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人必须得工作”“不工作活着就没价值”,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仔细想想,工作本来就是人为了活下去、过得好才想出来的办法,不是生来就绑在人身上的。
很多人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吃饭,可现在过日子的路早不止这一条了。有人家里长辈留了点钱,不算多,但好好理理财,每个月能有笔稳定的收入,够过简单日子:每天看看书、种种菜,有空去附近逛逛,不用挤早高峰地铁,也不用跟同事勾心斗角。
有人会点特别的手艺,比如做手工包、修旧书,不用天天干,每个月接几单活,赚的钱就够花了,剩下的时间琢磨手艺、歇着也行。
还有人过得特别简单,住小房子,自己做饭,少买没用的东西,周末去市集摆摊、网上帮人改改稿子,挣的钱也够生活。
这些人没正经工作,可也活得安稳自在,因为他们清楚:要活下去得有钱有资源,但不是非得靠全职工作才能拿到这些。
再说说别把“工作”和“活得有价值”绑在一起。社会总说“工作能让人有价值”,可价值这东西本来就没统一标准,不是只有在单位干出成绩才算有价值。
有人把时间花在照顾人上:陪爸妈去医院、聊天,帮他们收拾家;邻居家没人管的孩子,帮着接放学、教写作业。这些事没钱拿,可身边的人过得舒服了,自己也觉得别人需要我,这种心里的满足感,不一定比升职差。
有人就喜欢干些没用的事:比如琢磨老家话怎么变的、拍城里快没了的老房子、养少见的多肉。他们花好多时间查资料、跑地方、试来试去,没做出啥有用的东西,可干这些的时候,能尝到琢磨的乐子、安安静静的踏实,这种心里的充实,也是值钱的。
还有人就想歇会儿:不着急干这干那,每天散散步、看看街上的人、想想日子到底咋回事,看着像浪费时间,可能从忙忙碌碌里抽出来,弄明白自己到底想干啥,这种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也是有价值的。
人想活得有价值,从来不是必须干出别人认可的事,而是找着让自己觉得日子没白过的事,要是这事跟工作没关系,一定要工作的意义也就没了。
更重要的是,老想着必须工作,往往会委屈自己真正的想法。好多人在单位过得不痛快: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可因为要赚钱、要稳定,硬扛着;明明想多陪孩子,可因为要加班、要升职,只能缺席;明明身体累得不行,可因为怕被顶替、怕落后,不敢休息。
这时候人就像个干活的工具,不是自己过日子的主人,心里想“喜欢”“陪伴”“健康”,这些需求都被忘了,换来的是着急、累,甚至心里出问题。
有人辞职后没马上找工作,花半年时间调整:每天早睡早起、锻炼,把没看完的书看完,跟好久没见的朋友聚聚,慢慢又喜欢上过日子了。
有人在单位受了挫折,就先歇一年:去偏远地方当志愿者,帮当地学校建图书馆、教孩子英语,帮别人的时候,自己在单位受的委屈也好了,还找着新的方向了。
这些事说明:人本来就想自己选日子怎么过,不是被工作推着走,要是不被“一定要工作”绑着,才能更顺着自己的心思活,活得更舒展。
当然,说人不一定要工作,不是说可以躺着啥也不干、不管不顾。有人把不工作当借口:不想努力,就说“人不一定要工作”,靠爸妈养着,把压力甩给家人;不愿担责任,就整天打游戏、刷视频,日子过得糊里糊涂。这不是“选不工作”,是不想对自己的日子负责,跟人本来想往上走、学好的心思反着来。
真正靠谱的不工作,是在能担起基本责任的前提下,自己选怎么活:比如自己能养活自己,不拖累家人,不做违反规矩的事。
就像有人不做全职工作,可会定期给爸妈寄钱,还主动去社区帮忙;有人靠理财过日子,可会认真学金融知识,别因为瞎投资把钱亏了。这种不工作,是自己好好规划日子,不是逃避责任,符合人自己做主还负责任的本性。
其实,人不一定要工作,核心就是别把自己的想法框死,承认人可以有不同的活法、可以自由选。工作是一种选法,不工作也是一种选法,关键是这选法得符合自己怎么活下去、想怎么活、心里真正愿意。
社会别用必须工作绑着每个人的日子,每个人也别因为别人都工作就逼自己跟着走。人活着的好,就在于不是所有人都一个样,而是每个人都能找着自己的活法:有人在工作里找到价值,有人在不工作的日子里沉淀自己;有人喜欢上班的挑战,有人偏爱平淡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