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实力的土司,肯定是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可以预见的是,一定大小冲突不断,文治为主,武力为辅。
而李景隆便带着沐晟回京复命。
此时的沐晟,可没了往日的风采,浑身是伤,缠着纱布,有些地方还往外渗血,胯下的马匹稍微活动一下,就疼的龇牙咧嘴。
沐英回到云南,见到他的第一时间,就抄起他身边一切东西,砸向了自己的好儿子。沐晟自知有错,避也不避,硬受住了,若不是李景隆劝阻,这厮就要被打死了。
“我说,你爹打你你不会跑吗,鼻青脸肿的怎么面圣啊!不行咱找个马车吧,回京也不急于一时!”车队之中,李景隆对着旁边的沐晟说道。
沐晟青肿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勉强可以看清道路,在马上看着就难受。
“嘶~~啊~~”
他呻吟一声儿,说道:“我这是犯了罪啊,打死我不屈,能抓到那狗东西,也算是赎了点罪了!”
李景隆看他这个样子,摇了摇头,沐家人好像就这样。
他这一次出去,实际上在云南的时间并不长,回到应天的时候,才刚刚五月多,满打满算才半年而已。
朱标在朝堂上,着重表扬了李景隆,夸赞他临机应变、处事妥当,他很满意。当时就在五军都督府,给李景隆找了个位置。
至于沐晟,时至今日,还是有官员认为他是反贼,弹劾沐晟。
朱雄英和朱标耐心解释了其中的原委,算是没有追究沐晟的意图谋反的责任,而是以留守兵力不足,致使百姓和官兵蒙难得罪名,剥夺了他一切官职,并令其留在京中,在国子监读书。
算是给了沐家一个恩典。
没办法,沐晟那种情况可以理解,尽管过程中有波折,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好的。
再者说,如果杀了沐晟,将来如何面对沐家?
所以,这事儿还得轻拿轻放。朱标和朱雄英这一关好过,不好过的其实是老朱那一关,老朱对于权利还是十分看重的,他允许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接替他的权利,却不容忍有其他人有一丝丝的染指,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当时动了杀了沐晟的念头,最终还是心软了,让其终身不得离开京城。
...
建文六年(原二十六)
这一年的上半年,大明各处发展的十分的迅速,首先,农业方面,由于机械的普及,农部在全国新垦了数十万亩土地,蒸汽抽水机,将大量干旱的地方,变为了良田。
还有全国水利设施、水泥路基建,都在拓展,这些都促进了大明的蓬勃发展。地方官府,还会帮助百姓开垦、播种、收割。昆仑奴的普及,让许多百姓,从繁重的农事当中解放了部分,于是就空出来了大量的劳力。
这些劳动力,又因为基建、施工、国企下行,下放给了民间很多岗位,吸引了不少百姓打工挣钱。
比如全国各地铺设水泥道路,这些路基石头、各个材料,都需要人前去做。更有纺织厂、玻璃厂、服装厂、冶炼厂、面粉厂等等工厂,开始在各地出现。
农部还在全国各地,推广高产作物,高产的种植方法、养殖方法...
这就让大明的生产力,再度的翻倍,大明生产的货物,通过海关港口,大量的流出去,白银滚滚而来,化为了大明的雄厚的储备。
东平石见银山开采的银子,每天成船成船的往大明拉。
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色,大明轨通部尚书姚广孝曾言:“大明气运与日俱增!”
铁路的修建,正在从长江北岸修建,这条路上的重要节点,已经被投入了很多的人,该开山的开山,该修桥的修桥,一切有条不紊。
东宫之中,朱雄英看着来自各地的奏章,还有外面等着商谈事情的官员,已经毫无波澜,因为已经习惯了。
朱标将几乎所有大明新政的事情,全都交给了朱雄英去干,他那边一般只听一个结果,给了朱雄英很大的自主权,现在的朱雄英,是大明名副其实的常务副皇帝,军政财就没有太子爷抓不到的权。
如果他想的话,明天就能登基。
“殿下,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有奏本,看起来像是告状的!”新任右军都督府佥事李景隆,呈上来一个奏章,想让朱雄英决断。
内阁和五军都督府并行,像是这种军方体系中的奏本,都是通过五军都督府呈上来。
朱雄英看了一会儿,好像是搞明白了,这个奢香夫人,就是后世火遍大江南北的那个。
这个奢香夫人是个彝族首领,娘家是彝族恒部人,父亲便是恒部的首领,当地人叫君长。
她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本族一个默部的首领,名为蔼翠。这个蔼翠是贵州宣慰使,也就是土司军事方面的最高长官,但是蔼翠是个短命鬼,没几年就没了,这个奢香夫人就守了寡。
由于儿子还小,她就代理蔼翠的贵州宣慰使的身份,在他们族群中,也算是垂帘听政了。
以前李景隆在贵州的时候,对其有所了解,当时不是说有一个叫水西的区域吗。那就是她的地盘。
云南土司联盟之时,她带领区域内的彝族族群,坚决拥护朝廷,朝廷让他们怎么打,他们就怎么打,都不带反驳的,表现的十分的好。
非但如此,奢香夫人还积极的推进汉彝文化交流,积极配合朝廷的修路,甚至还出钱出力,选派子弟,进入中原来读书,可以说是十分安分的土司。
通常来讲,土司是甚少告状的,而这个奢香夫人为什么要告状呢,因为,她要大明皇帝为她主持公道。
建文六年六月初六,贵州指挥同知马烨,因奢香夫人部众,没有详细汇报吸纳的部众,而当众对其裸笞,这一行为极大的刺激了周围的彝族族群,在他们的文化中,这是一种极为极为羞辱的刑罚,整个贵州地区的彝族群情激奋,就要跟明军死磕一下。
从而有了奢香夫人这封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