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一瞧见岐伯,眼睛立马放光,像粉丝见到了超级偶像,麻溜儿地就凑过去,拉住岐伯的手,满脸好奇地问道:“岐伯啊,我最近老听说这针刺疗法里有个‘五夺’,到底是啥玩意儿呀?快给我唠唠呗,我这好奇心都快爆棚啦!”
岐伯一听,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开讲了:“黄帝啊,这‘刺有五夺’呢,就是说在针刺的时候,有五种情况那是绝对不能随便下针的。咱得像保护大熊猫似的,小心翼翼护着这些人的身体,可千万别去泻他们的气,为啥呢?因为这时候他们的身体虚弱得就像刚打完一场惨烈败仗、累得瘫倒在地的士兵,你再去折腾他们,那不是要他们的命嘛!”
“先说说第一种情况,大汗之后。你琢磨琢磨,人要是出了一身大汗,那场面,就跟开闸放水似的,身体里的水分和能量‘哗哗’地往外流。这时候的身体啊,就像被掏空了的存钱罐,啥都没剩,虚弱得不行。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装满水的大水桶,突然被人把底儿给抽开了,水‘咕噜咕噜’全流光了,桶可不就空了嘛。这时候要是再用针刺去泻,那简直就是在这已经空了的桶上再狠狠凿几个洞,那身体可就彻底玩完儿啦!
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可大有讲究,从中医理论来讲,汗为心之液。啥意思呢?就是说这汗啊,就跟心有莫大的关系,大量出汗,那就相当于把心里的‘宝贝’给弄丢了,心气儿就会受到损伤。这心在人体里的地位,那可是跟皇帝一样,掌管着全身的气血运行,是发号施令的主儿。心气儿一伤,就好比皇帝没了威严,下面的大臣们(气血)就乱了套,运行得一塌糊涂。这时候再去针刺,就好比在一团乱麻上又狠狠扯几刀,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就好比你开车,车都快没油了,你还一脚油门踩到底,那车不直接趴窝才怪呢!所以啊,大汗之后,咱得让身体先好好休息休息,缓缓劲儿,就像给打完仗的士兵放个大假,让他们吃好喝好睡好,恢复恢复体力。等身体慢慢把流失的水分和能量都补回来,再去考虑其他事儿。”
“第二种情况就是大泄之后。啥叫大泄呢?说白了,就是拉肚子拉得那叫一个厉害,跟水管爆了似的,根本止不住。这一拉肚子,身体里的营养物质、津液啥的,全跟着一块儿跑了。这时候的身体,就像被强盗洗劫过的仓库,空空如也,啥都没剩下。你要是这时候去针刺,就好比在这已经空荡荡的仓库上再拆几块砖头,那仓库不塌才怪呢!
从中医的角度看,大泄会伤脾胃。这脾胃啊,在咱身体里那可是后天之本,就好比家里的大粮仓,负责把咱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然后供给全身。脾胃这粮仓一受伤,营养供应就断了,身体没了能量来源,可不就更虚弱了嘛。这时候再针刺,就好比给已经饿得走不动路的人再抽几鞭子,他哪儿受得了啊!比如说,有人不小心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的,整个人都虚脱了,这时候要是哪个愣头青大夫不管不顾地就去扎针,那病人非得跟他急眼不可,说不定得恨他一辈子呢!”
“第三种情况是大失血之后。这血啊,在咱们身体里的重要性,就好比石油对于汽车一样,那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是因为受伤啊、生病啊,突然流失了大量的血,身体就像没了石油的汽车,一下子就动弹不得了。这时候身体极度虚弱,各个器官都因为缺血,没法好好工作,就像没了电的电器,全成了摆设。
你要是在这个时候针刺,就好比在这已经快报废的汽车上再狠狠踹几脚,那汽车可就彻底没救了。中医讲,血能载气,大量失血的时候,气也会跟着一块儿跑掉,这就是所谓的‘气随血脱’。气没了,人就像没了灵魂一样,生命可就危险了。所以啊,大失血之后,当务之急是赶紧想办法止血补血,可千万别想着用针刺去泻火啥的,那纯粹是添乱,就像在着火的房子里还泼水玩,不把事情搞砸才怪呢。比如说,有人不小心出了车祸,流了好多血,这时候送到医院,医生肯定是先忙着止血输血,谁会傻到这时候去给病人扎针啊,除非这人脑子进水了。”
“第四种情况是新产之后。刚生完孩子的产妇,那身体就像经历了一场超级艰苦的马拉松比赛,累得简直要散架了。生孩子的时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体力,还流失了不少血液。这时候的产妇,身体就像一个刚经历了强烈地震的房子,摇摇欲坠,脆弱得很。你要是在这时候去针刺,就好比在这已经快倒的房子上再挖个洞,那房子不直接塌了才怪呢!
从中医角度看,产后女性气血大亏,身体处于一种极度虚弱的状态。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好好调养,补充气血,恢复体力。而针刺呢,一般是一种泻法,会进一步消耗气血,这对产妇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啊。就好比你本来兜里就没几个钱了,还被人抢走几块,那不得心疼死,想哭都没地儿哭去。所以啊,产妇生完孩子,家里人都得跟伺候老佛爷似的,好好伺候着,给她补补身子,可不能让不懂事儿的大夫去瞎扎针,不然产妇不得记恨死他呀。”
“最后一种就是大劳之后。这大劳呢,可不是普通的累,那是连续加班好几天,或者干了特别重的体力活,累得腰酸背痛、手脚发软,感觉身体被掏空,仿佛身体里的‘电量’都耗尽了,啥功能都没法正常发挥。这时候身体的能量都被耗尽了,就像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了一样,你要是这时候去针刺,就好比给已经关机的手机再使劲儿按开机键,不仅开不了机,还可能把手机给按坏咯。
中医认为,过度劳累会伤气,气伤了,身体的抵抗力就像被攻破的城墙,一下子下降了好多。这时候针刺,就像在已经脆弱不堪的防线前再开个大口子,各种病邪就会像强盗一样,趁机而入。比如说,一个建筑工人连续搬了几天的砖,累得不行,这时候要是有人说给他扎针,他肯定会觉得这人是在害他,说不定还会跟这人急,心想:‘我都累成这样了,你还来折腾我,安的什么心啊!’”
“那为啥在这五种‘五夺’的情况下不能针刺呢?这就得好好讲讲中医的气血理论啦。气血啊,就像咱们身体里的两支超级军队,气是负责指挥、推动的将军,带着士兵们到处巡逻,保证身体各个地方都平平安安;血呢,就是负责运输营养、滋养身体的后勤部队,给各个器官输送‘粮草’,让它们有力气干活。它们俩相互配合,身体才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正常运转。
在大汗、大泄、大失血、新产、大劳这些情况下,气血已经损失惨重,就像两支军队在战场上打了一场超级惨烈的败仗,死伤无数,元气大伤。这时候要是再用针刺去泻,就相当于对这两支已经快崩溃的军队再发动一次攻击,那它们可就彻底没救了。身体没了气血的滋养和推动,各种毛病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轻的可能只是身体更加虚弱,整天有气无力的,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直接把人给撂倒。所以啊,中医针刺可不是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随便乱扎的,得讲究时机,就像打仗一样,要瞅准时机,不能在自己军队虚弱的时候去进攻,得等养精蓄锐之后再出击,不然那就是自讨苦吃。”
“那什么时候针刺才合适呢?这就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啦。比如说,病人身体强壮得像头牛,气血充足,偶尔受了点邪气入侵,像感冒啊、头痛啊这些小毛病,这时候就可以用针刺来泻邪气,把身体里的‘坏家伙’给赶出去。就像家里来了小偷,你得有足够的力量把他抓住赶出去才行。但要是病人本身就很虚弱,气血不足,那就得先想办法补气血,等身体强壮了,再考虑针刺。这就好比打仗,自己兵力不足的时候,得先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等实力强大了再去和敌人战斗。
比如说,用艾灸、食疗这些方法来补气血。艾灸就像给身体里的小火炉添柴,让气血慢慢旺起来。像足三里这个穴位,在小腿外侧,你就这么找哈,先找到膝盖外侧的那个小坑,叫犊鼻穴,然后从犊鼻往下量 3 寸,就在犊鼻与解溪连线的地方,这就是足三里啦。艾灸它可以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功能。脾胃就像身体里的大厨师,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脾胃功能强大了,气血生成就足啦,就像给气血的生产工厂注入了强大动力,生产出来的气血那叫一个充足。
食疗呢,也简单,像吃点红枣、桂圆,这些都是补气血的好东西。红枣就像一个个红色的小能量球,桂圆则像甜蜜的小炸弹,每天吃一点,就像给身体的气血银行存点小钱,慢慢地积累起来,身体也就强壮了。你想啊,身体里的气血充足了,就像钱包里有钱了,底气都足了,干啥都带劲儿,那些病邪自然就不敢来捣乱了。”
“再来说说针刺的手法,这也是个大学问。就像炒菜一样,火候掌握不好,菜就炒糊了,不仅难吃,搞不好还得倒掉浪费。针刺手法要是不对,不仅治不了病,还可能让病人更难受,甚至把小病弄成大病,那可就麻烦大了。
比如说提插补泻法,得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决定是补还是泻。如果是虚证,病人身体虚弱得像个泄了气的气球,就得用补法,就像给这个快没气的气球慢慢打气,轻轻地把针提起来,再慢慢地插下去,动作要轻柔缓慢,就像哄小宝宝睡觉一样,让气血一点点地补进来。要是实证呢,病人身体里邪气太盛,就像气球气太足都快爆炸了,就得用泻法,就像给这个气太足的气球放气,快速地提插针,把邪气给赶出去,动作要干脆利落。
还有捻转补泻法,也是同样的道理,顺时针捻转是补,就像拧紧螺丝,让气血更紧实;逆时针捻转是泻,就像松开螺丝,把邪气放出去。这些手法得练得特别熟练,就像武林高手练武功一样,一招一式都得精准无误,差一点都不行。只有手法熟练了,才能在针刺的时候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让病人尽快好起来。不然,就像炒菜没掌握好火候,不是炒焦了就是夹生了,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而且啊,针刺的深度也很有讲究。扎浅了,就像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作用,病邪在身体里还逍遥自在,继续捣乱;扎深了呢,又可能伤到身体里的重要脏器,那就麻烦大了,搞不好还会出人命。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都有一定的标准,这得根据穴位所在的位置、病人的胖瘦等情况来综合判断。
比如说,肌肉丰厚的地方,像臀部、大腿这些部位,就好比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针刺可以稍微深一点,就像种子在肥沃的土地里可以扎根深一些,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在靠近重要脏器或者皮薄肉少的地方,像胸部、颈部这些地方,就得特别小心,扎得浅一些。胸部里面有心肺这些重要器官,颈部有气管、血管啥的,就像住在城市中心的重要人物,得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要是不小心伤到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像开车,不同的路段得有不同的速度,得根据路况来调整。在宽阔平坦的大道上可以开快点,在狭窄拥挤的小巷子里就得慢慢开,小心驾驶。针刺也是这个道理,得根据穴位的具体情况来把握深度。”
“在针刺的时候,还得时刻关注病人的反应。有的病人可能对针刺比较敏感,稍微一扎就觉得疼得受不了,那表情,就像被人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这时候就得赶紧调整针刺的手法和深度,安抚病人的情绪。就像你和朋友聊天,发现朋友不开心了,就得赶紧换个话题,逗逗他,让气氛缓和下来。比如说,跟病人说:‘别紧张哈,就像被小蚂蚁咬了一下,忍一忍就好啦,马上就不疼咯。’
要是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这些晕针的情况,那可不能慌,一慌就容易出乱子。得马上把针拔出来,让病人平躺,就像把车开到安全的地方停下来。然后再给病人喝点温水,就像给车加点油,让病人休息一会儿,一般很快就能恢复。这就像开车的时候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得马上刹车,采取应对措施,保证乘客的安全。作为医生,就得像一个贴心的驾驶员,时刻关注着病人这个‘乘客’的状态,确保治疗过程安全、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