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内,秦大、林云等核心文武早已肃立等候,秦思源落座后,众人便开始依次禀报。
“陛下,四门及城内各要隘已完全控制,俘虏初步清点约一万七千人,正在城外甄别”。
“城中大户及前明官吏宅邸正在按名单搜查,已擒获有劣迹者五百余人”。
“府库、粮仓均已封存,初步清点正在进行。”
“李继贞在府中自缢身亡,其家眷已被看管”。
一条条汇报简洁明了,勾勒出天津城已在绝对掌控之下的图景,秦思源静静听着,偶尔微微颔首。
待军情汇报暂告段落,刘风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原明天津总兵马癀已在外面候见,是否……”。
秦思源目光微抬,看不出喜怒:“带进来吧”。
片刻后,马岱被两名亲卫带了进来。他早已脱去了明军总兵的官服,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色布衣,头发有些散乱,脸色苍白,眼神躲闪,进门后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触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罪……罪将马癀,叩见大夏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思源没有立刻叫他起身,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马岱伏地的背上,让后者感觉如芒在背,冷汗瞬间浸湿了内衫。
刘风适时开口,语气平静地陈述:“陛下,马岱于我军兵临城下之际,能明辨时势,开城归顺,避免了我军更多伤亡,于攻克天津一事上,确有其功”。
“其身份乃前明天津副总兵,实授总兵衔,统领天津镇兵马,如何处理请陛下示下!”。
秦思源依旧沉默,只是手指轻轻敲击着座椅的扶手。
这时,一直侍立在侧的林云缓步出列,他手中并无文书,但一条条罪状却如同早已刻印在脑中,清晰而冰冷地流淌出来:
“马癀,崇祯八年于山东剿匪时,纵兵劫掠良民村庄三处,杀无辜百姓百余人,冒功领赏,此其一”。
“崇祯九年,任参将驻守沧州时,私设关卡,盘剥商旅,中饱私囊,数额巨大,此其二”。
“崇祯十年,升任副将后,为巴结上官,抢夺民田三百顷作为献礼,致使数十户百姓流离失所,此其三”。
“去岁,于天津任上,克扣军饷累计三万两,致使麾下士卒多有怨言,军心涣散,此其四……”。
“此外,据查,其府中仆役有十余人莫名亡故,皆与其相关……”
林云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稳,但每一条罪状都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马岱的心头。
他伏在地上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脸色由白转灰,最后一片死寂的土色。
这些他以为早已被时光掩埋或凭借权势压下的污秽,此刻被毫不留情地公之于众,在这位新皇面前,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光了所有伪装,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无所遁形。
巨大的恐惧和羞耻几乎要将他淹没。
待到林云语毕,退回原位,房间内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
良久,秦思源终于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决定他人生死的无上威压:“马岱,你所行诸事,按《大夏律》,或按大明律,皆是十死无生之罪”。
马岱浑身一软,几乎瘫倒在地。
“但是”,秦思源话锋一转,“那是在大明,与大夏关联不大”。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马岱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微光。
“如今,你迷途知返,献城有功于大夏,此功亦不可没” ,秦思源说着,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了一眼旁边的刘风。
刘风立刻会意,上前一步,清晰说道:“陛下,事前为促成其反正,情报局方面曾对其有所承诺,即保障其本人及直系家眷之生命与财产安全,使其能得善终”。
秦思源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马岱身上,那目光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朕,准了”,他最终说道,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即日起,褫夺你一切前明官职”。
“着你交出所有非法所得田产、商铺,其余私财,准你保留,携家眷,于城内划定的区域内居住,无令不得擅离。望你今后,安分守己,莫要再生事端”。
这并非封赏,甚至带着软禁的意味,但相比于林云所列出的那些足以砍头十次的罪状,这已是天大的恩典。
马岱愣了片刻,随即反应过来,涕泪交加,重重地以头磕地,发出“咚咚”的声响:
“罪臣……草民马岱,谢陛下不杀之恩!谢陛下天恩!草民定当谨记圣训,安分守己,绝不敢再有妄念!”。
他知道,自己的权势、地位已然烟消云散,但至少,他和家人的性命保住了,部分家产也得以留存。
在这天翻地覆的巨变中,这或许已是最好的结局。
秦思源不再看他,只是挥了挥手。
两名亲卫上前,将几乎虚脱的马岱搀扶了起来,带离了这间决定他命运的房间。
房间内恢复了安静,秦思源的目光投向窗外,天津城的天空下,一面赤底金龙旗正在迎风招展。
秦思源的目光从窗外那面猎猎作响的龙旗上收回,扫过房中诸位重臣,最终落在了始终沉稳如山的秦大身上。
秦大会意,无需翻阅文书,各项数据与局势早已烂熟于胸,他踏前一步,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开始汇报,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北伐大业的重量:
“陛下,自陛下决意北伐以来,我大夏王师所向披靡,战果卓着!截至目前,我军已完全掌控河南全境,北直隶南部、中部大片区域也已望风归附,歼灭及收编伪顺、残明及地方武装超过五十万!可以说,北伐第一阶段之战略目标,已超额完成过半!”。
他略微停顿,让这辉煌的战绩稍稍沉淀,继而话锋转入具体部署:
“为巩固新占之地,迅速恢复秩序与生产,依照陛下先前旨意,从江南、湖广、两广等稳定行省调拨的第一批辅助民兵,共计三十余万人,已分批北上,正陆续进入河南、山东及北直隶南部”。
“这些民兵将协助地方驻军清剿小股溃兵匪患,维护乡里,使北方趋于稳固,前线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