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安潇洒的头一摆,对四个目瞪口呆的人说道:“让那些婶子、大娘们只管掰棒子,你们几个负责把麻袋搬到地头上,剩下的全交给我。”
不仅他们震惊,其余路过的村民同样驻足侧目,好家伙!平安这小子的大个子还真不白长。
这时期农村大力士不是没有,扛起100斤,只能算普通级的小卡拉米,大多数成年人几乎都是在200斤上下这个量级。
能扛起300斤的也有,只是非常少见,至于400斤,附近几个大队都难出一个,再往上也有,更稀少。
(后世有人靠着天赋异禀专门偷水泥楼板,作者老家的真事,腰上围层麻袋,把水泥楼板斜靠着腰间,慢慢的挪动脚步,那东西少说也得六七百斤。)
一位老娘们夸赞道:“平安,看不出来啊,你这种天天坐办公室的人,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劲儿。”
刘平安知道她是全村有名的碎嘴子,笑嘻嘻的吹嘘道:“二婶,这点算啥?不是跟你吹牛逼,我三岁的时候,一千多斤的石碾子我扛起来就跑。”
“你这死孩子,夸你两句,你还喘上了。”
“不信拉倒,哪天抽空我让狗屎蛋给你表演一个。”
二婶被逗得哈哈大笑,刘正司连忙走过来帮忙卸下麻袋,善意提醒道:“平安,你悠着点,有劲不能这么用,刚开始干太猛,晚上身子遭罪。”
“没事儿,我年轻,体力恢复快。”刘平安笑着回道,要不是不想太过惊异于人,别说五个麻袋,再来十个麻袋也是小菜一碟。
刘正礼又扛着一麻袋玉米走过来,劝道:“听你正司叔的,少扛两个麻袋。”
“大爷,我是学医的,这点事我还不懂嘛,你们就别管了。”刘平安撂下一句,急匆匆跑向前面的渠沟。
十分钟过去,刘平安肩扛五麻袋的事儿,迅速传遍整个庄稼地,连刘正华和张兰英都跑过来观看。
刚才那位二婶还专门向张兰英打听,刘平安三岁的时候是不是扛起过一千斤的石碾子,张兰英哪有心思搭理她,只是在不停的劝刘平安悠着点干活。
不否认,那就是默认,这位二婶心里一惊,原来戏文里说的千斤神力还真有,转身朝一群老娘们堆走去,这可是第一手消息,必须显摆显摆。
至此以后,刘平安在老家多了一个“刘千斤”的外号。
二十多个人掰棒子,六七个人从玉米地中间往地头搬麻袋,根本跑不赢刘平安往拖拉机那边运的速度。
“二哥,我能不能去你们那组。”王涛可怜兮兮道,心里那叫一个后悔,没想到自家二哥是位大力士,一个顶三个人干的活。
“滚,我不想理你,放在抗战那会儿,你就是一位妥妥的大汉奸。”
“绝无可能,我顶多会曲线救国。”
“给你三秒钟的时间从我眼前消失,不然给你看瓜。”
“欸!我现在就滚。”王涛主打一个听劝,拿起麻袋就往玉米地里钻。
刘平安闲着没事,来到拖拉机旁开始帮忙干活,别人都是两个或者三个人一组,共同使劲才能把麻袋扔进后车斗,刘平安不用,单手提起直接往车斗里扔,看得这群庄稼汉直戳牙花子。
一个多小时过去,两组比赛,不出意外,刘平安这边获得胜利。
中午在地头吃饭时,刘平亮和王涛那伙人含泪掏钱交给食堂,晚上请赢得一方吃酒席。
下午没有比赛,刘平安专职往车斗里扔麻袋,像扔玩具布偶一样,干这个活,他一个人顶人家十个。
随着时间越拉越长,刘平安就像有使不完的劲一样,远超十个人所干得工作量,看得五太爷刘有田一阵心疼。
他自费出资五块钱,晚上让集体大食堂专门给刘平安炖两只鸡补补,谁敢偷吃,他手中的拐杖可不认人,刘正华也不例外。
一直干到下午四点多,刘方圆担心刘平安今天干冒劲,晚上身体疼,直接把他撵回了家。
晚饭自不必多说,不仅有酒席,还有三只炖好的老母鸡,另一个老头子刘方槐是食堂总管,怕两只鸡不够刘平安吃,又给加了一只。
王涛在隔壁桌吃着集体伙食,一口三抬头,可怜巴巴的不断往刘平安这边望,眼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他恨自己有眼无珠,他恨刘平安身后有个活祖宗刘有田拿着拐杖虎视眈眈瞅着自己。
只要自己敢凑过去蹭吃蹭喝,他坚信那老头儿的拐杖绝对会落在自己身上。
在食堂西北方向有一桌特殊群体,这群人吃的是小灶,三个高中生,两个中专生,还有七八个半大孩子,这些都是刘家庄的未来。
受刘平安影响,几位老头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待村里稍微富裕后,在1954年经过一番商定,只要学习成绩能在全班排到前三名,村里就会单独给他们发一定补贴。
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分成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补贴由少到多,直至毕业分配工作。
办起集体大食堂后,这群人又享受起小灶,不过该劳动的还是要劳动,不能因为学习成绩好就叼活不干。
其中三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不是不如那两名中专生,恰恰相反,他们的成绩反而更好,是冲击大学的好苗子。
刘平安算过时间,他们仨人一个念高二,两个念高三,不出意外应该能赶上大学毕业,至于他们后面的那些学生在想继续上大学,八成上到一半就会停课。
提醒他们?刘平安才不会犯傻去干这事,拿未来说事情,肯定没人相信,还容易结死仇,让别人误以为自己挡他们孩子的前程。
......
吃过晚饭,刘平安擦完上身,光着膀子在院里抽烟,陈雪茹拿着一件外衣从屋里走出来:“赶紧穿上,别着凉喽。”
“先放那吧,让风把身上的水吹吹干,等会还要去打麦场给玉米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