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他,他什么意思啊?他什么意思?”
隋炀帝杨广气得跳脚的样子出现在了天幕上。
...
“嘿嘿,啥意思不都说得很清楚了吗,让你演戏要演全套,结果眼看着你爹快没了,忍不住了,最后让你爹发现了,最后你为了皇位不得不得提前杀了你爹。再看看那朱允炆,一直演到皇位彻底落定,这一点,他比你厉害啊。”
汉高祖刘邦笑呵呵的出现在了天幕上。
...
隋炀帝顿时气炸了,反驳道:“他厉害?他厉害个屁,手握天下重兵,让...”
说着说着,隋炀帝就哑火了。
汉高祖刘邦立马又一是一脸贱兮兮道:“啊,怎么不说了?嘿嘿,哦,我知道了...”
...
“可恶,可恶!”隋炀帝气得不停的摔打着桌子上的东西。
隋文帝时空,杨坚看着这一幕,一句话也没说,但是他整个人气得脸红脖子粗,就差一点怕是要气死了。
...
汉武帝看着这场面,不由得苦笑摇头,这老祖宗还真是不嫌事大,专门气人啊。
...
明太祖时空,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一句话也没说。
建文帝时空,本来建文帝见天幕为自己说法,心里还算舒服的,结果让隋炀帝和汉高祖这么一搞,也是黑了个脸。
永乐时空,朱棣也没有说话,虽然天幕说他是完美继承人,可说的这些事吧...一言难尽。
...
【至于说,不许藩王进京这件事,也很正常。
皇帝去世,其他藩王能否进京吊唁,这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定。
有的朝代允许,就比如汉朝一般皇帝没了,都会通知诸侯赶紧来京城吊唁。
还有像唐朝,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让各地的兄弟都回京吊唁,但唯独不让李泰回来。
清朝嘛,就没有藩王,所有王爷都养在京城斗鸡养鸟,没事还不准离开,那就不存在回不回来的问题了。
而明朝,除了朱元璋去世这一次,不准藩王进京,之后的皇帝去世,也基本都是这样,不准藩王入京,各自在封地祭拜就好了。
...
但是汉朝的诸侯王,也没有人敢跟皇帝争啊。
第一代,刘邦去世前,诸侯国已经全部被换成了刘家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刘邦的儿子,三分之一是刘邦的侄子。
但刘盈的继位,既是嫡长子太子,还有大牛人吕后支持,哪个敢造次,造次的倒是也有,但是结局很惨。
等到刘恒去世时,他的老大刘启当了汉景帝,老二刘参是庶子,也是封诸侯王没啥实力,老三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老四早逝。
窦太后还在,虽然他后面也想让刘武当一次皇帝,但那是后来的事情,她老糊涂了。
而其他的诸侯王,都是刘恒的侄子,已经没有继承权了,因此诸侯王就算进京吊唁,也对刘启没威胁。
除非,直接造反!
当然,后面确实出了这样的事情。
再往后就不用说了吧,七国之乱,推恩令...
到了那个时候,该争皇位的,基本上在老皇帝还在的时候就已经争完了,定好了,诸侯王越来越不给力了。
...
那么唐朝时,李治为啥可以让其他兄弟都回京吊唁李世民,唯独不让李泰呢?
因为其他人对李治没威胁,但李泰可以有,毕竟当初就是因为李泰和李承乾互相争来争去,搞到两个人都废了,皇位才落到了李治头上。
而李泰虽然废了,势力也被清理了,但是肯定还是有一些支持者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那就只能不准他回来了。
...
要说这几个例子,那都还是兄弟之间可能会争夺位置,
看看历史上,兄弟之间,要是哥哥当了皇帝,其他弟弟不服的情况,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而弟弟当了皇帝,哥哥不服的情况就多一点了,这还是兄弟之间哦。
但朱允炆面对的是叔叔!还是一群叔叔!而且是对他表露出过不服的叔叔!
要是一群兄弟在这皇位交接的重要时候聚在了一起,商量把新皇帝掀了,或许有很多人会不想搞事,毕竟掀了又能怎样,还不是换一个兄弟来。
一般,这样的情况,估计也就是这些兄弟早就结成了各种利益团伙,各自支持自己团伙的人,不会临时来干这么一出。
就比如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事件,说是九子,实际上只是三个集团,一个太子党,一个四爷党,一个八王党。
这是早就结成了团伙斗了好多年的,只不过最后是雍正胜出了。
而朱允炆这个时间,要是这一群对自己不服的叔叔聚集在了一起,商量给他掀了,换一个人来,
个人感觉,这个可能性还是要大很多的。
因此,朱允炆不让藩王们进京吊唁,其实还是很合理的。
按照正史上说,这是朱元璋的遗诏,只不过朱棣攻破南京之后,不承认,说是朱允炆伪造的。
而专家学者们认为,应该是朱元璋的遗诏的可能性比较大,朱棣后来估计是为了自己继位的合理性,想要否定朱允炆,所以说是他伪造的。
个人感觉和大部分专家学者的想法一样,这是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让他坐稳皇位的命令。
毕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在严格限制这些藩王的权力,并且还规定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地,不得跑其他藩王地盘上去溜达,也不能随便回京,也不能和朝臣有私下的来往。
而这些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藩王之间互联,以及藩王和朝臣勾连。
再加上刚刚说的,朱允炆的这些叔叔,大多都是不服朱允炆的。】
...
“对啊,本来就是这样嘛,这本来就是皇爷爷的命令,你赢了就赢了,居然这要样污蔑朕!”
建文帝朱允炆很是生气的说道。
...
明太祖时空,朱元璋看到这个很少露脸的朱允炆,气就不打一处来。
“你还好意思抱怨,咱给你安排了那么多的手段,结果你搞成了什么样子?”
...
顿时,建文帝朱允炆就吓得脸色一白,缩了缩脖子。
...
明成祖朱棣则是也跑出来露脸道:“朱允炆,你撒谎,父皇根本没下过这样的命令,虽然说你的担心,也算是有道理吧,但这就是你伪造的,这没有假!”
...
“燕王,你,你,你...血口喷人...,朕没有伪造..”
原本被朱元璋骂了不敢说话的朱允炆看到明成祖朱棣这么说,再次激动的对着天幕怒吼。
...
“这还不简单啊,让那个朱元璋自己说说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就行了!多简单的事啊。”晋惠帝司马衷露脸了。
...
结果,他这一露脸,很多人下意识的觉得是正确的,但是很快,许多人又反应过来了。
“差点把朕带歪了,你这个智障皇帝还是闭嘴吧。这个朱元璋又没到死的时候,他怎么知道自己那时候下的什么命令。那建文帝时空的朱元璋应该早就入土了吧,又不能说话。这个朱老四真聪明啊,这就是一笔烂账,说不清楚了,哈哈哈!”
汉高祖一拍大腿说道。
...
“啊,还是太祖厉害,朕刚刚差点就觉得这样没问题了。”
蜀汉后主刘禅笑呵呵道。
...
晋武帝司马炎,一脸生无可恋的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不过,说实话,他刚刚下意识也是认为让朱元璋出来说清楚这句话没毛病。
...
明太祖时空,朱元璋双眼圆瞪的看着朱棣。
而明成祖时空的朱棣,则是面不改色,谁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
【那有人可能要说了,藩王们在京城都没有基础,也没有兵,要在京城搞事成功不可能,只能是自寻死路。
的确,藩王们要是在京城搞事,发动政变,确实是风险很大。
但是,李世民八百人就能在玄武门掏了李建成。
历史上,为了皇位,也有不少例子,即使风险很大,成功率很低,不管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也有人做过。
藩王们看着确实在京城没啥基础,但谁又能保证一点基础都没有,一点人都没有呢?
而且,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就是最大的基础。
要是一个王爷把朱允炆给突袭了,说不定还有忠于皇帝的将领站出来,不承认,硬要跟这王爷干。
一群王爷站出来,那场面只怕就不太一样了。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猜测。
但无论怎么讲,对于朱允炆来说,他在面对藩王一同进京的风险,比之其他朝代或者其他人所面对的风险要大,这个没问题吧。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不是说什么藩王们到底会不会搞事,搞事的成功率有多高,而是只要有这个可能,那就要避免。
所以无论是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不让藩王进京,还是朱允炆自己的意思,这都很合理吧。
怎么就能跳到一个朱允炆害死朱元璋的结论呢?】
...
“是啊,这些阴谋论患者,整天的搞这些有的没的,一点因果关系都不讲,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会信。”
汉高祖说道。
...
“朕看啊,这些阴谋论患者就是整天吃饱了没事干,脑子又不好,自己又没有掌握过权力,总觉得只要阴谋诡计够高明,就可以把一切玩弄于鼓掌之中,瞒天过海。
事实上,真正不自知的是他们!
权谋权谋!有权才有谋!
没有权,就算是张良在世,诸葛重生,也没用!
事以密成,阴谋诡计,牵扯人越多,越难以成功!
阴谋诡计,重在隐瞒,抢占先机,一旦成功,则没有什么再隐瞒的必要!也没有多少阴谋诡计,能够在成功之后,还不留下痕迹的。”
明朝,嘉靖帝呵呵一笑。
...
“这话,确实是这样!”
唐太宗李世民点头说道。
...
“这些人简直就是一群刮刮乱叫的鸭子,真的很烦人!”清朝,雍正帝也说道。
...
“这些混账东西,咱看啊,这些玩意就是那啥来着,想搞那个历史虚无主义,整天的扯淡,其心可诛!”
朱元璋冷哼道。
...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咱们下次再见!】
...
随着天幕视频的结束,无数的观众都开始去干自己打的事情了。
对于那些普通百姓来说,这吃皇帝们的瓜,还是非常有乐趣的。
只不过,对于这一次被盘点到的皇帝们来说,则是一个二个的脸色都不是很好看。
毕竟,不管是得知自己的结局,还是被后世胡乱编排,哪一件事情,都高兴不起来。
...
当然,有一个时空,特别高兴。
那就是宋神宗时空。
视频结束后,朝会没有解散。
宋神宗兴高采烈的搓着手道:‘各位爱卿,你们看咱们这次要点什么好啊?要是能弄来那个东风,那个核弹就好了。’
大臣们看着宋神宗那个样子,简直都无语了。
这样的事情,说了多少次了?要那个有用吗?估计那博主在现代世界,也买不起那样的东西,然后送过来。
于是,王安石站出来道:“陛下,臣觉得,还是多要一些各类书籍比较好,一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知识才是无价的,才是可以持续强大我大宋的,二来,书籍想来价格相对便宜,对博主大人来说,获得大量的书籍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东风和核弹,可以列在最后试一试。”
宋神宗点头道:“你说的对,书才是最好的,不过朕觉得,可以找他要一点成品的药,什么治疗瘟疫的,风寒的,还有重金属中毒的,毕竟要是让我们自己制作,怕还是需要好多年的基础研究才勉强可以。”
王安石眼睛一亮,道:“官家圣明!”
接着,苏轼又站了出来道:“官家,咱们还可以要更多种类的各种粮食,蔬菜的种子,对了,还有那个橡胶树的种子,这个也是工业发展的必备原材料呀,到时候咱们大宋自己种植,就不需要跑那什么南美洲去找种子了。”
宋神宗高兴道:“行行行,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都写上,写上,大家也都开动脑子,看看咱们大宋还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