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路……满足……”,崇祯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词,脸上血色尽褪,身体微微摇晃了一下,不得不伸手扶住御案。
他一直以为,宗室是大明的根基,享受荣华富贵是天经地义。
他或许知道一些宗室生活不如意,却从未想过,在煌煌大明律法和祖制的禁锢下,他朱家的许多子孙,竟然过着如此猪狗不如的生活!而如今,反倒是那个要取代大明的“叛逆”,给了这些人一条生路?
这何其讽刺!又何其可悲!
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荒谬感席卷了崇祯。
他为了这个江山,宵衣旰食,殚精竭虑,背负着亡国之君的骂名,而他的许多族人,却在旧制度的枷锁下无声地凋零。现在,打破这枷锁,给予他们新生的,却是他的敌人。
他缓缓坐倒在龙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殿顶的藻井,仿佛透过那精美的图案,看到了大明制度深处那吃人的本质,以及他自己无法挽回的、注定的败局。
暖阁内,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孙传庭那番关于宗室悲惨命运的描述,如同幽灵般萦绕不散。
崇祯沉默了许久,那沉默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暖阁内的空气都几乎凝固。
烛火将他佝偻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摇曳不定,如同此刻他纷乱的心绪。
孙传庭和曹化淳屏息凝神,不敢打扰这位身心俱疲的帝王艰难的思考。
终于,崇祯抬起了头,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宇,望向了那不可知的未来,声音沙哑而低沉,问出了那个最关键、也最刺痛他帝王尊严的问题:
“伯雅,依你之见,那夏王对我大明,究竟是何态度?这天下,他欲如何处置?对我朱明宗室,又当如何?”。
他顿了顿,不待孙传庭回答,便自嘲般地剖析起现状,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清醒与绝望:“朕知道,大明已到了日暮西山之境”。
“若非大夏在南方牵制了部分流寇兵力,吸引了天下目光,单凭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恐怕早已……”。
崇祯这话说得真实,不过这与真实历史不同,当时纵然辽东糜烂,中原动荡,尚有江南财赋之地输血,朝廷尚能勉力支撑。
可如今大明已经失去南方,又因为崇祯指挥失误导致新军失陷南方,大明最后的中流砥柱已然失去。
这就导致中原贼寇泛滥,让在原本历史上被压制追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贼寇坐大。
反正占据了中原大半,把大明正统压缩到了一隅,要不是大夏崛起,直接派兵过了江北和贼寇对峙起来,大明可能已经坚持不住。
崇祯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江南膏腴之地已失,中原腹地大半沦丧,九边精锐十不存一”。
“这煌煌大明,如今只剩这北地一隅,兵疲民困,府库空虚,说是苟延残喘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他话锋一转,提及大夏时,竟带着一种连他自己都感到诧异的复杂情绪,其中甚至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服气?
“然而,这大夏与那些只知破坏、杀戮的流寇截然不同,伯雅,你我都研究过他们的政令、制度。他们确确实实让百姓安居乐业,迅速稳定了秩序,其法度之严密,行事之高效,远超朕之想象”。
“朕研究了数年,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治国’一道上,确有独到之处,自成体系”。
他的目光锐利起来,对比之下,对起义军的厌恶与不齿溢于言表:“反观那些所谓的‘义军’,除了烧杀抢掠,裹挟流民,可曾建立过一寸像样的基业?
可曾让一方百姓真正过上安生日子?他们做得,连我大明都不如!至少,大明尚有一套维系了二百多年的规矩,能让大部分百姓有条活路。
而他们对宗室更是赶尽杀绝,进行了毫无人性的清算!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如燎原烈火,席卷了中国北方大地。
在这股试图摧毁旧秩序的风暴中,明朝的宗室成员和象征着皇权天命的皇陵,成为了起义军仇恨最集中的焦点,遭受了系统而残酷的清算。
遍布全国的朱明宗室,在起义军眼中,是腐朽朝廷最直接的代表,是坐食民脂民膏的寄生虫。
他们长达二百多年的特权与压榨,积累了难以化解的民怨。
因此,一旦城破,对宗室的搜捕与屠杀往往被列为首要任务,其手段之酷烈,令人胆寒。
起义军对宗室奉行的是“铲草除根”的策略,力求断绝朱姓王族在地方的血脉。
崇祯八年的“凤阳之屠”,是一场标志性事件。
张献忠部攻陷明朝中都凤阳后,不仅对普通官民举起屠刀,更对当地的朱姓宗室进行了无差别的清洗,“尽皆屠戮”,无论王爵高低、年龄长幼,皆难逃一死。
婴儿与妇孺的啼哭同样无法唤起丝毫怜悯,其场景宛如人间地狱。
这种屠杀超越了简单的军事需求,更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暴力宣示。
对于被捕的高级宗室,起义军往往采用极刑公开处决,以此震慑明朝官府,并宣泄底层积压的愤懑。
崇祯十年福王朱常洵的遭遇,将这种残酷推向了顶峰。
富甲天下的福王在洛阳城破后被俘,野史盛传其被与鹿同烹,分食于众,即骇人听闻的“福禄宴”。
即便依据正史,他也是被公开“脔割”,尸骨不全,这种对待亲王的方式,赤裸裸地宣告了旧有等级秩序的被彻底践踏。
在崇祯十二年之前,此类屠戮已非孤例,早在崇祯六年,起义军攻破山西蒲州时,便将当地宗室“杀戮殆尽”。
每一次王府的陷落,几乎都伴随着一场针对朱姓族人的血色盛宴,预示着这个盘根错节的贵族集团正走向其血腥的末日。
如果说屠杀宗室是针对肉身的消灭,那么摧毁皇陵,则是直接攻击明朝统治的精神核心与合法性依据——即所谓的“天命”与“祖宗庇佑”。
其中,最令明朝上下感到震怖与绝望的,莫过于崇祯八年凤阳皇陵的被毁。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安葬着其父母(皇陵)及三代祖辈(祖陵),政治象征意义极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