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甲14年,距孔甲抱病已过一载,他的病情急转直下,愈发沉重。曾经那个即便被政务操劳缠身,仍能勉强维持君主威严之人,如今常常陷入昏迷,形容枯槁,面色如蜡。太医院内,太医们日夜奔忙,各类名贵药材源源不断地送入孔甲寝宫,然而一切努力皆如泥牛入海,不见成效。
“陛下今日已昏迷两次,每次近一个时辰,微臣等穷尽办法,龙体仍不见起色。”首席太医满脸忧色,向辅政大臣们汇报,额头汗珠密布,声音中满是无奈与焦灼。
辅政大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凝重。一位年长的大臣长叹:“陛下龙体系我‘夏’朝国运,如今竟至如此,该如何是好?”众人皆沉默,压抑的气氛弥漫开来。
孔甲的身体状况,如一场风暴,迅速席卷整个朝廷。往日井然有序的朝堂,如今被不安笼罩。大臣们上朝时,眼神不再专注国事,而是忧心未来局势。官员们私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整个朝廷人心惶惶。
“你说陛下这病若一直不好,‘夏’朝由谁主持大局?”一位小官员趁退朝,悄声问同僚。
“嘘,莫要乱说!陛下未立储君,万一……唉,局势恐大乱。”同僚紧张环顾,低声回应。
孔甲姓姒,膝下两子,皋与发,平日两人上进,不相伯仲,立贤立长,让储君之位悬而未决。果不其然,因孔甲病情严重且未指定储君,朝中大臣渐分两派,分别支持姒皋与姒发争夺储君之位。
支持姒皋的一派,多为朝中元老。这些元老在“夏”朝为官多年,历经风雨,见证兴衰,在朝堂举足轻重,府邸常门庭若市。
“诸位,陛下病重,储君之位关乎‘夏’朝未来。姒皋公子性格沉稳,自幼研习治国理政,实乃储君不二之选。”一位元老在府中召集同党,激昂说道。
“是啊,姒皋公子谦逊有礼,礼贤下士,若登储君之位,必能延续‘夏’朝繁荣。”另一元老附和。
而支持姒发的一派,以年轻将领和新兴贵族为主。年轻将领战场立功,朝气蓬勃;新兴贵族凭借才能机遇崭露头角。他们府邸同样热闹,众人聚议局势。
“姒发公子豪爽且富开拓精神。如今‘夏’朝周边隐患多,正需他带领开疆拓土,再创辉煌。”一位年轻将领比划着,兴奋说道。
“不错,时代在变,‘夏’朝不能固步自封。姒发公子理念与我们相符,是引领‘夏’朝未来之人。”一位新兴贵族点头赞同。
两派为各自支持的人选,明争暗斗不止。朝堂上,争吵取代了国事讨论。支持姒皋的大臣弹劾姒发一派浮躁冒进;支持姒发的大臣指责姒皋一派因循守旧。
“陛下,姒发近日与江湖人士往来密切,行为张狂,恐有不臣之心,望陛下明察!”支持姒皋的大臣上奏,尽管孔甲常昏迷,仍盼他清醒时能听到。
“陛下,这是污蔑!姒发公子心系国家,广交贤才,只为效力‘夏’朝。倒是姒皋,表面沉稳,实则优柔寡断,执掌大权恐误‘夏’朝大事!”支持姒发的大臣立刻反驳。
理念交锋,局势趋紧
除互相弹劾,两派还在朝堂就政策议题激烈辩论,展现支持之人的能力理念,争取更多支持。
一日,朝堂讨论北方战后发展政策。支持姒皋的大臣先发言:“北方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应安抚百姓、恢复农业,减轻赋税,让百姓重建家园,此乃尧舜禹以民为本之道。昔尧帝时,天下初定,尧帝轻徭薄赋,使百姓得以安心农耕,方有太平之象。我们应效仿先贤,以民为贵。” 这位大臣心中笃定,认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尧舜禹的例子定能让众人信服。
支持姒发的大臣反驳:“此言差矣!北方虽遭战乱,亦是发展契机。应加大投入,鼓励商业,修建道路,加强贸易,如此可增加财政收入。三皇五帝时,便注重互通有无,促进部落间贸易,推动文明进步。我们应顺应时代,开拓进取。” 他心想,时代不同,不能一味守旧,商业发展才是北方繁荣的关键。
支持姒皋的大臣冷笑:“哼,说得轻巧!商业发展谈何容易?北方百姓温饱未解决,哪有精力从商?且修路耗费巨大,国库因战争空虚,如何承担?禹帝治水,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未贸然行事,我们应稳扎稳打。” 他觉得自己以禹帝治水为例,能说明当前应稳步恢复,而非激进发展商业。
支持姒发的大臣争锋相对:“正因国库空虚,才需开拓财源。商业兴起,税收自增,国库自能充实。百姓方面,可提供优惠政策引导。黄帝时,鼓励发明创造,推动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使部落兴盛。这才是长远之计。” 他坚信自己的理念符合时代需求,能带领“夏”朝走向新高度。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朝堂争论得面红耳赤。其他大臣权衡利弊,思考支持哪方。局势愈发紧张,“夏”朝如处暴风雨中心,未来充满变数。而昏迷的孔甲对此一无所知,“夏”朝在关键十字路口,等待命运抉择。
各方角力,人心难安
随着储君之争加剧,两派不仅在朝堂针锋相对,还在民间拉拢势力。
支持姒皋的元老利用人脉,与各地豪强大族联系。亲信携厚礼前往豪强大族府邸游说。
“诸位,姒皋公子温文尔雅,有长者之风,若为储君,必善待各位。如今局势动荡,正是展现忠诚之时,支持姒皋公子,便是支持‘夏’朝稳定繁荣。”亲信言辞恳切,心中想着一定要说服这些豪强大族,壮大己方势力。
豪强大族有的看重元老势力,有的被描绘的前景打动,纷纷表示支持姒皋。一时间,姒皋在民间获不少豪强大族拥护。
支持姒发的年轻将领和新兴贵族,则吸引民间侠义之士和有志青年。他们举办比武大会、学术交流等活动。
“各位英雄豪杰,姒发公子胸怀大志,欲带领‘夏’朝走向辉煌。他不拘一格用人才,有才华抱负,在其麾下定能成就大业!”一位将领在比武大会上高声说道,内心充满对姒发的信心,相信能吸引众多人才。
这些活动提升了姒发的知名度,吸引有识之士加入。侠义之士被开拓精神吸引,有志青年渴望实现理想。
两派在民间的活动,让社会氛围紧张。百姓虽不懂政治斗争,却也感压抑。街头巷尾,人们小声议论储君之争。
“听说了吗?姒皋公子和姒发公子为储君之位争得不可开交。”一位百姓在茶馆压低声音说。
“唉,不管谁当储君,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就行。别因储君之争闹得天下大乱。”另一位百姓忧心回应。
在人心惶惶中,“夏”朝局势复杂。姒皋和姒发两派积蓄力量,等待孔甲决断,准备应对挑战。“夏”朝站在命运转折点,走向取决于储君之争结果。
暗流涌动下的朝堂风云
朝堂上,储君之争影响日显。朝会常被争吵弹劾打断,大臣们无心国事,专注争斗。
一日,支持姒皋的大臣弹劾:“陛下,臣闻姒发亲信在南方私自扩充军备,意图不明。此乃严重违法之举,望陛下严惩!” 这位大臣心想,此次弹劾若成功,定能打压姒发一派。
支持姒发的大臣辩护:“陛下,这是污蔑!南方边境有匪患,扩充军备是保百姓平安,乃有功之举,怎能污蔑为意图不轨?” 他心急如焚,生怕孔甲听信对方,影响姒发前途。
孔甲躺在病榻,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清醒时听到争吵,烦闷却无力制止。他深知储君之争致朝堂混乱,若不控制,“夏”朝危矣。但此时他虚弱无力,难以决断。
“都……都别吵了……”孔甲微弱说道,大臣们停吵看向他。孔甲眼神疲惫无奈,“储君之事……容后再议……当务之急……是稳定朝纲……”说完又昏迷。
大臣们各有所思。支持姒皋的大臣认为孔甲未斥责弹劾,或许是好信号;支持姒发的大臣觉得容后再议还有机会。
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中,“夏”朝未来充满不确定。两派等待孔甲决断,积蓄力量。“夏”朝命运取决于这场储君之争,是繁荣还是内乱,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