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马超不再言语,阎行来劲了,直接在城关上数落起马超的罪行。
“雍凉叛乱,吾守冀县,让李合老贼不得寸进。李合老贼被擒后,吾便想去陈仓会一会汝。谁知汝胆小如鼠,竟然被我护民军给吓跑了!
“鼠辈无胆,安敢起兵造反?!
“汝造反,就不担心朝廷要了尚在京都之父弟性命吗?实乃不孝亦无血脉亲情也!
“汝起兵反叛,则是罔顾扶风马氏一族之兴衰,实乃背族也!
“汝食大汉五谷长大成人,却背叛大汉,实乃不忠也!
“汝只顾率军由大散关逃入汉中,却丢下因你而起兵的冀县五万羌兵,实乃不义也!
“陈仓城下,汝只让羌将于颜良刀下送死,自己却转身便跑,实乃不仁也!
“如尔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安有颜面于世上苟活?
“如今,你赶快召集兵马,来阳安关下,跪地请降便罢,吾还会向朝廷说你幡然醒悟。若还想负隅顽抗,汉中必是汝葬身之地,死后亦会遗臭万年!”
马超被阎行一通大骂,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而跟他过来的二百亲卫,已然在窃窃私语了。
马超没脸继续与阎行对骂,只是放了一句狠话。
“贼子,待我引兵前来,誓死攻破阳安关。吾亦会派五千精骑,追杀那些逃走的百姓。吾向汝保证,除我安汉军外,汉中不会再存有活物。”
说完,马超拨马便走。
他要回去调兵遣将。
米仓关他不攻了,不仅不攻了,还要引五斗米军入汉中。
张修、张鲁对汉中极为熟悉,自然很容易便能找到躲起来的百姓。
对,马超认为汉中百姓是躲起来了。
近二十万百姓,行动迟缓,哪里能说迁走便迁走?只能是躲了起来。
米仓关下。
马超与张修,当着两边数万将士的面,合兵一处,歃血为盟。
同时,二人也定下了张修治民,马超治军,杨任、杨昂在马超手下为将的约定。
杨任、杨昂两兄弟对于张修未让他二人也参与歃血为盟,内心很是憋屈。
没办法,谁让他们兄弟二人的职位低于张修呢?
张鲁丢下他们,自顾自跑去投降了张飞,他兄弟二人一时之间,已不知何去何从了。
结盟后,马超、张修联袂去了一趟张飞寨前,想仔细探查张飞营寨的虚实。
最后,两人的结论是:此寨牢固,兴汉军战力强悍,不可攻。
其实,张飞营寨再牢固,也比不上阳安关牢固吧?
只是他们畏于兴汉军的战力而已。
毕竟马超、杨任、杨昂都是统兵之将,只要对寨墙上的兴汉军将士看上一眼,便可知其强弱。
既然不能攻张飞的营寨,那就攻阳安关好了。
只是,此时的马超已经冷静了下来。
他已然想明白,他是如何被苏固骗的。
苏固先是用整个汉中归他马超来诱惑于他,再用激将法,激他率安汉军在米仓道入汉中的出口处,堵截五斗米军。
表面上,苏固帮他守着阳安关,还不断在汉中为他筹集粮草,让汉中的世家大族每隔十日,轮流劳军,还在南郑城内帮他建了个大粮仓。
马超派五千羌兵守卫粮仓后,便已经对苏固完全放下了戒心。
你想呀,郡府只有五百城守军的护卫,可南郑城中却有马超的五千兵马,马超本人也搬入了南郑城中,在眼皮底下,苏固又能闹出什么幺蛾子呢?
当苏固准备好后,便开始为马超分析局势。
益州势强,汉中势弱;汉中没有兵源,益州兵源充足……
从而让马超自己选择,要不要全力攻打米仓关。
那自然是要全力攻打呀。
不打怎么办?难道被困死在汉中这弹丸之地吗?
汉中通向外部的道路确实不少,通向益州腹地的有两条:金牛道和米仓道;通向南阳的有一条:上庸道;通向雍州的有两条:陈仓道和褒斜道。
至于子午道虽通,却极其难行。
正史中,曹魏大将军曹真曾率兵想走子午道,结果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天降大雨之后,曹真无奈率兵退回了关中。
傥骆道目前尚未完全打通,而且还途经几无人烟、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同样不适合大军行进。
正史的三国时期,蜀汉曾不断修缮傥骆道,但最终也没有用上。
曹魏大将军曹爽也想用傥骆道奇袭汉中,结果因为运粮困难,以及蜀汉费祎抢先占据险要之处而作罢。
马超不敢去雍州与南阳,也不敢走金牛道,强攻葭萌关和剑门隘道。
进军巴郡,已然成为了马超脱困的唯一选择。
结果,就在马超离开南郑,再次去攻打米仓关时,苏固却趁此良机,一夜之间将百姓全部迁走,然后驻守阳安关和西城关,把马超困于再无一个百姓的汉中西部。
让他去攻打米仓关,就是为了连夜迁徙百姓时,让马超晚上一天得到消息,从而让汉中百姓从容逃脱。
苏固得逞了。
马超明白,他现在是被苏固的城守军、雍州的护民军和益州的兴汉军联合围困了。
刘备刚刚掌控益州,估计也派不出多少兵马。
雍州的护民军必是被什么事给拖住了,无法派大军前来汉中。
可哪怕这三股力量的兵马都不多,可固守阳安关和西城关,也不是没有攻城器械的安汉军所能轻易攻破的。
马超与张修合兵一处,甚至张修还把数万五斗米军和五千东州军,全部交给了马超指挥,可被困汉中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马超不知道雍州的护民军或益州刘备为何要等这么久才派来援兵,但他确定,这三股力量就是在吸引他攻打这两关一隘,从而不断消耗他的兵力。
马超不愧为能载入史册之人,这么复杂的环节,还真都让他给想通了。
当然,马超能够载入史册,可不是流芳百世,几乎是遗臭万年的那种。
看完张飞大营,回到米仓关。
马超即时下令:留五千羌兵镇守米仓关。所有安汉军、东州军和五斗米军,全部开往南郑,并于南郑城外,进行重新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