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坐镇京师的朱由校这段时间心情大好。
从江宁最新传来的消息可知,江南士绅已被彻底肃清,剩余的幸存者也尽数向朝廷低头服软,接受朝廷管制。
朱由校心中终于松了口气,江南士绅脱离朝廷掌控、形成地方势力对抗朝廷,已非一日两日,如今这块心腹之患彻底铲除,他自然心绪畅快。
随后,朱由校下旨召内阁、五军都督府、八部尚书前往御书房议事。
一众大佬接旨后,皆火急火燎赶往御书房。
众人行礼毕,朱由校赐座,又将江宁等人的最新进展告知众人。
听罢详情,满朝文武无不兴奋——江南平定,意味着这片富庶之地将再次成为大明国库钱粮的基石。
众人赶忙起身,齐声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由校笑着点头,问道:“诸爱卿,忠义侯此次立下大功,该如何封赏?”
众人闻言陷入沉默,开始琢磨起来。
论功行赏本是应该的,可问题是江宁的官职已经快干到头了。
爵位已是侯爵,再往上封便是公爵,可是封爵就得有军功,但是江宁这次立的功劳又有点不文不武的。
但大家清楚,此时提出给江宁封公爵之位,朱由校也不会同意的,要知江宁的侯爵之位,都是凭借平定西南土司之乱获得的。
一时之间众人也都犯了难。
朱由校见众人不语,也知眼前这些人顾虑太多。
这些人与江宁虽然都是保皇党一派,但江宁是自己的手足兄弟,他们中有些人或因拿捏不好分寸而不开口,另一些不开口的则是忌惮江宁的权势。
毕竟,如今江宁的权势,已隐隐盖过当年的张居正。
可立下如此大功,要是再赏几包点心,连朱由校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了。
眼见,外场大佬全都一言不发,满桂与曹文诏坐不住了。
他们这几年南征北战,为的就是想要进步,可上边有江宁压着,江宁不进步,他们怎么进步。
加之二人身为武将,对政治考量远不如沙场拼杀敏锐,曹文诏当即站出抱拳:“启禀陛下,臣以为可加封忠义侯为特进荣禄大夫。”
满桂连忙附和:“臣附议!”
张维贤等武将大佬见二人跳出来,一阵无语,暗自慨叹还是太年轻了,太想进步了,在没有摸清朱由校的态度前,又怎么能着急开口呢!
朱由校听完更是不满,区区一个特进荣禄大夫,岂不是打发叫花子?
这岂不是显得自己薄待功臣?他当即向定远侯邓文明使了个眼色。
邓文明作为勋贵中的异类,与江宁共事多年,政治嗅觉极灵,立刻会意,知道朱由校嫌给江宁的封赏太少了,出列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可加封忠义侯为左柱国,升太子太傅。”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连张维贤都恍惚起来,上一个获此殊荣的是万历朝的张居正,可张居正得此荣誉时已年近花甲,江宁如今才二十出头啊!
张维贤苦笑一声,看来自己是真的老了。
这时,大学士薛国观也站出来附和:“启禀陛下,定远侯所言甚是。
忠义侯平定江南士绅,居功至伟,当受此封。”
朱由校仍不满意,沉吟片刻道:“忠义侯劳苦功高,依朕之见,再加封他‘威武大将军’头衔如何?”
话音刚落,御书房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文官武将皆愣住了——大明开国以来,威武大将军仅在正德朝出现过一位,那便是威武大将军朱寿,朱寿也叫朱厚照,正是正德皇帝本人。
没想到朱由校今天竟要将此头衔封给江宁!
邓文明反应最快,率先高呼:“陛下英明!”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曹文诏、满桂、张维贤等五军都督府大佬,连同薛国观、刘文明、顾秉谦等文官,齐齐高呼:“陛下圣明!”
朱由校这才满意点头,又道:“袁可立、温体仁、郭允厚三人亦功不可没。
朕决意加封袁可立为特进荣禄大夫、太子少傅、左柱国。
温体仁与郭允厚同封特进荣禄大夫。”众人纷纷称是。
朱由校又看向一旁的孙承宗,知道自己这位老师坐镇京城也是劳苦功高,便将其也列入封赏名单,加封为特进荣禄大夫、左柱国、兼太子太师。
孙承宗激动得老泪纵横,跪谢圣恩。
其余相关官员,朱由校也一一嘉赏,连张维贤都被加封为右柱国。
议完封赏,朱由校话锋一转:“诸爱卿,如今赵率教已率军肃清暹罗余孽,新罗省已正式设立。
朕打算让蜀王出任新罗巡抚。”
众人闻言,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孙承宗、薛国观、顾秉谦等人赶忙反对,孙承宗神色凝重道:“陛下,蜀王殿下担任缅甸总督以来推行教化,虽有功劳,但若让藩王担任一省封疆大吏,实有不妥。”
其余人也纷纷点头。
朱由校笑道:“诸位,朕让蜀王任新罗巡抚,自有缘由。
如今京师宗人府下辖三万皇明卫,皆是宗室子弟。
他们虽放弃了皇族身份,却与朕同出一脉。
况且,大明境内藩王名下产业已全部登记造册,统一向朝廷缴纳赋税——为此,朕不惜废了德王、襄王及八位郡王,可也不能不管他们。
先前忠义侯在京时,便与朕商议过移藩海外之策。
宗人府下辖的三万皇明卫,便是给这些藩王准备的班底。
与其让他们在境内混吃等死,不如打发他们出海自成一国,既减轻朝廷财政压力,又能让藩王驻守海外为大明输钱粮,还能杜绝藩王造反的可能。”
孙承宗、张维贤等人对视一眼,陷入沉默。
此前蜀王朱至澍任缅甸总督、周王朱恭枵任河道总督,再到秦王、晋王、福王入主宗人府,他们早有猜测,直到朱由校此刻亲自把话挑明,仍让众人一时难以消化。
朱由校继续道:“如今赵率教已攻灭两国,西南仅剩安南、占城、真腊三国。
朕正准备让赵率教班师,从十五万征西大军中分出五万驻守新罗省,其余十万兵分为三路,攻打剩余三国,也给藩王们练练兵。
京师还有三万皇明卫,朕打算抽调两万前往新罗军前效力。”
孙承宗赶忙问:“陛下,剩余征西大军由谁统领?”
朱由校略一思索:“由贵州总兵鲁钦统帅。
三路大军分左、中、右:左路由猛如虎统领,右路由虎大威统领,中路由秦拱明统领。”
孙承宗等人闻言,顿时松了口气,只要不是蜀王朱至澍统兵便好。
朱由校又道:“调往新罗的两万皇明卫,分别由朱鼎泽、朱求松、朱存桥三人统领,归鲁钦节制。”
众人点头称是,毕竟这三位可是常年跟在信王朱由检身边混的,在战场上也小有名气。
如此一来,兵权仍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宗室子弟从军亦受朝廷大将节制,倒也能勉强接受。
随后,朱由校下旨:将先前调往缅北、缅南两省的四万蒙古士兵分出两万驻守云南曲靖府,剩余两万调回四川驻守成都府。
众人对此无异议。
议事结束,一众大佬告辞离宫。
孙承宗摇头叹息,暗自感慨:自己终究是老了,待将来朝廷平定辽东,便上书请辞,回家安享天伦。
至于袁可立或温体仁接任首辅,他都放心——二人才能出众,功勋卓着。
英国公张维贤也有些恍惚,身后陈策、沈有容走上前笑道:“英国公在想什么?”
张维贤笑了笑:“老陈、老沈啊,老夫忽然觉得咱们都老了,该歇一歇了。
老沈你最年轻,也六十八了,老陈你七十二,老夫六十九。
咱们不知还能活几日,如今大明不缺武将,江侯爷虽然不文不武,但也能文能武,咱们再不回家抱孙子,怕是要干死在任上了。”
陈策抚须大笑:“英国公,你倒与老夫、老沈想到一处去了!
昨日我俩还商议着上书乞骸骨——年轻将领都已成长起来,连孙子辈的小将们都能独当一面了,咱们也该给年轻人腾位置了。”
张维贤大喜:“既如此,咱们老哥几个就在京城养老!
黔国公那老东西整天在家带孙子,刚好拉上,一起热闹热闹。”
三人相视而笑。
次日,英国公张维贤、中信侯陈策、忠诚侯沈有容三位五军都督府大佬集体上书请辞。
朱由校虽不意外,仍按规矩挽留,经“三请三辞”后,终准其卸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另赐厚赏。
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五军都督府五位左都督,一下子请辞三位,众人都在猜测继任者。
出乎意料的是,最先接到任命的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定远侯邓文明,接任张维贤任前军左都督。
满朝文武一时之间有些看不懂了,这几年邓文明虽然有功,却基本都是练兵搞基建,并没有军功,爵位都是祖传的,怎么就接了张维贤的班呢?
紧接着,朱由校再次下旨:曹文诏接任左军左都督。
对此,众人倒是一点也不意外,曹文诏南征北战,近年奉旨整顿九边,肃清地方将门,重建九边军阵,功绩卓着,任左都督实至名归。
随后,忠武伯赵率教接任右军左都督。至此,五军都督府五位左都督重新满员。
辞官在家的张维贤、陈策、沈有容聚在一起喝酒,陈策笑道:“陛下如此安排,实在妥帖。”
沈有容抚须点头,张维贤也松了口气,他原担心朱由校会全部换上猛将,没曾想先提拔了政治敏锐的邓文明,再升战功赫赫的曹文诏、赵率教,这种安排再合适不过。
武将政治天赋大多不高,甚至有些低能。
玩手段远不及文官。
虽然大明如今文武分治,但张维贤的眼光更加长远,中军左都督秦良玉善战却不善权谋,江宁虽能文能武,却时常出远门,将来平定辽东必由他领兵。
若五军都督府无政治高手坐镇,一旦朝局有变,武将恐怕再次被文官压制下去。
毕竟文武天生对立,如今能和平共处,全赖朱由校与江宁的布置,及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却难长久。
有邓文明与赵率教坐镇便不同,邓文明政治天赋极高,赵率教成名靠“诈骗”,在西南手段阴狠,正能制衡文官,保证武将不被算计。
朱由校与江宁的人事安排,刚好和张维贤顾虑不谋而合。
这也是江宁不遗余力搜罗文武全才的原因,无论何时,五军都督府都需有政治高手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