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投了7张月票。)
在定海城新设立的军需坊里,机杼声日夜不绝。
周秀秀坐在靠窗的纺车前,熟练的纺着线。
她家郞婿的名字,就刻在富士山下那座巨大的英烈碑上,他是在和倭国的一次海战之中受了伤坠海后没了性命的。
那时候,她还在建安城里守着婆母过活。
刚收到郞婿没了的那段日子,她觉得整个儿天都塌了。
带着一个半大的孩子,和一个腿脚不好的婆母,在建安城里,要如何过活?
但很快,刺史府上的李望春就亲自登门来了,不仅宽慰了她,还送来了一笔丰厚的抚恤银子;
并且告诉她,李十月早就下了令,所有跟随李十月打仗的将士若是不幸战死,他们的家人,她必养之!
“只要你愿意,可优先安排你进军需坊做工,工钱给你算一等的;
将来,你家这娃娃到了该进学的年岁,就能进咱们新办的学堂里头识字读书,不要束修,中午还管一顿饭食的。”
李望春就是这般对周秀秀说的。
后来,周秀秀她就去了军需坊。
在军需坊里头做工虽然辛苦,但女管事对她们这些故去的将士家眷颇为照顾,工钱按时足额发放不说,还从不克扣。
两年后,她的儿子到了年岁,直接就进了镇海学堂,在里头跟着先生读书认字儿呢!
再到后来,她的儿子都长成了半大小子了,东海国建立了!
她家儿郎读书读得好,小小年纪就很是不一般,竟是还未及冠就得了一份活计——去东海国定海城中新建的学堂里头做先生!
周秀秀她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她会跟着儿郎走出建安城,坐上大福船,去往一个全新的地方生活。
前几日,英烈碑落成的大祭,她和其他从建安移民至此,在定海城居住的英烈家眷被特意组织前去观礼。
当她听到李十月亲口说出“其父母,我养之!其郞婿妻儿,我抚之!”时,周秀秀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她用力擦干眼泪,看着高台上那道黑色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一种坚定的归属感。
她纺的每一根线,将来都可能会织成镇海军将士的衣袍,这让她觉得,自己也在为这个承诺尽一份力,她郞婿的血没有白流!
想着这些,坐在纺车前的周秀秀,就更加用心的做工了。
她旁边的妇人女娘们在低声聊着英烈碑的宏伟,感慨着李十月的恩义。
周秀秀在旁听着,嘴角微微上扬了起来。
在这片新土地上,他们这些未亡人,有了新的依靠,也有了活下去,甚至是要好好活下去的底气。
***
张铁明,他如今已是镇海军中的中层军官了,就在陈勇的麾下效力。
他是丁海生从东牟港上接回来的流民,当初,他是跟着其阿姐张银花一起上的船。
其实,他以前不叫“铁明”,他叫铁蛋,张铁蛋。
从东牟到了建安后,他因着年岁小,就进了学堂,被先生给改了名字,从“铁蛋”变成了“铁明。
而张银花就进了军需坊做工,如此,姐弟俩在失去了父母兄长之后,在建安终于有了一口饭吃。
再后来,张铁明就进了少年军营,他拿起了长刀,成了李十月麾下的一个兵。
英烈碑对他而言,意义尤为特殊。
那上面,有教他如何握刀的老什长,有和他一起偷喝过酒的同袍,还有许多他叫不上名字,却知道是同为一个营的自己人。
参加这次的大祭时,他站在队伍里,听着那一个个名字,眼眶通红,却死死咬着牙没有哭出声来。
大祭结束后不久,李十月便着人颁布了更详细的《抚恤恩养条例》,张铁明特意去那贴告示的地方一条条认认真真的看了。
这些条例规定的很是细致入微,从抚恤银子的数额、发放方式,到家眷的营生、居所、孩子读书,都有明确保障。
甚至上头还规定了,若是烈士的父母无其他子女赡养,他们的晚年则由李十月设立的“荣军院”负责供养送终。
张铁明看着这些条文,就觉得自己心里热乎乎的。
他想起了在逃荒路上为了给他们姐弟省下一口吃的而饿死了的爹娘和兄长,若是他们也能来到建安,或许......张铁明他甩甩头,不再去想。
他和阿姐张银花现在有了新的家,就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
他对自己说,要更努力的练兵,更勇敢的作战,不仅要保护好这片新乐土,也要保护好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要让牺牲的兄弟们在地下能够安息。
***
富士山下的镇海英烈碑,不仅仅是一座建筑。
它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李十月精心构建的政治和文化的核心装置。
首先,它极致的凝聚了镇海军的忠诚。
李十月通过将每一个牺牲者的名字永恒化,给予了士兵最高的荣誉和尊严。
配合着那不容置疑的抚恤承诺,她让活着的将士看到,他们的牺牲不会被遗忘,他们的家人会得到最好的照顾。
这极大的激发了军队的归属感和战斗力,使得镇海军不仅仅是职业军人,更是与东海国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其次,它巧妙的构建了东海国的立国叙事和共同体意识。
李十月在祭文中反复强调“牺牲”与“乐土”的因果关系,将镇海军的牺牲与大隆汉人移民的福祉直接挂钩。
这使得新来的移民在面对这片尚存疮痍的土地时,少了几分陌生与隔阂,多了几分感恩与责任。
周秀秀这样的烈士家眷融入到看新生活中,张铁明这样的孤儿接受教育后加入到了镇海军里,都是在强化这种叙事——东海国是大隆汉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家园,值得所有人去珍惜和建设。
这座以鲜血和承诺铸就的丰碑,如同一个强大的磁核,将来自大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汉人,以及镇海军这个核心,牢牢的吸附在了一起;
熔铸成一个新的,以李十月为绝对核心、以镇海军为武力保障、以“东海国”为认同的共同体。
李十月,这位东海之王,不仅用武力征服了土地,更开始用一座石碑和背后的承诺,征服人心,塑造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