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原始湿地与新垦农田交织的土地上,一座座高大的风车缓缓转动着翼板,发出富有韵律的吱呀声,与远处蒸汽抽水机的轰鸣相应和。
每座风车旁都延伸出纵横交错的水渠,渠边立着的木牌清晰地标注着排水进度。
“这些沼泽地,正用两种法子排水。”
徐光启指着河岸边正在改造的土地对使团解释道,
“一种是靠这些风车,借风力转动翼板,带动水车将积水排入河道。”
“另一种则是用蒸汽抽水机,烧煤取力,排水更快。”
他细细比较道,
“风车之力,如老牛耕田,绵绵不绝,不费柴薪,最适合广袤平原上的零星地块。”
“而蒸汽机之力,则似骏马驰骋,势不可挡,专治大片沼泽,只是需要煤炭,花费较大。”
“二者各有所长,正好互补。
使团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但见那些已初步排干的湿地里,成群的白鸭灰鹅正在欢快地嬉戏觅食;远处的缓坡丘陵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嚼着青草。
“以禽畜抑草,以其粪肥田,”
徐光启继续道,
“待沼泽大半化为良田,北琴海平原便可成为永明镇最丰饶的粮仓。”
朝阳渐升,将风车与蒸汽机的影子在广袤平原上拉得修长。
在这片正被精心驯服的土地上,原始风貌与人力巧构奇特地交融,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拓荒长卷。
使团一行所乘的船只继续沿河前行,约莫半个时辰后,一座巍峨的城郭渐渐显露出轮廓。
最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河两岸红砖包覆的城墙,以及三个突出墙外、棱角分明的铳台,其上黑洞洞的炮口森然指向河道与远方。
“前方便是双城卫了。”
李国助站在船头,向使团众人介绍道。待船只驶近,河道视野更为开阔,他抬手指点:
“绥芬河自西向东而来,至此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大弯,折而向南流去。”
“恰在此拐弯处,又有一条支流自东向西汇入干流,形成一个清晰的‘丁’字形水道。”
他回顾着这片土地的变化,语气中带着感慨与自豪,
“早年的双城卫,就在河道拐弯处那条支流的南北两岸,是两座简陋的方形夯土堡垒,互为犄角,故而得名‘双城’。”
“永明镇初收复此地时,曾将它们改建为更利于火器防御的四角铳台。”
“然而如今,它们已经建起 了城郭,便是诸位眼前所见的这座七角星形棱堡化城镇,规模宏大,足可容纳两三万军民!”
“这河道拐弯处的天然险要,已被完美融入城防体系之中。”
话音未落,众人便见河道中央立着两扇厚重的铁制闸门,稳稳架在两岸城墙的基座之上。
“诸位请看,”
他顺势补充道,
“这便是双城卫城防的点睛之笔。”
“两岸城墙之间的河道设有闸门,平时开启供商船通行,战时关闭阻止敌船沿河进入城内。”
“现在是和平时期,闸门自然是开着的。”
使团众人抬眼望去,闸门虽呈开启状态,却仍能想见其闭合后横断河道的威势。
不多时,使团乘坐的蒸汽明轮船轰鸣着径直驶过闸门,平稳进入城中。
城墙上守备官一眼便认出船上的李国助等永明镇高层,不敢耽搁,立刻吩咐手下去通报城主洪升。
洪升虽未提前得到消息,但闻报后立刻率领城镇委员会一众官员在码头迎接。
他热情地迎接使团上岸,并介绍起城内的布局:
“绥芬河拐弯处那‘丁’字形的河道将城内划分为三个区域:”
“北侧是整齐的民居巷陌;”
“主河道西侧是纺织、谷物、畜牧产品加工区;”
“东侧则是商肆林立的市场区,人声鼎沸,货殖繁多。”
郭怀一如今也在双城卫城镇委员会效力,负责统筹这北琴海平原的垦殖事宜。
刚才已经跟孙元化认了师兄弟。
徐光启笑着对他道:
“怀一,你便将吾等在此地的规划与进展,向诸位天使禀明。”
郭怀一领命上前,向使团众人从容禀报:
“诸位大人容禀,我等对此平原之垦殖,遵循‘风车筑基,蒸汽突破,水利先行,工农并举’之策,规划为四步,循序渐进。”
“首年至今,可视为奠基之期。 首要之务,在于勘察水文地势,建立据点,并广设风车,以为先导。”
“我等在平原北部穆棱河冲积区及南部湖积区,仿效西人围垦之法,以网格状布局风车,借其不费柴薪之力,日夜不息,排干地表积水,疏浚沟渠,此乃‘筑基’之策,旨在以较低成本,快速开辟首批良田,安置流民,稳固根基。”
“除了排水,风车还能用于灌溉、碾米、榨油、锯木等务。”
“此后三至五年,乃为开拓之期。 待风车网络初具规模,水利通畅之后,规划引入蒸汽之力,以为突破。”
“一者,于地势稍高、交通便利之处,设立蒸汽工坊,可在无风之时接替风车碾米、榨油、锯木等务,将平原所出之稻谷、豆实、木材,就地转化为精米、清油、板材,此举不仅便于储运,更令物产价值倍增。”
“二者,计划疏浚穆棱、松阿察等主要河道,待时机成熟,便以蒸汽船只往来运货,则平原所出,可便捷输往我镇各处,乃至通贩海外。”
“三者,若遇大片深沼或坚硬生地,亦可动用蒸汽之力,驱动大型水泵强排积水,或以蒸汽犁深翻开垦,此非风车力所能及。”
“再往后六至十年,展望深耕之期。 若能于周边寻得煤矿,实现能源自给,则可依托蒸汽动力,发展冶铁、锻造、织造等业,令此地不仅是粮仓,更是工坊。”
“届时,风车与蒸汽机各司其职,风车负责日常排水、灌溉及小型加工,绵绵不绝;”
“蒸汽机则专注于大规模生产与重型运输,势不可挡。”
“二者相辅相成,方能使这千里沃野,不仅岁稔年丰,更能百工繁盛。”
“目前,我们正着力于这奠基与开拓之初业,平原之上,风车日增,沟渠日通,新田日辟。假以时日,北琴海平原必成我永明镇取之不竭的粮仓与府库。”
他一番话,将利用风车与蒸汽机开发这片“未来粮仓”的蓝图娓娓道来,既有眼前实绩,亦有长远规划,令使团众人对永明镇于边地经营之用心与章法,有了更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