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逮着岐伯,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脸急切地问:“岐伯啊,我最近听说针刺讲究个‘五过’,这到底是啥意思呀?你可得好好给我说道说道,别藏着掖着哈。”岐伯一听,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那妙趣横生的精彩讲解。
“黄帝呀,咱先讲讲这第一过,就是问诊不清楚就着急忙慌地下针。您想啊,病人来看病的时候,就跟带着一团浓浓的迷雾来找咱们帮忙似的。医生呢,就得像那种超级厉害的大侦探,通过不停地问东问西,一点点把这团迷雾给拨开,搞清楚病人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比如说,得问问病人最近都吃了啥好吃的,有没有不小心着凉,生活习惯咋样,以前得过啥病,家里人身体好不好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每一个都可能是解开病情谜团的关键线索。
要是医生连这些基本情况都没搞明白,就稀里糊涂地拿起针给人扎,那可不就像蒙着眼睛开车嘛,多危险呐!您想想,蒙着眼睛开车,根本不知道前面是平坦大道还是万丈深渊,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就撞得头破血流。这医生看病也是一个道理,本来病人可能只是个小感冒,结果因为没问清楚,把针乱扎一通,病没治好不说,还可能把身体扎出其他毛病来,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嘛。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连路都不知道,开着车瞎跑,指不定开到哪个沟里去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从中医理论来讲,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咳嗽来说,它可能不仅仅是肺的问题。有可能是吃了太多辛辣油腻的食物,脾胃消化不了,就像厨房的垃圾太多,堵住了下水道,脾胃就开始闹脾气,产生了热。这热呢,顺着经络这条‘高速公路’往上跑,跑到肺那儿去捣乱,肺就开始咳嗽。又或者是这人最近工作压力大,天天愁眉苦脸的,心情不舒畅,导致肝郁气滞。这气啊,就像一群不听话的小娃娃,在身体里到处乱窜,窜到肺这儿,肺也跟着不舒服,就咳嗽起来了。
所以啊,医生在问诊的时候,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问,把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情绪状态、既往病史等等都了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像福尔摩斯一样,准确判断病情,知道该用啥补泻手法,扎哪些穴位。比如说,要是判断出是脾胃有热引起的咳嗽,那除了在肺经上选几个穴位,还得在脾胃经上找几个穴位,给脾胃清清火,把那堆‘垃圾’清理掉,这样才能把病治好,让病人少遭罪。要是问诊不仔细,只看到咳嗽就单纯在肺经上扎针,就像只给咳嗽这个‘表面症状’贴了个创可贴,根本没解决根本问题,病肯定好不了,说不定还会越来越严重。”
“再说说这第二过,不看时机就针刺,这也是个大坑。黄帝您知道不,人体就像一个特别精密的小宇宙,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变化,就像一天有白天黑夜,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时间,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从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来讲,一天当中,各个脏腑都有自己气血最旺盛的时间段。比如说,早上的时候,阳气开始升发,就像太阳慢慢从东边升起来,暖洋洋的,气血也跟着活跃起来,充满了活力,就像一群睡醒了的小精灵,开始在身体里欢快地跑来跑去。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向外发散,毛孔微微张开,就像房子打开了窗户透气。到了晚上呢,阳气就收敛了,就像太阳下山了,天黑了,气血也变得安静下来,小精灵们也都回家睡觉了。人体进入休息状态,毛孔也闭合起来,就像房子关上了窗户。
有些病适合在阳气盛的时候针刺,比如说一些寒性的疾病,就像身体被寒冷的冰雪覆盖了,这时候趁着阳气盛,就像在冰雪上洒了一把火,能把寒邪给烤化了。比如说,像冬天常见的风寒感冒,在上午的时候针刺,效果就会比较好。因为上午人体阳气正盛,针刺可以借助阳气的力量,把寒邪驱赶出去。就好比趁着太阳最毒的时候去晒被子,湿气和寒气一下子就被晒跑了。
而有些病适合在阴气盛的时候针刺,比如说一些热性的疾病,就像身体里着了火,这时候趁着阴气盛,就像给火上浇了一盆水,能把热邪给浇灭了。像一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上火的症状,在晚上针刺可能效果更好。因为晚上阴气重,针刺可以引导阴气来抑制过盛的阳气,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要是不看这个时机,大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人体的阳气都收敛了,气血正安安静静地休息呢,你给人家来个针刺泻邪气,本来身体该休息了,你这么一折腾,气血被搅得乱七八糟,病人能好受吗?这就好比你非要在大半夜把睡着的人拉起来干活,人家能乐意吗?肯定会又累又气,说不定还会生病呢。
而且啊,不仅一天当中有时机讲究,一年当中也有时机之分。春夏秋冬四季,人体的气血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发,这时候适合针刺一些慢性疾病,帮助阳气的生长,就像给春天的小树苗松松土,让它长得更茁壮。夏天,阳气最为旺盛,适合治疗寒性疾病,借助夏天的阳气来驱散寒邪,就像在大太阳下晒冰块,冰块很快就化了。秋天,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适合调理一些与肺相关的疾病,因为肺在秋季主令。冬天,万物闭藏,人体的阳气也藏于体内,这时候针刺要特别谨慎,避免过度耗伤阳气。所以啊,针刺得瞅准时机,就像打仗要等敌人露出破绽,抓住那个最佳的‘治疗窗口’,才能事半功倍,让针刺发挥最大的效果,把病治好,还能让病人少受苦。
比如说,有一种病叫面瘫,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之邪趁机入侵面部经络导致的。如果在发病初期,也就是风寒之邪刚刚入侵,还没来得及在身体里‘站稳脚跟’的时候,趁着白天人体阳气较盛,赶紧进行针刺治疗,就能更好地借助阳气的力量,把风寒之邪给‘赶’出去。这时候针刺,就好像趁着敌人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病情就能好得更快。要是错过了这个时机,等风寒之邪在身体里‘安营扎寨’,和正气僵持起来,再进行针刺治疗,难度就会增加,病人恢复的时间也会变长。
再比如,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像老寒腿,每到冬天就发作,疼得人走路都费劲。这类病就适合在夏天三伏天的时候进行针刺治疗,这就是中医里有名的‘冬病夏治’。为啥呢?因为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就像太阳火力全开,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最充沛的状态。在这个时候针刺,就好比给身体里的小火炉添了一把大火,借助外界和体内旺盛的阳气,把深藏在关节里的寒邪一点点地逼出来。就像在炎热的夏天,把冬天冻住的水管拿到太阳下晒,冰很快就融化了,水流也就通畅了。这样坚持几个夏天的治疗,老寒腿的症状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反过来说,如果不考虑时机,在阳气虚弱的傍晚或者晚上去治疗这些寒性疾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已经开始收敛,人体的正气相对较弱,就像士兵们都累了一天,准备休息了,这时候去和寒邪作战,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战斗力,很难把寒邪彻底赶走。所以啊,黄帝,这针刺的时机学问可大了,医生得像个精准的时间大师,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人体气血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刺,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第三过,就是不辨明虚实就乱补泻,这可是针刺的大忌。黄帝您想啊,人体就像一个大水池,有时候水太多了,都快溢出来了,这就是实证,得往外排水,这时候就得用泻法;有时候水太少了,水池都快见底了,这就是虚证,得往里加水,就得用补法。这虚实要是辨不清楚,那麻烦可就大了。
从中医理论来讲,虚实是判断人体正邪力量对比的关键。实证,就是邪气太盛,正气与邪气抗争激烈,就像两支军队在打仗,邪气这一方人数众多、武器精良,占据了上风。比如说,一个人吃了太多大鱼大肉,又不爱运动,食物在身体里消化不了,就会产生积食,这就是一种实证。积食在身体里就像一堆垃圾,阻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腹胀、便秘、口臭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用泻法,把这些‘垃圾’清理出去,让气血重新通畅起来。
虚证呢,就是正气虚弱,无力抵抗邪气,就像一个国家兵力不足,连城墙都守不住,敌人很容易就攻进来了。比如,有些人长期劳累、熬夜,或者久病不愈,身体的正气就会被消耗得很厉害,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用补法,给身体补充正气,就像给国家招募新兵,训练军队,让正气强大起来,把邪气赶出去。
可要是医生不搞清楚病人到底是水池水多还是水少,就瞎补水或者瞎排水,那可就坏事儿了。比如说,病人明明是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水池里没多少水,结果医生以为是水太多,一顿猛泻,那病人不就更虚了嘛,就像本来就快没电的手机,你还一直按耗电的功能,手机不得直接关机嘛。病人本来就虚弱得走路都打晃,这一泻,可能直接就瘫倒了,身体的正气被折腾得七零八落,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
反过来,要是病人是邪气太盛,水池水满得都快溢出来了,正气被邪气压得死死的,医生却以为是虚证,拼命给人家补,那邪气可不就更嚣张了嘛。这就好比给敌人送武器,敌人本来就厉害,你还给人家送一堆好装备,那敌人不就变得更厉害了,反过来欺负咱身体嘛。邪气在身体里横行霸道,正气根本招架不住,病人就会越来越难受。
所以啊,辨明虚实是针刺补泻的关键,这就像打仗得先搞清楚敌人的兵力情况,是多还是少,是强还是弱,才能决定是进攻还是防守,用对了方法才能打胜仗,治好病。医生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手段,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准确判断病人到底是虚证还是实证。比如说,通过望诊看病人的面色,如果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虚证;要是面色通红,可能是有热邪的实证。通过闻诊听病人的呼吸声,如果呼吸微弱,可能是虚证;呼吸粗重,可能是实证。通过问诊了解病人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以及身体的各种不适。通过切诊,也就是摸脉象,脉象虚弱无力可能是虚证,脉象洪大有力可能是实证。只有综合这些信息,准确判断虚实,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补泻手法,这样才能把病治好,让病人恢复健康。”
“再讲讲这第四过,就是不了解病情的全貌就盲目针刺。黄帝您想想,一个病人来看病,他的病可能不是孤零零的一个问题,就像一团乱麻,里面有好多头绪,错综复杂。
就拿咳嗽这个常见症状来说吧,您可别以为就单纯是肺的问题。有可能啊,是他最近吃太多上火的东西,像麻辣火锅、油炸鸡腿啥的,脾胃有热了,这热顺着经络往上跑,影响到了肺,所以才咳嗽。这就好比一条河的上游污染了,脏水顺着河道流到下游,把下游也弄脏了。脾胃就好比上游,肺就好比下游,脾胃有热,热邪就顺着经络这条‘河道’影响到肺,导致咳嗽。
又或者是他长期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天天愁眉苦脸的,导致肝郁气滞,这气郁在身体里,也会影响到肺,引起咳嗽。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就像一个调节气机的阀门,当这个阀门出问题了,气就不能顺畅地在身体里流通。气郁在身体里,就像一团乌云,挡住了阳光,影响到了肺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咳嗽。
要是医生只看到咳嗽这一个症状,就单纯地在肺经上扎针,不考虑其他方面,那就像只看到了乱麻的一个头,没把整团麻解开。这病可能就治不好,或者暂时好了,过段时间又犯了。这就好比你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只看到了表面,没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问题肯定解决不了。比如你看到水龙头漏水,只知道拿个盆接着,却不去修理水龙头,水还是会一直漏。
从中医经络理论来讲,人体的经络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各个经络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影响。肺经与脾胃经、肝经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脾胃有热或者肝郁气滞的时候,都会通过经络影响到肺。所以,医生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把病人病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摸清楚,全面了解病情。不仅要知道病人现在有啥症状,还要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情绪状态等等。
比如说,除了询问病人咳嗽的时间、频率、痰的颜色和质地等症状外,还要问问他最近的饮食情况,是不是经常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有没有暴饮暴食;问问他的工作性质,是不是经常加班、压力大;问问他的情绪状态,最近有没有烦心事,心情好不好。通过这些详细的询问,医生就能像拼图一样,把病人病情的全貌拼凑出来。
知道了病情全貌后,才能准确地选择穴位,制定合适的补泻方案。说不定除了在肺经上扎针,还得在脾胃经或者肝经上扎针,多管齐下,把这团乱麻一点点解开,才能真正把病治好,让病人彻底摆脱病痛的折磨。比如对于因为脾胃有热导致咳嗽的病人,除了在肺经的穴位,如列缺、尺泽等,进行泻热止咳外,还需要在脾胃经的穴位,像足三里、内庭等,清泻脾胃之火。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它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刺激它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把脾胃里的热邪排出去。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是脾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能有效清泻脾胃热邪。
对于肝郁气滞引起咳嗽的病人,除了调理肺经,还得在肝经上找穴位。太冲穴就像肝经上的一个‘出气筒’,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按摩或针刺它可以疏肝理气,把肝气郁滞的情况缓解。再配合肺经的穴位,如中府,它是肺经的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能调节肺的气机,这样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把咳嗽彻底治好。
要是不全面了解病情,只针对咳嗽症状治疗,就可能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病根,白费力气不说,还可能耽误病人的病情。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坏了,你只看到一个零件有问题,却不知道是其他零件的故障导致这个零件出问题,只修这个零件,装置还是没办法正常运转。所以,黄帝啊,这了解病情全貌对于针刺治疗来说太重要了,医生们一定要像个细心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才能准确地治好病。”
“最后这第五过,就是不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这可使不得。黄帝您瞧瞧,这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
先说年龄差异,小孩子身体娇嫩,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风一吹可能就晃悠,针刺的时候手法就得轻点,穴位也不能扎得太深,就像给小树苗浇水,得小心翼翼的,不能用力过猛,不然把小树苗给浇坏了。因为小孩子的脏腑还很柔弱,气血也相对不足,经络系统也还在发育完善中。比如说,给小孩针刺时,像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针刺深度一般就比成年人浅很多,手法也要轻柔,不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
老年人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就像旧房子,房梁都有点松了,经不起折腾,针刺的时候也得悠着点,不然一不小心,可能就把身体给伤着了。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气血运行缓慢,骨质也相对疏松。像肾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给老年人针刺这个穴位时,就要考虑到他们的骨质情况,避免损伤骨骼。而且由于老年人正气虚弱,针刺后恢复也相对较慢,所以在选择补泻手法时,要以补法为主,并且力度要适中,不能过度泻气。
再说体质差异,胖人脂肪厚,穴位可能相对深一些,针刺的时候就得稍微深一点;瘦人皮薄肉少,穴位浅,针刺就得浅一些。这就好比在厚木板和薄木板上钉钉子,厚木板要钉得深一些才能固定住,薄木板钉浅一点就行,不然用力过猛就会把木板钉穿。比如,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对于胖人针刺这个穴位时,要适当增加针刺深度,才能更好地刺激穴位,发挥化痰祛湿的作用;而瘦人针刺时就要浅一些,避免刺伤内部组织。
还有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阳气相对较盛,女性阴气相对较盛。在针刺时,对于男性,如果是实证,泻法的力度可以稍大一些;对于女性,手法就要相对柔和一点。比如说,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针刺就更要谨慎。像合谷穴,在手部,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孕期妇女针刺这个穴位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所以要绝对避免。
生活环境也会对针刺产生影响。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身体容易有湿气,在针刺时可以多选择一些祛湿的穴位,如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它是祛湿的要穴。而长期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可能容易出现燥热症状,针刺时就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温热的补法,以免加重燥热。
要是医生不管这些,不管病人是小孩还是老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都用一样的针刺方法,那可就像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身高,肯定不合适。您想啊,大个子和小个子身高差那么多,用同一把尺子量,能准确吗?这针刺也是一个道理,给小个子和大个子穿一样大小的衣服,小个子穿着像裙子,大个子根本穿不上。所以啊,医生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样,制定个性化的针刺方案。要考虑病人的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等因素,这样才能让针刺治疗既安全又有效,就像给每个人都找到了一把合适的钥匙,打开健康的大门,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黄帝啊,这针刺的‘五过’,每一条都关系着病人的健康和治疗效果,一定要让医生们牢牢记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