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汐云图大厦的早高峰总裹着层“井然的忙乱”——顺汐云图科技、顺亦工作室、顺基金的职员们身着西装,怀里抱着文件快步穿行,鞋跟敲击地面的声响织成紧凑的节奏。
电梯口的电子屏反复滚动着《王的盛宴》虞姬海选半决赛的楼层公告,直到一群梳着古典发髻、身着襦裙的姑娘涌进来,这份规整才被揉进几分喧闹的杂乱。
余顺站在地下停车场的专用电梯前,耳边飘来公用电梯那边的窃窃私语:“你这襦裙配妆发,倒有几分刘天仙的韵味呢。”
“咱们在这儿坐电梯,会不会碰巧遇上余少啊!”
“这个点余少该来公司了吧?”
他眉梢轻轻一挑,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
昨天从安妮口中得知路川把海选半决赛设在大厦时,他心里本就不是没微词——好好的办公场地硬生生变成选秀现场,几家公司日常业务往来频繁,行色匆忙的职员和妆容精致的试镜选手在电梯里撞个正着,总透着股不伦不类的违和。
可转念一想,“和路川深度合作”是自己亲口跟安妮交代的,这会儿再计较反倒显得小家子气。
他只好叫来玄武安保的负责人,沉声道:“除了咱们三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参赛选手一律不许进高层办公区,连消防通道都得派专人盯着,别出乱子。”
电梯门缓缓合上,镜面里映出他眼底挥之不去的无奈。
方才在停车场入口,他瞥见几个妆容亮眼的姑娘在门口徘徊张望——看模样该是常在屏幕上露脸的小演员,可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都叫不出她们的名字。
这些能从千军万马中闯到半决赛的“老江湖”,多半是听说赛场设在顺汐云图大厦,想蹲个和自己“偶遇”的机会套近乎。
可他哪有心思应付这些目的不纯的莺莺燕燕?
这些天他忙得脚不沾地,满脑子都是和编辑、特效团队讨论《流浪地球》的剧本细节,琢磨着那些硬核特效到底能不能落地。
专用电梯直达顶层,门刚开,安妮就快步迎了上来:“老板,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张院士已经在会议室等您十分钟了。”
“张院士居然到这么早!”余顺立刻加快脚步,一边走一边叮嘱,“快通知编辑部和特效组的人,让他们马上到会议室集合,一个都别漏。”
推开会议室门,就见满头花白的张院士正端着茶杯慢饮,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肩头,倒添了几分温和。
余顺快步上前,伸手握住老人的手:“张老,劳您特意跑这一趟,实在过意不去。”
“哈哈哈,客气什么!”张院士爽朗地笑起来,指了指身旁的空位,“咱们又不是第一次见——你那部《火星救援》拍得好啊,既好看又严谨。
这次听说你要拍新科幻,还特意来求咱们所支援数据,我立马就主动请缨过来了。”
“《火星救援》能让外国人挑不出毛病,全靠物理研究所和航天局的鼎力支持。”
余顺坐下后坦诚道,“虽说票房口碑都不错,可总有人鸡蛋里挑骨头,说咱们中国科幻只会拍软科幻,没能力碰硬核题材。
所以这次我特意选了刘慈新老师的《流浪地球》,就是想让全世界看看,咱们不仅能拍好情感细腻的软科幻,更能驾驭得了‘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宏大叙事。”
“有志气!”张院士赞许地拍了拍桌子,“咱们华国就需要多点你这样敢闯敢拼的年轻人,各行各业都多点你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多面开花。
来来来,别光说场面话,跟我详细说说,你这次到底想拍些什么?
我也好看看该给你准备哪些数据参数。”
余顺立刻朝身后递了个眼色,跟在他身后的阿南心领神会,迅速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标注着“《流浪地球》核心设定稿”的文件夹,轻轻摊在会议桌上。
余顺指尖落在那张画满蓝色线条的行星发动机示意图上,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张老您看,我们现在卡在两个核心数据上——第一是行星发动机的单台推力参数,要推着地球脱离太阳系,这个数值得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不然特效做出来会显得特别悬浮,一眼就被看出破绽;
第二是地球进入‘刹车时代’后,赤道地区的潮汐变化模型,编剧总担心写出来的海啸场景不符合物理规律,特效组更是不敢瞎编,怕闹笑话。”
张院士放下茶杯,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戴上,目光落在设定稿上“重核聚变”的标注时,眼底瞬间泛起兴味:“你们敢碰重核聚变这个题材,勇气可嘉啊!
正好咱们所去年刚完成一轮重核聚变小型化模拟实验,虽说离电影里‘烧石头当燃料’的规模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核心的能量转化效率、等离子体喷射速度这些基础数据,完全能给你们做参考。”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画了个简易公式,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就说发动机喷射口的等离子体温度吧,至少要达到1.5亿摄氏度才能产生有效推力——这个数值你们必须标进设定里,别让懂行的观众看出问题。”
这时,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编辑部和特效组的人陆续进来。
每个人都轻手轻脚,生怕打扰到两人的讨论,进来后都自觉地围在会议桌旁,目光紧紧盯着张院士手中的笔,神情专注得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张院士余光瞥见这一幕,嘴角忍不住向上扬了扬——他最欣赏做事认真的人,见状讲得愈发投入,指尖在设定稿上不断圈画,连语调都比刚才高了几分。
等张院士讲完发动机的参数,余顺又接着问道:“张老,还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电影里要拍地球穿越小行星带的场景,我们想知道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层时的燃烧轨迹,以及行星发动机的火焰如何精准击碎小行星。
这部分的物理模拟数据,您那边能提供支持吗?”
“哟,余少倒是问得挺专业!”张院士打趣道,“要不是知道你是拍电影的,我都要以为你是咱们院刚招的研究员了——看来你在航天局做的宇航员训练没白受。”
调侃完,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银色U盘,轻轻放在桌上:“这个问题简单。
我特意带了咱们所之前为航天局做的小行星轨道模拟数据包,你们拿去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用。
后续我再派两个年轻研究员对接你们的特效组,要是有技术细节搞不懂,随时可以联系他们——咱们既然要做硬核科幻,就不能让外国人觉得咱们是在瞎编乱造。”
余顺伸手拿起U盘,冰凉的金属触感从指尖传来,心里却暖得发紧,像是握住了一颗定心丸:“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彻底有底了。
等电影拍完,我第一个请研究所的各位老师来审片,到时候还得麻烦您多提提意见。”
“提什么意见,咱们院要全程参与你这部电影,我更想早点看到成品。”
张院士摆了摆手,目光落在设定稿上“带着地球去流浪”那行加粗的标题上,语气忽然变得郑重,“我们这些老一辈搞科研的,这辈子都在跟数据和公式打交道,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咱们华国的科技实力赶超世界。
你拍的这些科幻设想,说不定将来咱们真能一步一步实现——到时候再回头看这部电影,那才叫真正的‘梦想照进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