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对于士兵们来说连续作战十天确实是一件要命的事情。但是,至少他们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
魏延在城头上夜战发挥的作用比于禁和法正想象中的都大,天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多年袭城打出来了经验。
在他连续发力之下,城中曹军减员的速度远超预期,哪怕是实际上曹军总数比预期的三千人更多,还藏了两千预备队,也最终是让刘备军在第十天攻取了这座天下名关。
而夺取了函谷关之后,于禁立即开始向潼关前进,对一路上的城池和关隘,是能跳过就跳过,能不直接攻打就不直接攻打,向着目标潼关方向前进。
只不过,面对路途上的重要城市,比如说弘农等地,那就必须要特殊照顾一下了。
要知道,这种城市,卡在后退的道路上,尤其是补给运输的道路上。
如果不能尽快清理,那么潼关之战一旦不利,他们就可能是巨大的威胁。当然,所谓的清理就看当地官吏识不识趣了。
只是,有一些关键人物确实是难以争取,而且刘备军虽然早已规划这一攻势,但是要说能够说服这些大人物也绝对是不可能之事。
于是,张合率领十五营士兵,不得不停下来,保护大军后路,并且看住附近城池。
尤其是弘农郡城,这里尽是曹军势力,树大根深。可是,这座城池不在通向潼关的主要道路上,那就只能是在关隘上留下一支大军防御。
从函谷关到潼关的道路本身颇为复杂,关隘城池甚多,于禁也不是钟爱冒险之人。再加上谁都知道曹操在潼关集结大军,若是突然攻击正在向着潼关进军的刘备军偏师,那也绝对可以给刘备军造成巨大的打击。
所以,即使是法正,也没有质疑于禁谨慎的选择和行军方式。
至少在于禁看来,他们这一路数量上步军总数不过三十五营,加上弓兵五营和骑兵五营,这些兵力如果能够牵制五万左右的魏军也就足够了。
甚至他对法正也表示,如果魏军派大军前来他就退守,如果数量与他们差不多,那他就要与对手决一死战。
在这个条件下,法正自然也是没有意见,总不能让自家兵马平白送掉吧?
所以,弘农分兵两路的时候,已经到了十二月初五。
这时候于禁突然分兵,在兵力大减的情况下增加行军速度,向着潼关前进,自然是因为整个战局出现了巨大而且全新的变化。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临汾之战的结果,让刘备军进入关中的速度大大提前,魏军如今正忙着支援从临汾退下来的友军,没空顾及于禁所部。只要于禁所部没有造成直接威胁,或者暴露给西凉铁骑,那自然也就不会被袭击。
要说明这件事,就不得不说说刘备军在进入临汾盆地,走上通向潼关这条北线的之后的故事了。
让我们再次把时间拨回到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的十一月。
曹仁和车胄在界山汇合之后,守卫了一段时间关隘,并勉强恢复了一定的士气之后接到了曹操向潼关方向退却的命令。
毫无疑问,对于正苦于刘备军攻势的两人来说,不用直面刘备军精锐那是好事。
于是,曹仁和车胄在商议之后,由车胄率军守卫关隘,曹仁带着张辽、乐进和华雄等将领带着他们的残兵是先行撤退。
毕竟,他们刚打了败仗,又被刘备军一直追击,所以士气本来就不振,需要先行退却找个地方去恢复自己的人马和士气。
要知道,临汾谷地这里也算得上是颇为富庶的地区,曹军士兵在此地恢复士气补充给养也很正常。反正他们也没打算在这里和刘备军决战,留下物资某种意义上说成了他们需要带走的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曹军士兵的士气恢复的相当快,就是当地民众很不快活。可是,曹氏只要有世家支持,何曾考虑过基层出身的那些人呢?
至于安全问题,曹仁本来不是很担心。这临汾谷地,乃是典型的山河表里之地,被群山大河环绕,要突如其来进攻其中那难度自然是很大。
可是,关羽关云长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随着箕关被攻破,他们的后路就暴露在了刘备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他们的主力本就是残兵败将,从晋阳一路战败到了临汾一带,士气和战斗力原本就是靠着一群颇有水准的将领撑着。
可是如今后路被影响,这些兵马的士气实在是难以为继,只能是不断的后退。在遇到刘备军主力之前尽快撤退。
也就是临汾盆地山势险阻,让刘备军的骑兵没办法全力追击,才让他们能够顺利逃跑。
只是,这连败的残兵,那撤退起来是根本就留不住的队伍,迅速崩溃,不断后撤,将一路上的城池都交给了刘备军。
可以说,一路南逃的曹军本身,就是当地官员向刘备军输诚的最好证明。所以,刘备军顺顺利利的利用追击败军就来到了蒲版得到了进入关中的关键通道的钥匙。
而带领一万兵马死守蒲版的车胄,在激战之中,被刘备军轻松斩杀,连一点水花也都没溅起来。
只不过,刘备军的目标在潼关,所以继续大军南下,追击曹仁所部到了黄河上最着名的渡口之一,风陵渡。
如今已经是数九寒天,渡河颇为不易。所以好的渡口那是兵家必争之地。
曹仁本来想占据渡口不留一条船给刘备,奈何他大军撤到一半,关羽就赶到了风陵渡渡口。
关羽自然也知道这个渡口能够极大的提高刘备军渡河的效率,所以毫不犹豫,哪怕己方人数远逊于对手,也要直接发起进攻,要与曹军在风陵渡展开一场大战。
这一战虽然只是大战之前的一场前哨战,但是在战果上,确实是让接下来两军都做出了极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