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里的晋升规则,就是少数主导的常见情况。公司里当管理层的少数人,会定下晋升的考核标准,要么强调996加班时长,要么看重ppt汇报能力,这些标准看着公平,其实暗地里都是顺着少数管理者的利益来的。他们可能需要靠加班文化显得团队执行力强,也可能更在意汇报材料好不好看,方便自己向上级交差,这些标准本质上就是少数人权力的延伸。
多数员工想升职、想加薪,就只能跟着调整自己的做法。有人放弃休息时间,跟着少数人的节奏熬夜加班,哪怕效率不高也不敢停,就因为加班时长被当成了工作态度好的证明;有人花大量时间打磨汇报ppt,把业务成果包装得漂漂亮亮,反而忽略了实际业务能力的提升,只为了让少数管理者满意。
少数人没逼着多数人服从,可他们通过设定成功的标准,抓住了多数人对晋升、加薪、稳定工作的渴望,让多数人主动跳进规则的圈子里。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多数人想多拿利益,反而成了少数人掌控规则的助力,而少数人正是看透了这种普遍的人性需求,把规则变成了维护自己权力和利益的工具。
消费市场的规则制定,更能看出少数主导多数背后对人性的操控。少数品牌方和平台方,靠广告营销不停地造消费潮流。他们鼓吹限量款、联名款多难得,营造出不买就落后的焦虑;用大数据分析多数人的消费习惯,精准推送看似个性化的商品,让多数人以为自己是在自主选择,其实早就掉进了少数人设计的消费圈套里。
多数消费者在广告的轰炸下,不自觉就跟着潮流走。有人为了抢限量商品彻夜排队,哪怕那东西根本不是必需的,只是被稀缺勾起了占有欲。
有人在平台满减、优惠券、分期免息的诱惑下,囤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陷入为了凑优惠而买的冲动里。
还有人被轻奢、高端的品牌标签吸引,刷信用卡买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就为了满足被别人认可的虚荣心。少数人正是利用了多数人想要稀缺的东西、怕落后于人、渴望被认同的弱点,把消费规则紧紧攥在手里。
这种服从不是被迫的,而是多数人被自己的人性弱点推着,主动向少数人定的规则妥协,我们以为自己在自由花钱,其实是在为少数人设计的欲望清单买单,多数人的消费最后都变成了少数人的利润。
公共事务里的规则博弈,也藏着少数主导的影子。少数意见领袖、利益团体或者行业协会,凭着能说话的优势,把自己的想法包装成公共利益,通过媒体宣传、社交平台传播、线下活动等方式,影响多数人的判断,进而掌控规则的制定。
比如某个城市要搞建设项目,少数代表车企、房地产商利益的人,一个劲强调“新建道路”“扩建商圈”多重要,不停说项目能带来“更多工作机会”“Gdp增长”“出行方便”,却故意不提道路建设会破坏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商圈扩建会让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多数市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搞不清全面情况,很容易被少数人说的短期好处说服,甚至主动站出来支持项目推进,哪怕这个项目可能会损害自己长远的利益。
再比如少数头部企业凭着技术和资金优势,把自己的技术参数定为行业标准,对外说“这个标准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行业效率”,其实是为了抬高行业门槛,把中小竞争对手挤出去。
多数中小企业没能力参与制定标准,又怕不遵守行业标准会失去市场,只能被迫花钱改造生产线,服从少数人定的规则。这里的关键是,少数人抓住了多数人只看眼前利益、没能力全面判断信息、怕被排斥的特点,通过操控信息传播、制造多数人都支持的假象,让多数人在不知情、被误导或者跟着别人走的情况下,服从少数人主导的规则。
教育领域的规则设定,也逃不开少数主导多数的逻辑。少数教育机构、政策制定者和名校,给“优秀”下了定义,以考试分数、升学率、名校录取率为核心,把教育简化成应付考试的竞争,把成功窄化成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多数家长和学生只能放弃兴趣爱好、减少户外活动,把大量时间花在刷题、补课上。
小学生放学后赶各种培优班,中学生熬夜刷题到凌晨,家长不惜花大价钱买学区房、报高价辅导班,就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占优势。
少数人没逼着多数人只看分数,可他们通过升学名额少、名校门槛高、找工作看学历这些现实压力,抓住了多数人望子成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未来没保障的焦虑,让多数人主动服从应试教育的规则。
更隐蔽的是,少数教育机构还会通过制造焦虑来强化规则。他们宣传“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不补课就跟不上”,让家长陷入不补不行的恐慌;推出高端课程、名师一对一,用价格贵就是效果好的逻辑,让家长在焦虑中盲目花钱。
多数人的焦虑,成了少数人维持规则的动力,而少数人正是利用这种普遍的育儿焦虑,把教育规则变成了筛选精英的工具,却忘了教育本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看着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规则,其实很多时候是少数人在主导,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因为少数人看透了人性。少数人不用有绝对的权力,只要抓住多数人想多拿利益、怕焦虑、依赖信息、追潮流这些人性特点,就能把规则的主导权牢牢抓在手里。
多数人的服从,不是因为被暴力压迫,而是因为自己的人性需求和弱点。是想多拿利益让他们妥协,是怕焦虑让他们跟着别人走,是不了解信息让他们被动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永远只能跟着规则走:当多数人开始清醒,学会理性思考、主动找信息、不被焦虑绑住,不再盲目追短期利益、不轻易被潮流带偏,就能重新拿回制定规则的话语权。
说到底,少数人能主导规则,靠的是多数人的人性弱点;而多数人要是能克服这些弱点,用理性和清醒对抗操控,少数主导的情况就会被打破,规则才能真正朝着符合多数人利益、尊重人性本质的方向走。这也正是人性的复杂之处:它既能被少数人用来操控规则,也能成为多数人改变规则的力量。人间规则的博弈,说到底就是一场关于人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