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不太想管锦衣卫的破事儿,更不想管锦衣卫究竟要怎么拆分。
相比之下,朱标还是对帖木儿汗国更感兴趣一些。
“锦衣卫拆分的事儿,姐夫你先自己琢磨琢磨,回头有时间了写个关于拆分的奏本,小弟直接拿去乾清宫用印。”
“实在不行的话,你大概写上几句,剩下的让善长先生跟诚意侯他们去完善。”
“你先给小弟说说,帖木儿那边派遣使节过来,究竟是打的什么主意?”
朱标满腹狐疑地说道:“按说他们帖木儿汗国跟咱们大明可不挨着,两家不说是世仇吧,起码也没什么交情,小弟一时半会儿的,还真猜不透帖木儿的想法。”
杨少峰直接翻了个白眼。
好家伙,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就把拆分锦衣卫的事儿交给李善长和刘伯温?
这是真拿他们两个当驴子使唤了啊。
也亏得是你黑芝麻汤圆,但凡换个人提出来,你就看李善长和刘伯温怎么报复回去就完事儿了!
杨少峰一边在心里吐槽,一边说道:“帖木儿汗国那边,应该是抱着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朝贡挣钱。”
“再一个就是扯大明的虎皮。”
朱标愣了愣神,问道:“朝贡挣钱这个好理解,扯大明的虎旗又是怎么回事儿?”
杨少峰呵地笑了一声,反问道:“殿下还记不记得,臣之前画过的那个堪舆图?”
朱标点了点头,杨少峰又继续说道:“西域以西可不止一个帖木儿汗国,周围大大小小的国家还有好几个,其中奥斯曼国的实力虽然不如帖木儿汗国,却也不算太弱。”
“倘若这些大大小小的国家都能联合起来,就是帖木儿汗国也要头疼一番。”
“帖木儿打的主意,多半就是先向大明称臣纳贡,以此来唬住周围那些同样对大明称臣纳贡的小国,然后再专心去对付奥斯曼。”
“再一个,帖木儿汗国跟大明的距离虽然不近,但是他们想要获取到关于大明的情报却又不算太难。”
“毕竟有那么多的海商,帖木儿汗国周边也有大明的藩属。”
“登州舰队将要拆分出南海舰队的消息又不是什么机密。”
“万一大明这边打出收复大元故土的旗号,帖木儿汗国多半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情况。”
“毕竟帖木儿本身就得国不正,帖木儿汗国内部也有许多反叛势力。”
“依臣之见,帖木儿多半就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才会主动派遣使节过来。”
这世上可没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尤其是对于大明和帖木儿汗国这种体量的大国而言。
而且跛子帖木儿本身也不是什么甘居人下的庸碌之辈。
这家伙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重新恢复大蒙古帝国的荣光——不是四大汗国或者大元,而是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
能让跛子帖木儿主动派遣使节来大明朝贡,认大明为大哥,然后再年年朝贡,这背后必然要有天大的利益。
后世有个段子,说是“喊一声爷爷给一万,能把世界首富都喊到破产。”
这个段子放到大明和帖木儿帝国的关系上也同样成立——没有足够的好处,帖木儿会在乎你大明是谁?如果有足够的好处,他能朝贡到大明破产!
当然,朝贡体系这个玩意儿本身就是个巨大无比的天坑,没开始正式朝贡前,傻子都能在大明占到油水,可一旦开始正式的朝贡,就轮到大明趴在朝贡国的身上吸血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大明着名的太监郑和,这家伙下西洋的时候虽然号称是公平买卖,和气生财,实际上却是买东西用宝钞,卖东西收金银,但凡不认可这个交易规则的,基本上都被郑和打到了认可。
谁家商船会带着一大堆的马船和战船?
郑和舰队里的马船和战船不只是为了保证舰队的安全,更重要的还是以德服人,然后再公平买卖,和气生财。
朱标不知道杨少峰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只是低着头斟酌一番,说道:“那咱们是不是可以专门扶持一些帖木儿汗国周边的藩属,然后再通过这些藩属去扶植那些反对帖木儿的人?”
杨少峰先是点了点头,随后却又摇了摇头,说道:“可以扶植,但是在短期内应该没有太大的必要。”
朱标微微愣神,杨少峰又继续说道:“依臣之见,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先让帖木儿的使节变成锦衣卫,然后再利用他去挑动帖木儿和奥斯曼之间的争斗。”
“帖木儿汗国和奥斯曼同样都算得上是一方大国。”
“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又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只要他们两家斗起来,咱们就可以坐在后面卖军械给他们,同时再低价收购他们的战俘。”
一鱼两吃嘛。
吃完帖木儿再吃奥斯曼。
收完他们购买军械的钱,再用这些钱去买他们的战俘。
只要他们多斗几年,光是双方互相卖战俘的行为,都能堆积成为世仇,而且还能大幅度削弱帖木儿汗国跟奥斯曼的国力。
杨少峰仔细想了想,又补充道:“光这样儿还不够。”
“臣听说奥斯曼和帖木儿汗国那边遍地都是石油,甚至不用打油井,只要拿铲子挖都能挖出来。”
“而且奥斯曼和帖木儿汗国盘踞在西域通往欧罗巴的路上收税,这就相当于是趴在咱们大明的身上,赚咱们大明的钱。”
“臣觉得,不如再多扶植靠近奥斯曼的欧罗巴小国,让他们也跟奥斯曼斗起来。”
“回头再想办法让人去忽悠忽悠奥斯曼,把奥斯曼也变成大明的藩属。”
“等奥斯曼将亡之际再派兵去拯救藩邦。”
朱标眼前一亮,笑道:“可惜,大明派去的援兵终究慢了一步,彼时奥斯曼已然亡国,大明不得已,只能将之内附,再分封个藩王过去镇守,连改土归流的工夫都省了。”
杨少峰同样笑道:“不错,最好是等到帖木儿汗国跟奥斯曼两败俱亡之际再派兵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