒盖,只见盒中静静躺着一块色泽深沉、造型古朴的玉圭,玉圭表面隐隐有血色纹路流动,散发着令人心悸的邪异气息。
\"帝禹嗔目圭!\"朱云凡失声惊呼,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这东西不是已经被九头蛇...\"
他清楚地记得,这块玉圭曾被大越国商人柯西富赠予他,却因沾染了上古防风氏的精血而邪化,在他持有时潜移默化突然发难,差点夺去他的肉身。若不是京一及时使用璇玑时戒扭转时间,他恐怕早已魂飞魄散。后来他故意将此物送给九头蛇,本以为再也见不到它了。
\"这是日出国的阴阳师阿北清明找到后送来的。\"无相禅师解释道,\"此物曾沾染你的精血,已将你与上古防风氏无形中捆绑在一起。玉圭中的邪气与你体内的灵力相互牵引,形成了一道无形枷锁。若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你永远无法突破境界。\"
朱云凡凝视着盒中的玉圭,心中感慨万千。这件曾经险些害他丧命的邪物,如今却成了他突破境界的关键。他注意到玉圭上的血色纹路比记忆中更加鲜红,仿佛有生命般在缓缓流动。
\"每个人的道都不一样。\"无相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但为师相信,你是个有佛心佛性、大智若愚之人。先前为师还在犹豫是否打算将此物交给你,但今日一见,你比从前果断多了,眉宇间少了几分优柔,多了几分决断。\"
朱云凡苦笑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沧桑:\"或许是因为日出国一战,弟子不得不替伯言背负整个日出国的命运,亲眼目睹了太多生死,这才不得不快速成长。有时候弟子会在梦中惊醒,想起那些在战场上逝去的生命...\"
无相禅师将木盒推向朱云凡:\"云凡之路,云上为无上仙界,云下为凡间人界。至于想去何处,为师相信你自有归处。这帝禹嗔目圭既是你的劫数,也是你的机缘。如何化解其中邪气,将其转化为助力,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接着,禅师又从书架深处取出一本泛黄的古籍。这本书的封面已经破损,露出里面发黄的书页,书页边缘卷曲,显然年代久远。
\"这是为师年轻时在敦煌石窟中所得的一部秘籍,据说乃是达摩祖师东渡时所携,你好生参悟。\"
朱云凡接过古籍,小心翼翼地翻开一看,不由得愣住了。书页上的文字奇特异常,根本不是他所知的任何一种文字。这些文字仿佛活物般在纸面上流动,时而如流水潺潺,时而如雷霆万钧,令人眼花缭乱。更奇特的是,当他凝神细看时,这些文字竟然在不断地变换形态,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天地至理。
\"师父,这上面的文字...弟子一个都不认识。\"
无相禅师微微一笑,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为师修仙之初初看此书,也是一字不识;如今臻至化神之境,依旧是一字不识。但这六十年来,每当修为遇到瓶颈,翻开此书总能有所感悟。\"
见朱云凡面露困惑,禅师继续道:\"字本就不识,何必强求?修行之道,重在感悟,不在字句。你且收好,日后自会明白其中奥妙。记住,真正的经文不在纸上,而在心中。\"
朱云凡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还是恭敬地将古籍收起。他明白师父这是在给他出了一个哑谜,需要他自己去参透。当他将古籍贴身收藏时,隐约感觉到书中似乎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在流动,与体内的雷灵珠产生着微妙的共鸣。
\"去吧。\"无相禅师挥了挥手,转身面向窗外,\"为师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早就走在了自己的道上,只是你一直不曾察觉罢了。记住今日为师所说的话,守住本心,以智慧观照,便是修行。\"
离开禅房时,朱云凡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他站在寺庙门前,远眺着连绵的群山,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金光。怀中的帝禹嗔目圭隐隐发烫,那本无字天书沉甸甸地贴在胸前,预示着他即将开启的修行新篇章。
下山途中,他遇到了正在焦急等待的随从们。见朱云凡终于出现,众人明显松了口气。
\"殿下,我们是否继续赶路?\"一个官员上前问道,\"如今天色已晚,是否要在山下驿站歇息一夜?\"
朱云凡翻身上马,目光坚定如磐石:\"继续赶路。不过...\"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有力,\"传令下去,加快行程。我们要尽快回到大明。\"
\"殿下?\"官员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为何突然改变主意,\"可是您的身体...\"
\"无妨。\"朱云凡摆手打断,\"如今局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他抬头望向西方,那里是大明国的方向,\"有些事情,不能再等了。\"
官员们虽然不解,但还是立即执行命令。很快,整支队伍重新整顿完毕,沿着官道疾驰而去。
朱云凡没有过多解释,只是握紧了缰绳。此刻的他已然明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必须尽快回到大明,以\"菩萨心肠\"关爱百姓,以\"金刚手段\"震慑宵小。唯有如此,他才能在未来的风暴中,真正保护好那些他在乎的人和事。
马蹄声响彻山道,朱云凡的身影渐渐远去。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迷茫,取而代之的是洞明世事的智慧与济世救人的决心。他能感觉到,怀中的帝禹嗔目圭正在与体内的八尺镜产生某种奇妙的共鸣,而那本无字天书更是隐隐散发着一股古老而强大的气息。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艰难,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无论是面对佐道的威胁,还是应对龙帝的野心,他都将以智慧观照,以慈悲心为根基,以金刚力为方便,走出一条利益众生的康庄大道。而这一切,都将从彻底炼化帝禹嗔目圭开始。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这一刻的朱云凡,仿佛已经脱胎换骨,准备好以全新的心境迎接未来的所有挑战。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不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