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公主自己倒是有些跃跃欲试,想要拿着这封推荐信,跟黛玉一起到国子监入学。
不过黛玉还是委婉的谢绝了她的好意。
这个推荐名额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上,无论谁顶着沈小姐的名头去国子监报到,都免不了成为舆论的中心,玉华公主作为皇室的代表,不宜与此事牵扯过多。
这也是皇帝的意思。
否则之前玉华公主出宫的时候,皇帝也就不会叮嘱那么多了。
黛玉想了想,代替沈小姐拿到这个名额的最好同样也是通过了此次院试的女子,这样才好堵住那些男人的嘴,免得他们再说些什么牝鸡司晨、浪费国子监教育资源的混账话。
不过想要说服通过院试的十几名贵女跟黛玉一起入学国子监,恐怕还要多费一番周折。
那些跟沈小姐一样出身于清流文官之家的贵女,黛玉不打算考虑,毕竟以她们的家教,同样也不可能入学国子监,黛玉若是找上她们,只会让对方为难。
想来想去,反倒是跟自己比较要好的三春、湘云、宝钗等人,还有几分可能。
不过黛玉心里也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毕竟入学国子监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到时候至少要和那些男学生同窗一年之久,即便三春等人出身于家教没那么严苛的勋贵或商贾之家,也未必敢顶着人言可畏而迈出这一步。
思前想后,黛玉觉得或许宝钗答应的可能性还要大一点,于是决定先去薛家拜访。
在通过院试的所有贵女中,薛家的家世是最低的,而且为了生意上的事情,即使薛宝钗身为女子,有时候也免不了要跟外面店铺的掌柜、管事、伙计之类的打交道,在男女大防的问题上没有其他家那么严格。
谁叫薛家大房唯一的男丁薛蟠不中用呢?
出身于王家的薛姨妈又是没什么见识的,薛宝钗若是再不出手打理家里的生意,恐怕薛家早就已经败落下来了。
如今宝钗身为商贾之女,却能够参加正儿八经的科举考试,这完全可以说是沾了黛玉的光。
现在黛玉有事向她求助,于情于理也都应该伸出援手。
宝钗听了黛玉的计划之后相当吃惊,完全没有料到黛玉竟然敢顶着舆论的风口浪尖,到国子监报名入学,即便她自认为一向稳如泰山、沉着冷静,听了黛玉的话之后也不由得呼吸急促、心潮澎湃。
贾家的探春经常说恨自己不是男儿身,谁又知道宝钗的心里也时常生出同样的感慨呢?
眼看着薛家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宝钗空有一身本领,却碍于自己女子的身份而无法尽情的施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兄长继续败家。
倘若她身为男子,又如何不能重振家业?
不过最初的热血上头之后,宝钗又迅速的冷静了下来,想起当前京城的局势,免不了低声规劝黛玉几句。
在这种时候,黛玉若是堂而皇之的前去国子监办理入学手续,等于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这是要摆明了车马跟诸多的学子对抗了。
宝钗觉得,就算拉上其他的贵女,跟整个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学子比起来,她们的数量仍然太少,如此正面抗衡,多半是要吃亏的,因此规劝黛玉忍一时之气,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黛玉却主意已定,表示自己就是要当着众人的面告诉他们,女子同样也有资格参加科举、为官作宰,在学识和才干方面绝对不会输于男子。
此时若是想着明哲保身,暂避一时的锋芒,只会让那些得理不饶人的男子得寸进尺,步步紧逼,直到剥夺了她们所有人继续参加科举的资格,才会心满意足。
然而诸位贵女都已经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这一步,就这么半途而废,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黛玉的话让宝钗心头巨震,她似乎终于想明白了黛玉从一开始就对女子科举如此热衷的原因,不过是以此作为突破口,想要一步步的改善和提高天下女子的地位罢了。
若是女子也能够跟男子一样,光明正大的在外面行走做事,同样有资格继承家业、顶门立户,薛家的处境还会像现在这么艰难吗?
黛玉见宝钗陷入了沉思之中,心中似有所悟,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诚恳的注视着她,表示话只能说到这里,现在她只想问宝姐姐一句,是否愿意帮自己。
瞬时间,宝钗心中涌起了从未熄灭过的雄心壮志,决心把以前所学的各种闺阁规矩全都抛诸脑后,正要答应跟着黛玉一起去国子监走上一遭,薛姨妈却突然从外面闯了进来,及时堵住了薛宝钗的话头。
薛姨妈相当抱歉的向黛玉表示,自家只是小小的皇商,如今在京城完全要靠着贾家和王家的庇护才能站稳脚跟,因此不敢让宝钗掺和这样的大事。
否则一旦成为众矢之的,黛玉身为皇帝亲自册封的县主,那些群情汹涌的学子及其背后的人或许不敢拿她怎么样,顶多也就只能堵死她的科举之路罢了,可势单力薄、只剩下孤儿寡母的薛家多半就要倒霉了。
薛家在京城的根基本来就浅,宝钗的哥哥偏偏又是个惹事精,薛姨妈只盼着全家能够低调的过活,又哪敢让宝钗卷入京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
薛姨妈一方面好声好气的哀求黛玉,不要拉着宝钗去惹祸上身,一方面又对着宝钗哭天抹泪,叫她看在自己和兄长的份上且忍耐忍耐,妈知道你心里是个有志向的,奈何咱家如今这样的境况,实在容不得再出任何的差错了。
面对薛姨妈一番胡搅蛮缠的哭惨,黛玉和宝钗一时间都无话可说。
黛玉也不好在薛家多留,当即宽慰了薛姨妈几句,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她和薛家的苦衷,随后向宝钗点了点头,便即告辞离去。
宝钗想要开口挽留的时候,黛玉却已经去得远了,一时间,心里不由得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