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路大军,带着各部族首领,押着俘虏回到龙城的时候,人员真的太多了,龙城在这一刻显得有些狭小,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人。
还有很多的部族,分散在龙城周围的村庄和游历在华部落的各处参观学习。
首先要把俘虏分派到各处,还要从各处抽调族人,向新的领地移民,选派管理人员前往各处。
同时也派出了骑兵,前往各县通知,让各部族来龙城,参加东征胜利的祭祀。
华部落发展过快,让人才再次的短缺,很多都是赶鸭子上架。
出征回来的人,也没时间休息,忙的是团团转。
胜利归来,祭祀还是要进行,在把游历在外的各部族首领召回。
这些游历在各处的各部族首领,见识到了华部落的强大,道路通行各处城池,他们一个部落也没几座城池,而华部落没处居住的地方,都有一座城。
有水源的地方就有田地,田里种着各种庄稼,每一处能利用的湖泊,都被利用起来,还有着他们从来没见过各种物品。
这些部族首领听到大首领回来了,高兴的一个比一个跑的快,都日夜兼程的赶回龙城。
他们庆幸他们加入了联盟,没像那些和华部落对抗的部族一样被消灭,从龙城回去后,他们一定能带领族人过的更好。
所有的部族首领到齐后,俘虏也都分派完毕,出征的军队,也都已经解散回去,只剩下那些跟随的部族。
移民还在继续,接着来华部落又要进去紧张忙碌的建设开荒。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华部落举行了有史以来最盛大的祭祀仪式。
祭祀的场地都不够用了,只有各族首领能够进入,周围的士兵都站到了山上,族人们只能隔着始龙河参加祭祀。
这次让联盟的部族扩大到了三千多部族,同时也有部族加入华族,成为华族的一员,虫族和兔族这次就加入华族。
最小的部族也有一百多人,大的部族有十多万人,祭祀时实力大的部族首领会靠前,那些小的部族首领只能站在最后,都看不清楚大强这个大巫师的表演。
供台上摆着三牲,篝火的火光跳动,号声鼓声响起,还伴有笛子和其它乐器。
强这个大巫师,走向了祭台,向天神报告了华部落的功绩,并带领各部族首领宣誓,忠诚于联盟,各部族之间互相友好帮助,共同富裕,永不背叛,最后还歃血为盟。
隆重的祭祀进行了将近一日,没有任何人嫌弃时间太长,他们认为这是对天神的敬畏。
祭祀结束,接着进行了狂欢,龙城地道不够,就沿着道路聚集,盛夏的天气,篝火依然点燃,欢庆的日子,根本不觉得篝火会烤的慌。
一边吃着烤肉,一边跳着舞,伴随着乐器声,发出最原始的欢叫声。
狂欢的动静吓跑了周围所有的动物,飞鸟都不敢归林,直到深夜方才结束。
一场祭祀消耗是巨大的,让勇和山峰心疼的不行,这些部族在龙城的消耗很大,赶在华部落的交通便利,又有牛马拉车运输,各处城池源源不断的往龙城输送着各种物资。
狂欢不是一日能结束的,第二日又要进行对东征将士的封赏,其实也没什么赏的,现在还没有私有的概念。
只是对表现好的族人进行提拔,会出任某地的村长,或者升任十夫长,百夫长一类的。
还有跟随出征的各部族进行奖赏和战利品的分配,又是忙活了一天。
晚上依然是篝火通明,原始的蹦跳欢呼。
最后才开始对加入联盟的各部族授印,有了华部落的授印,才算真正的成为了联盟的成员,会得到华部落的保护和帮助。
他们可以来华部落进行物资的交换,还可以学习华部落各种生产技能,那些不能教的肯定他们学不到。
同时华夏还告诉他们,千人以下的部族,可以派一人来华部落学习知识和技能,万人以下的可以派两人,万人以上的,每万人可以派两人过来。
华夏肯定不会白让他们来学习,学费是昂贵的,有的部族不舍得,有的部族对于能来学习很是高兴,出多少学费都乐意。
来不来随他们,对于这个不强求。
授印的同时,也对每个部族首领授予了宝剑,部族是青铜剑,部落级别的是钢制宝剑。
为了各部族的发展,让他们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要求他们向华部落学习,回去后要先修路,道路的畅通,才能更方便各部族之间互相走动交流。
加入联盟的各部族,都是带着礼物来的,也不能让他们空手回去,要礼尚往来。
华夏又拿出各种物品,赠送给各部族,可是把勇和山峰这些人心疼坏了,龙城内的库房都搬空了。
华夏告诉他们,“不要小气吗,他们走后,我们就要派出商队,把我们的物品送到各处我们的领地,和他们进行交换,就能换到更多的我们需要的东西”。
华部落的慷慨,让这些部族首领高兴异常,都夸赞大首领任意,德行伟大,表情永远听从大首领的调遣,忠诚联盟。
华部落完成了大河以北的统一,有三千多部族,人口接近两千万,在东到大海,南到大河,西到雪山,北到中条山以北,这广大的区域内,这些人还是太少了。
如此广袤的区域,物产丰富,特别是探矿队,已经找到多处的铜矿和铁矿。
东征的庆祝也结束了,各部族都得到了赏赐,心满意足,皆大欢喜。
各部族也开始陆续回去,华夏还赠送了他们一些马匹,让他们的首领可以骑着马回去。
各部族都离开后,龙城周边又多出了很多的空地,季节也到了夏秋交替的时节。
天神很是眷顾华部落,整个东征的时间,最是多雨的季节,一直没有下太大的雨,让整个东征很是顺利。
华部落的各种工作也有序恢复,龙城的位置已经不适合再作为部落的中心,地域太小。
华夏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原来准备迁往远火陶部落的地方,后来到了大河南岸,知道原南岸华部落的事,就决定以后迁往大河的南岸。
一直没迁,还有情节的问题,这里是华部落崛起的地方,龙兴之地,感情上不愿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