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许攸临危受命,肩负着北上前去和谈的重任,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他曾经亲眼目睹过奉天的繁华景象,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强大实力。
然而,尽管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许攸对袁绍仍然抱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有能力击溃林北。
只可惜,袁绍的性格过于优柔寡断,这成为了他决策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在袁绍身边有众多谋士的情况下,一旦会议展开,各种谏言纷至沓来,让袁绍难以抉择。为了平衡各方意见,同时也为了顾及谋士们的感受,袁绍往往只能采取一种折中且保守的策略。
然而,这样的策略在面对太平天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可以说,如果袁绍能够坚定地选择一位谋士的计策,并一直坚持执行下去,局势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虽然在与太平天国的厮杀中,敌人也遭受了不少损失,但袁绍所损失的却是他的精锐部队。
失去了这些精锐士卒,袁绍仅凭一些普通士卒想要占领青州和冀州,恐怕守住这些地方都成问题,更遑论进一步扩张势力了。
马车在宽阔的道路上缓慢前行,车轮滚动发出的声响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张牛角的士卒们整齐地排列在马车两旁,他们手持长枪,神情严肃,押送着马车前往林北大营。
许攸静静地坐在马车里,他的目光透过掀开的帘布,凝视着那逐渐靠近的巍峨耸立的林北大营城墙。这座城墙高大而坚固,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林北大营内部与外界隔绝开来。
许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惆怅。和谈,这谈何容易啊!如今的局势明显对林北一方有利,他们占据着优势,又怎么会轻易地答应和谈呢?如果换做是林北处于劣势,或许他许攸还能够趾高气昂地前来,以强硬的姿态提出条件。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许攸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放下了马车的帘布,将那令人心生不安的城墙挡在了视线之外。随着距离林北大营越来越近,他的心情也愈发沉重。
他不禁开始思考起这次和谈的可能性。袁绍的大意是希望林北能够归还并州,可这就如同让已经吞下肚的肉再吐出来一样,谈何容易?许攸心里很清楚,要想说服林北和谈并非易事,这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这种忐忑不安的情绪一直伴随着许攸,直到他终于抵达了林北大营。
进入大营后,他发现这里与袁绍的大营截然不同。大营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士卒们的训练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还有一些行色匆匆的士卒在营区内奔走忙碌着,整个营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相比之下,袁绍的大营则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许攸心中暗自感叹,这里的士卒们似乎更加朝气蓬勃,充满了斗志。
终于抵达了林北大营,张牛角的士兵们完成了交接手续后,便如潮水般迅速撤离,返回他们所属的张牛角大营。然而,许攸等人却并未像预期那样被送往林北的帅帐,而是被林北大营的士兵们押送着,前往一个与和田丰相同的去处。
此时此刻,林北对于和谈一事毫无兴趣。在他看来,所谓的外交不过是弱国的无奈之举。如果一个国家足够强大,又何须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呢?直接开战便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只有那些实力较弱的国家,才会选择通过外交途径来谋求和平。
林北心里很清楚,如果真的进行和谈,袁绍必定会开口索要并州。然而,如今的局势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张济和张绣在并州的前线,距离攻下晋阳仅一步之遥。一旦晋阳被攻克,整个并州都将成为太平天国的囊中之物。相比之下,和谈最多只能让太平天国占据并州的一半地界,而且还需要时刻防备袁绍的反击。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完全掌控并州,还可能陷入与袁绍的长期对峙之中。
因此,林北深知拿下整个并州远比和谈更为有利。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还能避免与袁绍的无休止争斗。
如今的林北心里十分清楚,他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拖延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张绣和张济叔侄二人成功攻占并州。一旦并州落入他们手中,再让波才镇守此地,那么接下来与袁绍进行和谈,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决策。
因为一旦太平天国拥有了三州之地,其话语权将会变得无比巨大。有了并州作为跳板,林北的太平天国就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利,既可以选择进攻司隶,也能够攻打雍凉或者冀州。如此一来,占据平州、幽州和并州的太平天国,实力必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程度。
而除了雍凉之地能够为中原的诸侯们提供马匹之外,他们便再无其他选择。届时,战马的价格必定会飙升至天价。不仅如此,林北的太平天国还可以与雍凉地区的诸侯们联手,在这场马匹交易中狠狠地大赚一笔。
毕竟,北方的四州之地乃是马匹数量最多的地方,尤其是这些地区与异族相邻,牛羊马匹的交易异常频繁。然而,中原的诸侯们若无法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就只能依靠步兵来进行战斗了。
没有了骑兵,中原的各个诸侯们将会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极其重要的部队。
若没有骑兵部队,那么对于整个战局都将会是颠覆性的受限:无法快速拥有情报和传递消息、无法快速带领部队抵达战场支援等,这些都是需要骑兵这一兵种的。
林北站在帅帐之中看着巨大的整个大汉地图,心中可谓是豪情万丈,能够占领四州之地拥有马匹的管制权利,那可是何等的意气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