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致胡为民的信笺,最初悄然落在了《当代》杂志编辑部的案头。
恰逢其时,朱盛昌因燕京文艺出版社敲定了《甜蜜蜜》单行本的合约事宜,心中正盘算着如何寻一个恰当的由头去探望胡为民。
这番思量间,契机悄然降临,为他送上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借口。
于是,他拿着陆遥的信,去了胡为民家,心中暗自庆幸,总算是得了个名正言顺的拜访之名。
还好,这天胡为民正在家写书,否则朱盛昌说不得还得吃个闭门羹。
一番寒暄,道明来意,朱盛昌恭敬地将信件递到了胡为民手中。
接着,他又介绍起了陆遥的情况:“陆遥是陕西作家,目前在《延河》杂志社上班,他也是个编辑。他呢,搞文学创作也有些年头了。之前他在陕西地方杂志发表过几部短篇,在当地有些名气。
从前年开始,想要提高自己,写了部中篇,投了不少杂志社,可惜都没人要。后来经人介绍,投到了我们《当代》。
还是编辑刘莹看出了他的潜力,最后把稿子拿给主编看,这才有了后续书信来往交流,以及叫他来燕京改稿,确认刊载等一系列事。”
胡为民面上依旧保持着那份波澜不惊,内心却早已是风起云涌。
陆遥啊,他能不知道吗?
这位可是后世被文学界认为是陕军代表性的作者之一啊!
陆遥早期的作品胡为民不熟悉,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两部作品,尤其是后者,不仅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还拿到了茅盾文学奖。
然而,依照老朱的叙述,那位潜力无限、日后必将大放异彩的大作家,目前境遇似乎颇为凄凉!
好吧,这些和他关系不大,他好奇的是自己又不认识陆遥,这位写信给他干什么?
胡为民吐露了心中的那份不解,朱盛昌闻言,轻轻耸了耸肩,“这我也不清楚,信是他指名道姓寄给你的,我们又不能私自拆开寄过来的信件。”
他强压下心头涌动的好奇,只能等朱盛昌走了在拆信了。
胡为民小心翼翼地折叠起陆遥远道而来的信件,妥善收好后,目光温和地转向朱老师,嘴角勾起一抹探寻的笑意:“朱老师,此番光临,想必不仅仅是送信那么简单吧?”
“我就知道瞒不过为民。”朱盛昌一听这话,脸上掠过一丝尴尬,但很快便换上了满面的笑容,说道:“这次来呢,我还有真有个目的,就是想问问《甜蜜蜜》……”
“哦,朱老师是问这个啊。”胡为民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然后接着道:“其实也没什么,《甜蜜蜜》的电影火了之后,燕京文艺的张编辑第一时间找上了我。
她背后的燕京出版社开出了让我难以拒绝的价格,对方这么有诚意,我不签约也不合适,朱老师您说是不是?”
“就这么简单?”朱盛昌不甘心的继续询问。
“就这么简单,朱老师以为呢?”
朱盛昌略作思索,缓缓开口问道:“燕京文艺出版社,就未曾动过念头,想要签约你日后的创作吗?”
“他们确有提及此事,但我并未点头应允。”胡为民直言不讳,神色坦然道。
朱盛昌的眼眸倏地一亮,仿佛被某种突如其来的光芒所点亮,“哦,为民是不看好燕京文艺,还是想把新书投到我们当代?”
“新书还在创作中,现在谈论这些,只怕为时尚早了些。”胡为民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朱盛昌心中不由升起一丝失落,暗自嘀咕:“说什么时机未到,恐怕是对目前的稿酬心存不满,盘算着如何待价而沽,谋求更高的利益吧。”
诚然,他心里明镜似的,清楚胡为民是胡为民是作家,靠稿酬吃饭,追求稿酬的丰厚自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然而,他仍旧忍不住在心底轻叹,时移世易,就连作家也都沾染了些铜臭味,事事皆向功利看齐。
遥想老一辈的作家,对待名利二字,真真是视若过眼云烟,淡然处之啊!
不甘心毫无收获的朱盛昌,又问起了《芳华》单行本的出版事宜。
胡为民没有回答,而是好奇地问道:“朱老师,目前《当代》第三期销量如何?”
提到这期的杂志销量,朱盛昌精神振奋,脸上也笑开了花,“非常好,因为有部队方面的订单,这个月差不多能卖到五十万份!”
“一个月五十万份?我记得《当代》往期销量不过六七万册吧?”胡为民眉头微挑。
朱盛昌感慨道:“谁说不是呢,我们最初预估的最好成绩,也不过是三个月四十万册啊!”
“细细想来,此番杂志销量的突飞猛进,《芳华》的贡献很大!”
“话说回来,那个部队订单究竟是怎么个情况?是不是人文社的渠道?”胡为民再次发问,语气中带着几分探究。
“这事儿跟人文社毫无瓜葛。”朱盛昌轻轻摇头,缓缓道来,
“部队那边的订单一出,社里的总编也特意去电询问。说是《芳华》这部小说很好的塑造了中国军人的形象,订购那么多,也是准备发往全国各个部队。”
他这么一说,胡为民回想起了些上一辈子的记忆,脸色有些异样。
他记得,上一辈子《高山下的花环》也是先发表,然后被部队看中。起初,不过是几千乃至上万册的谨慎订购,未曾预料,它在部队官兵之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回响。
鉴于此情此景,首长们经过一番思量,索性拍板决定,让这册书籍成为全军将士人手一本的读物,既作为塑造军人正面形象的媒介,又借以鼓舞士气,振奋军心。
毕竟南方的战争开始后,舆论本来一片支持,但谁成想,因为改开,外面的思想传播进来,军属的思想不稳定了。
有些军人的未婚妻和妻子竟然寄给前线战士解除婚约的信和离婚协议……
为此,丁玲还专门在报纸上批判过这种事情。
所以呢,《高山下的花环》也算是应运而生。
后世这部小说出版后,卖了上千万册,还被拍成了电影。
不过,那都是一两年后的事情了。
所以,他算是抢了属于《高山》的气运?
要是真如他所想,《芳华》的出版应该是轮不到人文社了。
毕竟,军方的订单有多庞大,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部队方面又不是没有出版社,没理由把这份利益让给人文社。
这么一想,他看朱盛昌的表情自然变得异样起来。
朱盛昌被他看的有些发毛,于是问道:“为民,怎么了?”
“没什么。”胡为民摇摇头,犹豫一下,还是稍微透露了一下,“我只是觉得,《芳华》的单行本出版,人文社可能拿不到。”
“为民,这是什么意思,咱们合作得好好的……”
“不,这和我没关系,而且你们很可能也没办法。”
朱盛昌还想问,可胡为民死活不肯继续透露,他只能带着满心疑惑和不解返回杂志社。
等他走后,胡为民收拾一下心情,拆开了来自陆遥的信。
“尊敬的胡为民同志:
您好!我是陆遥,目前在《延河》杂志社工作。冒昧给您写信,实在是因为读完您的《甜蜜蜜》后,激动得夜不能寐,非得和您说几句话不可。
您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对男女那种欲言又止的情愫,简直写到我心坎里去了。不瞒您说,我最近正在构思一部农村青年奋斗的长篇,读到您的作品时,突然像在黑屋子里摸到了电灯绳,给我很大启发。
……
要是不嫌弃,我想请您得空时给我回封信——说说您的创作经历,或者干脆骂骂我这个榆木脑袋也行!要是您哪天来长安,务必告诉我,我请您吃最地道的羊肉泡馍,咱们就着蒜瓣聊文学!
此致
敬礼!
陆遥
1980年7月8日于长安”
陆遥的信胡为民很快看完。
陆遥寄信的目的,主要是想认识胡为民,探讨文学创作,希望双方能成为朋友,经常联系。
了解这点后,胡为民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说起来,他认识的成名作家不多,笔友更是一个都没有。
如果能和陆遥当个笔友,也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不过,想和陆遥当好这个笔友,必须了解对方的作品和文风。于是,他先翻出来这一期的《当代》,然后找到了陆遥的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惊心动魄的一幕》这部小说符合时代特色,描写了特殊时期期,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
仔细看了一遍小说后,胡为民来到书房,拿出信纸,开始写回信。
“尊敬的陆遥同志: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我万分惊喜!您太抬举《甜蜜蜜》了!说实话,您那篇《惊心动魄魄的一幕》才真叫我拍案叫绝。您的这部作品揭露了其组织的大小头目们的凶恶,残暴,野蛮,毒辣,讴歌了另一派组织保护县委书记的正义行动……
咱们算是一见如故了!您说得对,这年头搞创作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正需要同志间互相搭把手。我把地址写在信末,您随时来信——不过可得担待我回信慢,最近正被出版社催稿催得满嘴燎泡。
此致革命的敬礼!
胡为民
1980年7月20日
于燕京燕大朗润园公寓xx。”
写完回信后,胡为民将信纸塞进信封里,贴上一张八分钱的邮票,只等出门的时候找邮局投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