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沉稳,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仿佛刚才那段插曲从未发生。
他没有急于翻动演讲稿,而是继续开口,说出的内容却让原本有些心不在焉的会场,瞬间吸引了不少注意力。
“在正式开始前,请允许我简要说明一点。我们深知,海上风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其大规模开发和应用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最大的难题就是其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的巨大挑战。
简单说,就是‘靠天吃饭’,发电不稳定,是所谓的‘垃圾电’。”
这话一出,不少专家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这是个业内共识但很多时候在争取项目时会被刻意轻描淡写甚至回避的核心痛点。
京海市居然主动提出来?
苗正岩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钟晓春和曲连江交换了一个眼神,嘴角带着一丝讥诮,觉得苏哲这是昏了头,哪壶不开提哪壶。
苏哲仿佛没有看到这些反应,继续用他那平稳的语调说道:“我们认为,一个真正具有示范意义、具备长远生命力和最大经济效益的海上风电项目,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发得出电’,更要解决‘送得顺畅、用得稳定’的问题。
否则,巨大的投资很可能因为消纳难题而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因此,京海市的方案,核心并非仅仅建设一个风电场,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海上风电+先进储能+智能电网’三位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稳定、可靠、优质的绿色电力,而不仅仅是波动巨大的原始电能。”
话音未落,会场里已经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几位能源领域的专家更是露出了极为感兴趣的神色。
“储能?”
一位老专家推了推眼镜,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同事说,“这个概念很好,但大规模应用的成本和技术可靠性...”
他的疑问也是在场许多人的疑问。苏哲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
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不再是常见的风光宣传片或区位图,而是一份结构清晰、数据详实的方案框架图。
“我知道各位领导和专家关心什么。成本,以及技术可行性。”
苏哲拿起激光笔,红色的光点落在图表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京海方案的核心部分——规划配套建设规模为百万千瓦级的先进储能系统。”
一个惊人的数字被抛了出来。“百万千瓦级?”台下响起一声低呼。这个规模远超目前国内任何已建或在建的项目。
“是的,百万千瓦级。”
苏哲肯定地重复道,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将采用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多种技术路径并行的方案。重点依托我国已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并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铁锂电池储能技术。”
激光笔的光点移动,展示出一系列复杂但清晰的技术参数、系统结构图和模拟运行数据。
“根据我们的详细测算和模拟运行,通过配套这座大规模储能电站,京海海上风电场并网后的弃风率,可以从行业普遍预期的30%到35%,骤降至5%以下!”
苏哲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强大的说服力。
“这意味着,同样规模的投资,几乎同样的风能资源,我们的项目有效输出电量将提升至少二十五个百分点以上!”
会场里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弃风率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这个提升幅度是惊人的!
一位经济领域的专家迫不及待地插话问道:“苏市长,弃风率降低固然能提升效益,但如此大规模储能的初始投资和后续运营维护成本,是否会将这部分增益完全抵消,甚至导致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反而高于传统方案?这是否划算?”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点上,所有人都屏息听着。
苏哲似乎早就料到会有此问,他不慌不忙地切换了一张ppt,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成本效益分析图表。
“感谢专家的提问。这正是我们方案重点论证的部分。”
苏哲用激光笔指着图表上的数据,“根据我们联合国内顶尖储能企业、设计院所进行的精确测算,项目初始投资确实会因配套储能而有所增加,增幅大约在30%到35%之间。”
听到这个数字,钟晓春和曲连江几乎要笑出声,觉得苏哲简直是自掘坟墓。
苗正岩也微微摇了摇头。
但苏哲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但是,”
苏哲的话锋一转,语气斩钉截铁,“由于弃风率的大幅降低,项目年均发电量和有效收益将提升约40%。同时,这座储能电站本身并非只有‘存储’这一项功能。”
激光笔的光点再次移动:“它还将深度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服务。根据我们与国家电网相关部门的初步沟通和模型测算,仅调峰调频服务一项,每年就可产生额外的收益约十亿元。
并且,它能极大提升区域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估量。”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提问的专家脸上:“综合计算,配套储能后,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IRR)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比传统海上风电项目高出至少3到5个百分点。
投资回收期可以缩短两年以上。这是一笔无论从经济账、能源账还是社会账来看,都极其划算的投资!”
清晰的数据,严密的逻辑,颠覆性的方案思路!
刚才提问的专家怔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浓烈的兴趣,连连点头,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
另一位技术专家急不可耐地举手发问:“苏市长,您提到的锂电池储能技术,其安全性如何保障?
如此大规模的电池组,热失控风险如何规避?
循环寿命能否满足至少二十年的运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