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铺着柔软地毯的客厅里。爱琪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做了一个康复训练中的抬腿动作,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受伤的腿依然有些无力,但比起在医院时已经好了太多。她轻轻吁了口气,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个穿着蓝色恐龙连体衣、在地毯上专心致志堆着积木的小小身影——她的儿子,珩珩。
将近两岁的珩珩,正是对世界充满无限好奇,精力旺盛得让人惊叹,又极度渴望父母陪伴的年纪。想到这里,爱琪心里泛起一丝混合着愧疚的柔软。
前一阵子,她和乐希都太忙了。她为了星途引力的发展和学业焦头烂额,乐希则先是扑在“维度艺术”和“时光虫洞”上,后来又临危受命,回到家族集团扛起千斤重担。两人早出晚归,能全身心陪伴珩珩的时间被压缩得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候,都是张姨和月嫂在照顾着这个小家伙。
这次车祸是不幸的,在医院躺了两个月,身体受了巨大的罪,学校实验室里的事情也彻底搁置,但或许,这也是一种强迫性的暂停。
让她这个总是想着往前冲的人,不得不停下来,将节奏放慢,将重心彻底转移到家庭,转移到这个需要妈妈的小人儿身上。这漫长的康复期,竟然成了这次意外中难得的,甚至是奢侈的收获。
“妈妈!”珩珩似乎感受到了妈妈的注视,抬起头,咧开嘴,露出几颗可爱的小乳牙,举着手里的一个歪歪扭扭的积木块,“车车!”
爱琪的心瞬间融化,她温柔地回应:“嗯,珩珩搭的小车真棒!”
看着儿子又低下头去摆弄他的“工程”,爱琪心里盘算起来。医生嘱咐,她目前主要还是居家康复,尽量避免长时间外出和劳累。珩珩平时上早教课、乐高班什么的,主要还是张姨陪着去,就像之前那次一样。自己能陪他做什么呢?在家里,如何让这段时间不仅仅是“看护”,而是更高质量、更有趣的陪伴?
她拿起身边的平板电脑,决定付诸行动。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她开始在网上疯狂地搜索“适合两岁宝宝的家庭亲子活动”、“幼儿早教游戏家庭版”、“亲子互动创意”……
网页跳转,各种各样的信息涌来。有育儿博主的经验分享,有早教机构推出的家庭游戏包广告,还有无数视频教程。爱琪看得眼花缭乱,也兴致勃勃。她发现,原来在家里,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和这么小的孩子一起做。
第一次尝试,爱琪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却据说对幼儿感官发展很有好处的活动——感官袋。
她让张姨帮忙找来了几个厚实的透明密封袋。然后,在珩珩好奇的注视下,爱琪往一个袋子里挤了些无毒的儿童沐浴露,滴了几滴蓝色的食用色素,又撒进去一些亮晶晶的小亮片,封好口子。另一个袋子里,她放了少许煮熟放凉的意大利面,橙色的胡萝卜丁和绿色的豌豆,同样封紧。
“珩珩,来,摸摸看。”爱琪将蓝色的感官袋递给儿子。
珩珩有些犹豫,用小手指小心翼翼地戳了戳。滑溜溜、凉丝丝的触感,加上按压时流动的液体和闪烁的亮片,立刻吸引了他。他兴奋地用手掌拍打,看着里面的“蓝色海洋”变幻形状,嘴里发出“啊啊”的惊叹声。接着,爱琪又递给他那个装着食物的感官袋,珩珩抓着袋子,感受着里面颗粒物的粗糙触感,看着熟悉的食物被装在透明的“盒子”里,觉得新奇极了。
下午,爱琪又有了新主意。她让张姨把一些不同大小的不锈钢碗、塑料饭盒、木勺子、硅胶铲子拿到客厅地毯上。一个临时的“厨房乐队”就此成立。
爱琪拿起两根木勺,轻轻敲击倒扣的碗,发出“叮叮”的清脆声音。珩珩学着她的样子,抓起一个硅胶铲子,胡乱地敲打着饭盒和碗,发出“砰砰”、“哐哐”的杂乱声响。但在爱琪听来,这无疑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她试着哼唱一首简单的童谣,配合着敲击的节奏,珩珩虽然跟不上,但他沉浸在自己制造声音的快乐里,笑得格外开心。整个下午,客厅里都回荡着“叮叮当当”的“交响乐”和母子俩欢快的笑声。
晚上乐希回来,脱下西装外套,听到张姨笑着描述下午的“音乐会”,再看看地毯上虽然疲惫却眼神发亮的爱琪,以及兴奋地扑过来抱着他腿、嘴里还模仿着“砰砰”声的儿子,心里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流和安宁。他俯身亲了亲爱琪的额头,又一把抱起珩珩高高举起:“听说我们家今天开演唱会了?怎么不等等爸爸?”
尝到了甜头,爱琪的“亲子活动策划”越发大胆。她网购了大卷的白色厚卡纸,铺在客厅一角用塑料布保护好的地板上。又准备了可水洗的、无毒的安全手指画颜料,只有红、黄、蓝三种基础颜色。
她给珩珩穿上反穿衣,自己也换上了旧t恤。当珩珩的小手第一次蘸上黏糊糊、冰凉凉的红色颜料,按在雪白的纸上,留下一个清晰的小手印时,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随即,他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开始用手掌涂抹,用指尖点画,把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发现黄色和蓝色变成了绿色时,他惊喜地指着新颜色看向妈妈。
爱琪没有指导他“应该画什么”,只是陪着他一起,用手蘸着颜料,在纸上自由地挥洒。很快,一大张纸上就布满了色彩斑斓的抽象图案,充满了孩童特有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珩珩玩得浑身都是颜料,像个五彩斑斓的小花猫,但那份纯粹的快乐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张姨在一旁帮忙换水、递纸,也笑得合不拢嘴。
画累了,收拾干净,就到了温馨的绘本时间。爱琪没有只是简单地念故事。她找来了几个珩珩喜欢的毛绒玩具,小狗、小熊和小兔子。她拿着绘本,用不同的声音扮演着故事里的角色,有时还会把毛绒玩具塞到珩珩手里,引导他参与到“表演”中。
“小熊想和小狗做朋友,珩珩,你帮小狗说‘好呀好呀’好不好?”
珩珩似懂非懂,但在妈妈的鼓励下,会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或者用力点头。
一个简单的《好朋友》的故事,被他们演绎得生动有趣。爱琪发现,通过这种“绘本剧场”的方式,珩珩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都大大增加了,而且他开始尝试模仿故事里的小动物打招呼、分享玩具的动作。
乐希虽然集团事务繁忙,但只要晚上没有应酬,他都会尽量准时回家吃饭,参与到这温馨的亲子时光中。他开始留意爱琪在网上搜罗的那些游戏,甚至会主动提出想法。
周末的下午,乐希心血来潮,和珩珩一起在客厅里用巨大的纸箱搭建了一个“城堡”。乐希负责用美工刀切割出门窗,珩珩则用蜡笔在纸箱外面涂鸦,画上他眼中星星、太阳和歪歪扭扭的小人。父子俩忙活了一下午,一个简陋却充满童趣的“秘密基地”建成了。珩珩兴奋地钻进钻出,还把他的几个宝贝玩具搬了进去,宣布这里是他的“新家”。
爱琪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看着西装革履的乐希毫无形象地坐在地毯上,耐心地陪着儿子玩这种“幼稚”的游戏,脸上带着她许久未见的放松和宠溺笑容,觉得腿上的疼痛似乎都减轻了不少。她拿起手机,悄悄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
晚上,哄睡了珩珩,两人靠在卧室的沙发上,爱琪做着简单的腿部拉伸康复动作,乐希帮她按摩着肌肉有些萎缩的小腿。
“今天玩得很开心?”乐希轻声问。
“嗯,”爱琪点头,靠在乐希肩上,“比完成一个项目还有成就感。你看珩珩,我们多陪他玩,他明显更爱笑了,话也多了些。”
“辛苦你了,”乐希搂紧她,“明明自己还需要人照顾,却还要花那么多精力陪他。”
“这不叫辛苦,这叫享受。”爱琪纠正道,“而且,看着珩珩开心,我觉得我的恢复都快了些。倒是你,公司那边那么忙,回来还要陪我们闹。”
“这不一样,”乐希摇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也透着满足,“在公司是勾心斗角,权衡利弊。回到家,和珩珩搭个纸箱子,听他没头没脑地讲故事,才是真正的充电。维度那边,名辰打理得还不错,虽然……”他顿了顿,似乎想到顾名辰和苏谨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没多说,“酒吧有林彦盯着,也还行。现在最重要的是你和珩珩。”
爱琪知道,乐希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父亲的身体状况、集团的稳定,都像巨石压在他心上。但此刻,这个小小的家,这个充满了孩子笑声和温情陪伴的夜晚,成了他们彼此最坚实的慰藉。
当然,并非所有的亲子时光都一帆风顺。两岁的孩子,情绪就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有一次,爱琪精心准备了一个“橡皮泥动物园”的活动。她买了安全的自制面团橡皮泥,想和珩珩一起捏小动物。但珩珩似乎对此完全不感兴趣,他更热衷于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揉成一团难看的大球,还试图往嘴里塞。
爱琪阻止了他,耐心地引导:“珩珩,我们捏个小兔子好不好?你看,妈妈这样捏……”
珩珩突然爆发了,他一把打掉爱琪手里刚刚成形的“小兔子”,把桌上那团混合橡皮泥扫到地上,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四肢乱蹬,发脾气了。
爱琪愣了一下,腿脚不便让她无法立刻蹲下抱他。一股无奈和挫败感涌上心头。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是两岁孩子探索世界和表达情绪的常见方式。
她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强行把他拉起来。只是坐在原地,用平静而温柔的声音说:“珩珩很生气是不是?因为妈妈不让你吃橡皮泥,还让你按照妈妈的方法玩?”
珩珩哭声小了一点,但依旧抽噎着。
“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了。没关系,生气可以哭一会儿。妈妈在这里陪着你。”爱琪继续说着,同时尝试着慢慢挪动身体,靠近他一些,“等你好一点,我们一起来收拾地上的橡皮泥好吗?或者,你想玩点别的?”
她持续地、温和地和他沟通,没有因为他发脾气而妥协原则(比如不能吃橡皮泥),但也接纳了他的情绪。过了一会儿,珩珩的哭声渐渐停了,变成了委屈的抽泣。爱琪伸出手,轻轻抚摸他的后背。珩珩抬起头,泪眼汪汪地看着妈妈,然后爬过来,钻进了爱琪的怀里。
这场小小的情绪风暴过去了。爱琪抱着儿子,心里感慨,陪伴不仅是分享快乐,也包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帮助他认识和管理那个内心的“小怪兽”。这比任何一个有趣的游戏都更重要,也更考验耐心。
亲子活动的乐趣也延伸到了家庭的其他成员。乐希妈妈,也就是珩珩的奶奶,现在过来看孙子更加频繁了。她不再只是带着昂贵的玩具或者营养品,而是会参与到孙子的游戏中。她戴着老花镜,耐心地和珩珩一起串大大的木珠子,或者听珩珩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讲绘本故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私下里对乐希说:“爱琪这次受伤是不幸,但能这样陪着珩珩,我看对孩子,对她自己,都是好事。珩珩比以前活泼开朗多了。”
张姨也成了爱琪亲子活动的重要助手和参与者。她凭着带大自己孩子的经验,有时会提出一些朴素的、接地气的游戏点子,比如用豆子和小瓶子让珩珩练习“装和倒”,或者一起剥毛豆,锻炼小手肌肉。家里充满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欢声笑语。
天气好的时候,张姨会陪着他们到别墅自带的小花园里。爱琪坐在长椅上,看着珩珩在草地上奔跑、捡落叶、看蚂蚁搬家,或者和他一起用小桶小铲玩沙子。
她开始规划,等自己完全康复,可以亲自开车了,一定要带珩珩去更多地方。去动物园看看真实的小动物,去儿童乐园坐旋转木马,去海边挖沙踏浪……她相信,那时他们之间的亲密感和默契,会因为这段密集的高质量陪伴而更加深厚。
夜幕再次降临,珩珩已经在自己的小床上甜甜睡去,怀里还抱着下午和爸爸一起用乐高搭的“超级火箭”。爱琪做完最后一组康复训练,站在儿子床边,替他掖了掖被角,低头在他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温柔的吻。
回到客厅,乐希正站在落地窗前讲电话,似乎是集团还有什么紧急事务需要他处理。他的背影在灯光下显得有些挺拔而孤寂,但当他挂断电话转过身,看到爱琪时,眼神立刻变得柔和。
“睡了?”他走过来,自然地揽住爱琪的腰,目光也投向儿童房的方向。
“嗯,睡得很香。”爱琪靠在他怀里,感受着这份宁静,“今天又用积木给每个小动物搭了床,说它们玩累了也要睡觉。”
乐希低笑出声:“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了。”
他看着爱琪,认真地说:“这段时间,真的辛苦你了。也……谢谢你在家做得这一切。我感觉,不只是珩珩更快乐了,我们这个家,也好像比之前更……紧密了。”他寻找着合适的词语。
爱琪明白他的意思。以前他们各自忙碌,家有时更像一个高级旅馆和驿站。现在,虽然她是因为受伤被迫停下,但这段共同聚焦于孩子、专注于简单陪伴的时光,确实像一种粘合剂,修复了因忙碌而可能产生的细微裂痕,让家的温度重新升腾。
“我也要谢谢你,老公,”爱琪轻声说,“谢谢你的支持,谢谢你愿意放下身段陪他疯玩。”她顿了顿,望向窗外别墅区星星点点的灯火,其中一盏就属于乐希的妈妈,“也谢谢妈妈和张姨的帮助。没有你们,我一个人应付不来。”
珩珩在睡梦中咂了咂嘴,似乎在回味白天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