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在大明的江湖地位比较特殊。
说是由中书省直辖,实际上是由朱皇帝和朱标直辖,中书省对于宁阳县的态度一直都是只闻不问。
简单来说就是只关注,不插手。
包括宁阳千户所的性质也差不多。
宁阳千户所在名义上归属大都督府管辖,实际上却承担了一部分驸马府亲卫的职能,大都督府天天盯着宁阳千户所,却从来不过问宁阳千户所的事儿。
宁阳县,宁阳千户所,这两个特殊的存在,一向都是杨少峰打报告,老登或者黑芝麻汤圆亲自批条子。
原本的中书省,现在的内阁,还有一直处于转型但是又没转完全的大都督府,都自觉的不去过问宁阳县和宁阳千户所。
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就在于朱皇帝一开始给宁阳县的定位:试点县。
至于登州府,虽然没有拿到试点府的名义,但是朱皇帝、李善长以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外加山东布政使汪广洋,又都默认了登州府的试点职能。
杨少峰在宁阳县推行分地,后来这套模式被搬到了登州府。
朱皇帝和李善长等人发现这套玩法比较不错,在现阶段可以有效抑制土地兼并的现象,于是这套玩法就被中书省拿来,慢慢铺向整个大明。
杨少峰在宁阳县测试户籍改制,这套模样同样也经历了登州府——中书省——整个大明的推广流程。
再包括后来的卫所军士训练、卫所改制,但凡杨少峰在宁阳县折腾出点儿什么新花样,最后的结局都是先推广到登州府,然后朱皇帝和李善长再挑挑拣拣,挑觉得比较好的玩法去照抄作业。
宁阳县早在洪武元年起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女工,甚至有许多工坊就是单纯的只有女工。
于是乎,李善长便毫不犹豫地打算再抄一次作业。
“宁阳县的女户数量不少,工坊里赚钱的女工也有许多,但是宁阳县可没闹出来什么乱子。”
“这其中固然有宁阳县那些女户大多经历过战乱的原因。”
“但是驸马爷在宁阳县不停地扫盲开智,加强德行教化,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李善长直接捋着胡须说道:“臣觉得,这一次不如就让人再去一趟宁阳县,把那些工坊的管理方法都抄过来。”
朱皇帝不自觉地眨了眨眼睛。
咱朱重八是那个混账东西的老丈人。
咱抄他的作业怎么了?
完全合情合理且合法呀。
朱皇帝越想越觉得靠谱,干脆又笑眯眯地说道:“那个啥,宁阳县衙改制的事儿,要不要一块儿抄过来?”
李善长直接捋着胡须笑了笑,说道:“上位圣明,臣觉得宁阳县衙改制的事儿早就该推开了。”
宁阳县衙改制的事儿,中书省或者说内阁也不是没有抄过。
比如说宁阳县衙早就已经不再是原本的知县——佐贰官——六房书吏制,而是知县——副知县——职能课制。
在原本的模式下,一个县衙里正经八经拥有官身的是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结构上与朝廷六部保持对应,设立户、礼、工、兵、刑、吏共六房,六房书吏没有官身。
而被杨少峰改制之后的模式,则变成了知县加常务副知县加分管副知县,六房也被改成了杨少峰自己所熟悉的工业、农业、教育、交通、卫生等职能课,每个副知县分管一摊子。
反正杨少峰也是抄作业。
可能抄得不够十全十美,但是在职能清晰、责任到人方面都比原本的模式更有优势。
尤其是衙役这部分。
在原有模式下,衙役和书吏属于雇佣制,吏部、户部会根据上县、中县、下县的划分,设定每个县不同数量的衙役和书吏编制。
有编制的衙役和书吏没有官身,但是能够拿到朝廷给的俸禄。
简单来说就是吃皇粮的。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县的具体情况又有很大差别,有的县可能只需要四五十个衙役和书吏就够用,有的县可能一两百个都不够用。
地方的官老爷们要办好差,所需要的人手往往会超出吏部、户部所规定的编制数量。
多出来的这部分,就属于“帮闲”性质,通常都是由官老爷们用县库里的钱来雇佣。
表面上看起来,有吏部编制的和县里自行雇佣的衙役、书吏都差不多,实际上却是差出了十万八千里。
说白了,有吏部编制的这部分衙役和书吏,他们拿的是国库调拨的俸禄。
而没有编制的这部分衙役和书吏,他们拿的则是地方官府从县库、府库所支出的“工钱”。
李善长捋了捋胡须,一边斟酌一边慢慢说道:“臣忽然想起来驸马爷说的一句话。”
“和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是谁?”
“不是知县老爷,而是那些书吏和衙役。”
“绝大多数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几次官老们。”
“但是他们去办户籍要跟户房书吏打交道,催收赋税时要跟衙役打交道。”
“书吏和衙役们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皇帝、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书吏和衙役们对待百姓好一些,百姓就认为朝廷是好的。”
“若是他们欺压、盘剥百姓,百姓就认为朝廷是坏的。”
“……”
朱皇帝的额头上忽然冒出来一层冷汗。
自己见过胡元的皇帝吗?
没有。
自己见过胡元的官老爷吗?
也没有。
打从自个儿出生,一直到自个儿跑去郭大帅帐下,都没见过钟离县(凤阳)的知县老爷长什么样儿。
但是自个儿从小就知道胡元朝廷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种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就是因为见识过那些催收赋税、盘剥百姓的酷吏,所以才会形成这个印象。
当然,对胡元朝廷印象的好坏,并不是自己跑到郭大帅帐下跟着反元的决定性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活不下去了。
如果哪天大明的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再一次造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印象好坏,其实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说难听点儿,宁阳县刚刚收复的时候,宁阳县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