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0.26 番茄原创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小美在暮色中匆匆朝着公交站走去。由于下班时整理文件耽误了些时间,她错过一趟班车,无奈只能再等待二十分钟,赶下一班公交。这样一来,她回家的时间就比平常晚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公交车路过市府广场时,一阵喧闹声涌来。小美好奇地从车窗向外望去——只见不少中老年人聚集在广场上,他们分成了几拨,各自占据着一片区域。
有的人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尽情地跳着广场舞,舞步整齐而又热烈,仿佛在向所有人展示着他们的活力与热情;有的人则跟随着领操员认真地做着养生操,伸胳膊踢腿的动作显得慢悠悠的,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息;还有围观群众,疯跑的孩子。。。
看着这一幕,小美心里不禁暗暗琢磨:等自己退休了,说不定也会来到这里凑个热闹,跟着大家一起跳跳舞,活动活动筋骨。随后她又想起,在上班路上,会看到一些老头老太太们无论刮风下雨都在那里伸胳膊踢腿的坚持锻炼,心中不禁涌上一丝感慨。
如果人活着仅仅只是围绕着锻炼和健身打转,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俗话说得好,并不是坚持锻炼就一定能够保证健康。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尽量少做一些违背本性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心气调理好——遇到事情不要钻牛角尖,保持心态的平和,这样身体才能真正地感到舒坦。
她正这样想着,突然手机屏幕亮起,弹出一条妹妹小靓发来的消息。妹妹告诉她,暄暄姥姥最近总是感到浑身无力,吃饭也没有什么胃口。楠楠爸为了照顾二老,每天中午都会特意过去为他们做一顿饭。
小美心中一紧,父母他们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身体状况比一般的老人要好一些,但岁月不饶人,毕竟年纪大了,身体肯定会一年不如一年。那句“见一面少一面”在小美心中不断回响。
于是她当即做出决定。等儿子黎暄国庆放假回来后,先让他休息一两天,调整好状态,然后就带着他一起回港城看看姥姥和姥爷。平常也没时间回来,下次就是春节了。
小美刚给小靓回完短信,耳边就传来了熟悉的旋律——路边商铺的广播在循环播放《绣红旗》,这是《红岩》里的经典插曲。
她瞬间想起学生时代看红色电影的场景,江姐和狱友们在狱中偷偷绣红旗的画面。再联想到眼下的日子,又忍不住觉得有些讽刺:每逢国庆这样的节日,到处都是“歌舞升平”,单位里也不例外。
小靓说他们单位要搞大合唱比赛,小美他们行也不例外,各科室都得统一着装。他们科上身穿白色衬衫,下身是蓝裤子,还得系红领带。早上开会时,科长就为红领带不够而发愁,让大家去其他科室借借,反正各科室不是同时上台,借来周转着用就行了。
不光是单位,大中小学都会组织文艺汇演,社区里也会举办节日晚会,就连电视上也在轮番播放各类庆典表演,一场接一场,好不热闹。然而,这些扎堆的“形式”,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小美越想越觉得这些形式主义的活动很无聊,她忍不住吐槽:要是把花在这些表面功夫上的钱节省下来,用在更实在的地方多好。比如,可以去慰问社区里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为他们加装几处休息长椅,让他们在散步累了的时候能够随时歇脚;或者给生活困难的家庭多一些帮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柴米油盐的实际难题。
在她看来,比起这些华而不实的“热闹”,多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不仅更有价值,还能让人心里感到温暖。她觉得领导们能更加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用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们,而不是仅仅停留一些表面的形式上。
直到下了公交,晚风吹得街边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带着初秋的凉意。小美下意识裹紧了外套,脚下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可心里的思绪却像被风牵住的线,还没从刚才的感慨里收回来。
其实她骨子里是喜欢热闹的,刚才路过市府广场时,看着那群中年人跟着欢快的音乐舒展身体、踩着节拍跳舞,心里早已有了些心动——她总觉得自己大脑不算特别灵光,可小脑却格外灵活,对这类需要肢体配合、感知节奏的事,向来学得很快。
就像用电脑,她从没正经上过一节计算机课,从最初练打字时盯着键盘慢慢找字母,到后来熟练地上网查资料、逛论坛,甚至自己摸索着开了博客,把生活里的小事、心里的想法写成文字发上去,这些全是靠自己一点点琢磨出来的,没人手把手教过。
跳舞也是如此。还记得刚在师专上学时,班里组织舞会,她只会最简单的三步、四步。结婚后,有一回丈夫黎远山学校办教职工舞会,非要拉着她去看看。到了现场,黎远山的同事主动过来邀请她跳舞,她赶紧摆手说“不会”,黎远山却在一旁笑着推她:“试试嘛,跟着节奏走就行。”
起初她特别紧张,手紧紧攥着对方的胳膊,眼睛盯着自己的脚,生怕踩错了拍子。可跟着对方走了两圈,听着音乐里的鼓点,她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脚步也渐渐跟上了节奏——抬手、转身、迈步,原本生涩的动作竟变得自然起来。
一曲结束后,那位同事还笑着夸她:“嫂子你学得真快,跳得也挺不错的!”
想到这儿,小美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脚步也轻快了些。晚风依旧微凉,可心里却跃跃欲试——这么看来,等退休了,真该来广场学学跳舞,既能跟着大伙凑个热闹,让自己开心,还能活动活动身体,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