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文受到袭击这件事不光在海军中引起轰动,在整个军队中都引起广泛的轰动。
而且在军队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日本这里的刺杀其实并不少见,但是一般都是通过引起士兵骚动顺带着完成任务。
可是陈知文这次的遇袭事件就暴露出一个问题,现在的日本国内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许是有其他的势力在做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陈知文并不是什么核心人物,虽然是将军,但是平时都不参与重要决策,也没有威胁。
大家都在等待调查结果。
天蝗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也对陈知文进行了慰问。
调查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因为找到了被干掉的袭击者,所以他们的身份也是很快就被找到,还连带着找出了其他的同伙。
这样一来一个阴谋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组织,并且以反战作为主要的宗旨,意图通过袭击来削弱日军的战斗力。
之前的东京爆炸案和这次的研究所爆炸案都是他们作为,被抓到的不是什么主要成员,不过是一些执行任务的外围成员,这些外围成员通过组织得到武器和弹药,其余的是一概不知。
陈知文在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也是一阵后怕,虽然这次侥幸逃过了袭击,但是下一次还能这样幸运吗?
死去的这几个袭击者被查明都是在预备役部队中经受训练的预备役士兵,还是属于不同部队的,属于不同的地方。
想一想将这些人凑在一起执行任务,背后的事情就更加让人感到吃惊了,因为这也意味着这个反战组织还能有更大的力量。
陈知文也是从调查人员这里得到了一些小道消息,在这个组织内,似乎对这次的行动非常的不满,还会对陈知文进行新的袭击,所以希望陈知文能对自己的安全更关心一点。
得知这个情况,陈知文更是无奈,这叫自己怎么去小心,难道说一辈子就待在房间里不出来吗?
不过他也是麻溜的给自己准备了更多的安全防护措施,并且还想着要不要就一直留在船上,这样还能更加的安全一点。
所以接下来,陈知文就一直住在船上。
船上确实要更加的安全,至少能给自己一个筛选的。
一艘军舰上的人员都是固定的,陈知文所在的长门号作为旗舰,当然在补充人员的时候会更加的谨慎,而且还都是从其他的军舰上调过来的。
所以当然也要更加可靠。
陈知文待在船上,也没想到自己居然就在船上待了这样长的时间。
因为陈知文只能是在船上进行远程的指挥,所以救治的情况就要比陈知文亲自出现差了很多。
不过这也算是承受范围之内的损失。
不过在损失上就大了很多。
好几十个重要的海军军官直接死于生化病毒,同时还有一些直接退役。
因为存在肢体的严重感染,所以只能是采取截肢的手段,所以这些军官也只能被迫退役。
而那些活下来的军官情况其实也不好,有些人毛发掉光了,有些人牙齿松动了,明显可以看出这些生化病毒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损伤。
对于那些普通人带来的损失就更加的严重了,每天都是几十个人被装到裹尸袋里,这对幸存下来的那些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
可以说这次的研究所爆炸还是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而且也破坏了海军对生化武器的继续研究。
陈知文以后应该能松口气了,至少是不用和这些玩意打交道了。
现在日本国内研究生化武器的人基本上是完蛋了。
当时在研究所里加班的都是一些重要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少有幸存下来的。
人都没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当然也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海军方面一开始还不敢相信,要知道自己已经往里面投入了不少的成本,现在告诉自己就这样结束了,不管是谁都不可能甘心的。
特别是条约派的军官,研究生化武器本就是他们的提议,为了进行研究,他们可是从自己的经费份额中凑出这些钱用来研究,为此甚至要省吃俭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话语权,现在告诉自己一下子就完蛋了,不管是谁都不可能甘心的。
但是有人不高兴就会有人高兴,反正别人是非常高兴的。
为了挽回损失,同时重启对生化武器的研究,他们希望陈知文能担当这个重任,而且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是誓不罢休。
先是一个研究所里残存的少佐军官过来见陈知文,表面上是在感谢陈知文的救命之恩,实际上一见到陈知文他就跪下。
“中村将军,现在只有您能救一救我们了,我们这些研究人员实在是不甘心自己的成果就这样完蛋,所以请您领导我们开展研究吧!”
研究所的所长和首席科学家都在这次的爆炸中完蛋。
剩下的这些人也知道,一旦研究所被撤销,他们也将会失去未来。
作为研究生物、研究化学的军官,如果离开了科研一线,连普通的军官都不如。
况且他们也不是医生,有医学背景的还能再就业去当个医生,但是他们或许就只能被迫退伍了,现在大环境不好,离开了铁饭碗,外面根本就没有地方能让他们安心的去进行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是希望有人能带领他们重新开展研究,而这个领导的人选也只有陈知文还算合适。
看着这个倒霉的军官表情诚恳,眼神真切,陈知文没有一点动心。
这就是个粪坑,自己为什么要往里面跳,不是在找“屎”吗?
他可不想去掺和进去,因为这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
“抱歉了,我和这些生化武器的接触已经够多了,而且我也不感兴趣,我是个医生,是救人而不是去研究杀人的。”
“你们也趁早去找好下家,我估计对研究所的处理结果很快就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