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房里的光第二章异客第二天清晨,江南水乡的雾气比昨日更浓了些,像一层厚厚的纱,把整个村子都笼罩在里面。远处的河流看不见踪影,只能听见潺潺的水声;村口的老槐树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枝头的鸟儿偶尔叫几声,声音在雾气里传得不远,很快就消散了。就在这时,一阵“突突突”的汽车引擎声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村口的几个老人原本坐在石墩上闲聊,听到声音后都停下了话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雾气中,一辆墨绿色的吉普车缓缓驶来,车身沾满了泥土,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吉普车在村口停下,引擎声渐渐消失。车门打开,先下来一个穿着灰色工装裤的司机,他绕到车后座,打开车门。一个年轻男人从车上下来,他穿着件熨得笔挺的中山装,衣服是深灰色的,布料看起来很厚实,在村里人的粗布衣衫中显得格外扎眼。男人个子很高,身形挺拔,鼻梁上架着副村里人少见的方框眼镜,镜片擦得干干净净,反射着清晨的微光。他下车后,先是伸了个懒腰,然后环顾了一下四周,眼神里带着些好奇。村口的老人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就是县农科所来的技术员吧?看着真年轻。”“穿得这么整齐,一看就是城里来的文化人。”“不知道他能不能帮咱们村把桑蚕养得更好啊?”男人听见议论声,转过身,对着老人们笑了笑,笑容温和。这时,林晚秋匆匆从家里赶来,她今天特意换了件稍微新点的蓝布衫,袖口的补丁也尽量整理得整齐些。她走到男人面前,停下脚步,有些拘谨地看着他。男人主动走上前,伸出手,掌心干净得没有一点老茧,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你好,我是县农科所的沈知远。”他的声音清脆,带着些城里人的口音,“请问你是林晚秋同志吗?”晚秋看着他伸出的手,心里有些犹豫。她的手因为常年在桑园劳作,沾着桑叶汁,指缝里还有泥土,掌心也布满了老茧,和沈知远干净的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往后缩了缩手,把沾着桑叶汁的手背在身后,小声说:“我是林晚秋,跟我来吧,我带你去看桑园。”沈知远见状,也没有尴尬,自然地收回手,跟着晚秋往桑园走去。路上,沈知远时不时地停下来,观察路边的农作物,一会儿问问地里种的是什么蔬菜,一会儿又问问桑树的种植年限,晚秋都一一回答了。走了大概十几分钟,就快到那棵缠着塑料绳的桑树了。晚秋心里一动,故意放慢脚步,然后拐了个弯,绕开了那棵桑树。她不想让沈知远看到那棵桑树,毕竟塑料绳和报纸角的事还没弄清楚,她怕节外生枝。可没想到,沈知远却在半路停下了脚步,他指着田埂边的几株桑苗,眉头微微皱起:“晚秋同志,你看这几株桑苗,叶子长得有些发黄,而且枝干也比较细,这是土壤肥力不够导致的。”他蹲下身,用手指捻了一点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这里的泥土偏沙质,保水保肥能力差,得掺些河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这样桑苗才能长得好。”晚秋站在一旁,听着沈知远的话,心里暗暗佩服。她之前也觉得这几株桑苗长得不好,可一直没找到原因,没想到沈知远一眼就看出来了。她低头看了看沈知远,发现他中山装的口袋里露出来一角纸片,风一吹,纸片轻轻晃动。晚秋的目光落在纸片上,忽然愣住了——纸片上画着一些线条,看起来像是大棚的结构图,和她昨天在灶膛里烧掉的报纸上的大棚结构图十分相似。她的心跳瞬间加快,难道沈知远也知道塑料大棚养蚕技术?可他是县农科所的技术员,要是知道的话,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晚秋心里满是疑惑,却不敢问出口,只能默默地跟着沈知远继续往前走。两人在桑园里转了一上午,沈知远仔细查看了每一排桑树的长势,还询问了晚秋关于养蚕的日常管理情况,比如蚕宝宝的喂食时间、温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等。晚秋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了他,偶尔还会提出一些自己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沈知远都耐心地给出了解答。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晚秋带着沈知远回到村里,去了队长周铁柱家。周铁柱已经准备好了午饭,一张小木桌上摆着三碗糙米饭,还有一盘炒青菜和一盘咸菜,菜里几乎没有油花。这在当时的村里,已经算是不错的饭菜了,平时村里人大多只吃红薯粥和窝窝头。沈知远看着碗里的糙米饭,米粒有些粗糙,还夹杂着一些糠皮,他拿起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夹了一口饭放进嘴里。饭有些干,剌得嗓子不太舒服,他慢慢咀嚼着,尽量让自己适应。午饭吃到一半,沈知远忽然放下筷子,看着周铁柱和晚秋,问道:“周队长,晚秋同志,我刚才在桑园里看了,你们村种的桑树品种都比较老了,这种桑树的产叶量不高,而且叶子的营养价值也一般,你们有没有试过嫁接改良品种啊?只好作罢。回到家时,已经快到中午了,母亲正在厨房里做饭,看见晚秋回来,连忙说:“晚秋,快洗手吃饭,今天煮了红薯粥,还蒸了两个窝窝头。”晚秋应了一声,洗手坐下,拿起窝窝头啃了起来。窝窝头是用玉米面做的,有些粗糙,剌得嗓子疼,红薯粥里没放糖,只有淡淡的红薯甜味。吃饭的时候,母亲问起她去仓库对账的事,晚秋简单说了说,还提到了明天县农科所技术员要来的事。母亲听了,笑着说:“技术员来好啊,你正好跟着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