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府的冬天,是被几场铺天盖地的大雪,生生捂严实的。
时令一踏入十二月,天地便褪尽了所有杂色,只剩一种冻裂了的、死气沉沉的灰白。
寒风如同磨快的刀子,从漠北荒原席卷而来,呼啸着刮过黄河两岸的枯寂杨树林,卷起雪沫,刮得人脸生疼。
真正的天寒地冻,连平日里浑浊奔腾的黄河,也仿佛失了力气,开始封冻。
万物萧索的酷寒中,金鸡堡内,哲赫忍耶派第五代世袭J主马化隆的心情,却难得轻松了几分。
因为陕甘总督丁保桢派来的使者到了,还带来一封亲笔信。
马化隆的住所,是堡内核心处一座形制独特的“尔曼里”大厅。
这厚实雄浑的黄土建筑,既是ZJ圣殿,也是他发号施令的中枢。
墙壁厚达丈余,窗洞狭小如射击孔,让厅内光线幽深昏沉。
四角的邦克楼,既是礼拜的召唤,也是俯瞰四野的哨塔。
厅内阔大却朴素,厚重的羊毛地毯已褪色,素白墙壁上只悬着阿文经典。
空气里混合着陈旧檀香、羊油与黄土的气味,沉郁而令人屏息。
马化隆便端坐在大厅尽头,铺着完整狼皮的座椅上。
背后宣讲台旁,放着那柄象征权威、镶嵌绿松石的阿拉伯手杖。
他将使者召进大厅。
见来人是个五十来岁的关中汉子,相貌普通,态度恭谨,因曾到草原做生意熟悉路途,被丁保桢派来。
信是由他手下识文断字的侄儿马五,在摇曳的羊油灯下,毕恭毕敬念给他听的。
信中措辞依旧严厉,斥他“对抗夏府,扣押命官”,是“一条路走到黑”,勒令立即将扣押的巡抚马瑞庭“安然送回”。
然而,马五念到后面,声音不自觉放缓,字里行间,似乎隐约透出一点可转圜的意味。
弦外之音,指向了“招安”二字。
这种感觉,马化隆太熟悉了。
他手指无意识捻动腕上油亮念珠,嘴角难以察觉地微微牵动,心下冷笑。
他自觉已将远在长安的年轻总督丁保桢,看了个通透。
“丁保桢……年方三十六,原是旧朝不得志的官吏。”
他默默盘算,像掂量对手的成色,
“投了夏府,开始不过在湘省常沙做个小知府。”
“后来不知走了什么门路,竟被那萧云骧青眼相看,破格提拔,一跃而成这陕甘总督……”
“哼,这般年纪,这般幸进,最是急于立功固宠,也最是怕事。”
“怕辖区内,闹出无法收拾的大乱子,到时候事情没办成,反而捅破了天!”
“那他在萧云骧心中地位,岂不一落千丈?”
他仿佛回到与旧朝督抚、道台周旋的岁月。
那些官老爷,初来乍到,哪个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趾高气扬,恨不得立刻将西北地面梳理服帖?
可最终呢?
在这族情复杂、根基盘错的土地上,他们不也得学会低头,与他马家这“坐地虎”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
银子、粮食、情报,乃至某种程度的“安定”,都是可交易的筹码。
只要不动摇马家根本,一切都有的谈。
当使者提出需当面确认马瑞庭生死,是否遭虐待时,他也极爽快地大手一挥,应允了。
“去看,尽管去看。”
他语气温和,带着上位者特有、看似豁达的姿态,
“也让丁总督晓得,我马化隆是讲道理、明事理的人,并非不通情理的蛮横之辈。”
“我们辉人,最重信义。”
马五躬身领命,带风尘仆仆的使者,走向堡内西南角一处相对僻静小院。
那里软禁着甘省巡抚马瑞庭和两名随从。
约一刻钟后,马五独自回来复命。
“回伯父的话,”马五垂手禀报,
“使者已送走。”
“他进了院子,亲眼见马巡抚及随从三人,衣衫整齐,饮食无缺,面上无受苦痕迹,神色便缓和不少。”
“之后,他拉马巡抚的手,在院墙角落背人处,低声交谈几句,声压得极低,听不真切。”
“随后,告辞离去。临走时,还特意让我转达对伯父的谢意。”
马化隆闻言,嘴角那丝若有若无笑意明显了些,带着一切尽在掌握的淡然。
“谢?那倒不必。”他摆手,语气轻松几分,“
“他只需将我的意思,原原本本、不加增减地带给丁保桢便好。”
“只要夏府不动我的根本——这祖辈传下的田产、盐池、商路,还有这会众的根基。”
“其他诸事,都还可坐下来商量。”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厅外被高墙分割的一小片灰蒙天空,语气意外带上慨叹,像对马五解释,又像说服自己:
“马瑞庭此人……唉,他不想让兴庆府再动刀兵,不愿见乡亲流血,这份心思,总是好的。”
“他终究是兴庆府考出去的进士,是进过金銮殿、见过皇帝的人物。”
“能只身犯险,跑我这金鸡堡来与我言语,这份胆气和担当,我马化隆……敬他几分。”
“只要他安分守己,不再鼓动那些离心离德的言论,我自然不为难他,好歹,留着香火情分。”
马五连忙躬身称是。
实际上,金鸡堡核心圈子的几人,心底深处,并不真愿与如日中天的夏府刀兵相见,拼个你死我活。
首要原因,便是对夏军兵锋的畏惧。
夏军摧枯拉朽般,扫荡旧朝陕甘绿营的威势,他们亲眼所见,或从无数溃兵口中,听得耳朵起茧。
更不必提远在岭南、如神话流传的消息:
连船坚炮利、不可一世的不列滇洋兵,上万精锐,也被夏军一口吞掉,主帅被擒。
这是何等恐怖战力?
再看驻防兴庆府的夏军。那军容严整、器械精良、令行禁止的森严气象,
与昔日纪律涣散、只会扰民勒索的旧朝军队,简直是云泥之别。
一想到真要跟这样的对手,在战场上见真章,马化隆心底都不由泛起寒意,有些发怵。
其二,便是对眼下人心的忧虑。
夏府这数月来的所作所为,“轻徭薄赋”、“族裔平等”并非墙上空洞告示,而是落实了下来。
他马化隆以往用以凝聚人心、号令信众的那套“汉人威胁”、“灭J之祸”的说辞,效果正肉眼可见地消退。
许多穷苦辉人农户、佃户,看向他这位拥有良田千顷、盐井无数、富可敌国的“十三太爷”的眼神里,
少了往日敬畏与虔诚,反而隐隐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或许,他们正背地里盼着他这棵大树倒下,好让夏府兑现“分田亩”的承诺,
去瓜分那些祖辈只能仰望的、临近黄河的上好水浇地。
故而在马化隆看来,眼下最好局面,
便是趁夏府在西北根基未稳,凭自己在辉人中影响力和金鸡堡的坚固,
逼他们做出让步,承认马家的特殊地位,保住这份传承数代人的庞大家业与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