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封沉吟道:“无患,你以为,此事是该除恶务尽,斩草除根,或是只办首恶,不问从犯?我犹豫再三,总是未能拿定主意。”
程备道:“太尉,愚以为今时今日不宜株连太广。一来太尉是为清君侧方才起兵,若是株连恶迹不彰者,天下人不免要以太尉私意,太尉便是无私也是有私了;二来今日之事致使朝局不稳,人心思变,倘若株连,更要人心浮动,于国事不利;三来边疆无事多年,燕楚虎视眈眈,也不可落人口实。有此三者,窃以为当息事宁人为要。”
陈封点点头,却不置可否,转头向秦玉道:“璧城以为如何?”
秦玉口中正有一块肉,听陈封问起,急吃一口酒送下,才道:“程太尉所言是不宜株连‘太广’,却非‘不可株连’。有些官员,正是洪福洪庆爪牙,若不拿办,如何教人心服?若不惩处,也不能以儆效尤。金吾卫中便有几个,向来依附洪庆作恶,如今又调到各卫军中。若是这些人在军中生事,其祸不小。然程太尉之言终究是谋国之言,确是不宜株连过广,至于其间分寸,还要太尉权衡。”
陈封点头道:“有理。璧城今非昔比,果然大有进益了。嗯,有几个不能轻纵,洪福洪庆自不必说,邱泰是一个,还有蔡义一个,还有那个赵季...嗯,还有杨鹏也是一个。这几个不能饶,皆要灭族。至于其他人...我禁军不问,交予刑部与大理寺论罪。有罪无罪,如何处置,全凭法司了。无患再与刑部与大理寺堂官打个招呼,查无实证的,或是来往不密的,便不追究了。”
程备道:“太尉明断。”
陈封看秦玉道:“璧城,城外如何了?”
秦玉抹抹嘴,又搓搓手,道:“城外也无甚可说,太平无事。我大约午时出了城,那时周润安已入城接手金吾卫,洪振远还未出城,天枢卫仍丝毫不乱,死死守住城外各处要道,盘查极严。我见天枢卫各安其位,也不便多生事端,便不去管他,自去了右武卫与青鸾卫两座大营。”
陈封道:“你好大胆子,此时敢擅入这两座大营。”
秦玉笑道:“我与唐绍风、高功肃虽不甚熟络,却也总有几分同袍情义,况且他二人看太尉面上,我料他不致害我。”
陈封微笑不语,秦玉又道:“我先去的青鸾卫青城大营,那高功肃却是颇有怨意,你道为何?却是为太尉未用他兵马起事生怨。高功肃言之灼灼愿为太尉效命,我只得说都中众将士皆有一分功劳,只安心待命便是。”
陈封道:“高功肃是个直人,他既如此说,便是没有旁的心思了。”
秦玉道:“高功肃虽是直人,却绝非愚笨之辈。我见他军营之中约束极严,麾下将士不奉军令不得擅自出入,便知他当真是心向太尉的了。他如此做,是恐麾下将士不知就里,扰了太尉大局。以此看,此人可为太尉所用。”
陈封道:“此人在沙场上是个勇将,若还有这等心思,更是难得了。”
秦玉道:“其后我又去右武卫樊家冈大营,那唐绍风却是与高功肃全然不同。唐绍风竟是装聋作哑,假痴不癫,只作全然不知城中之事。他既假作不知,我便也只作巡查军营,不与他说破。但我见他军营整肃,便知他亦早已约束部属,太尉只管行事,右武卫断不致生乱。”
“如此,都中诸卫兵马已无碍大局,待此事传到地方郡县,禅位已成,大势已定,边疆各路兵马便也无由入都勤王。我郑国天下已在太尉掌控之中矣。”
程备道:“这事原也不必多虑。先时我等已计议过,现下禁军一十六卫兵马之中,敢不奉太尉号令的,也不过戍守河东的龙骧军神武卫、戍守河北的虎贲军罡风卫、戍守关中的凤翔军长生卫、戍守徐州的熊飞军天玑卫这区区数路兵马而已。再有一个便是虎贲军长林卫,虎贲军都指挥使徐毅节虽曾在太尉麾下效命,但其自恃功臣之后,只怕未必愿奉太尉将令。其余兵马皆是太尉旧部,绝无反叛太尉之心。这区区数路兵马纵有勤王之心,却因孤掌难鸣,绝无这个胆子。因此太尉只留心都中之事便可,不必理会戍边诸军。”
陈封点头道:“嗯,这几路兵马也须不时调回梁都,好生调教一番才好。否则这些人在外边久了,便要妄自尊大起来。”
程备道:“太尉说的是。此事容我徐徐来做。”
陈封道:“禅位大礼便定在五月初一,却由不得当今了。朝中虽有些大臣要做当今的忠臣,却也多半不敢言声。如御史中丞郭见诚之流,我只不理他便是,终究翻不起大浪来。唯有崔默之一人,着实教我头疼。今日我与他百般好言相商,他虽应允辅政,却终究与我并非同心。崔默之是志诚君子,却也是一大隐患。”
程备道:“崔默之不可不用,太尉纵然忍耐些,也须将他稳住。稳住崔默之,便是稳住了朝局。”
陈封道:“我何尝不知,只是此人绰号‘崔铁头’,执拗天下闻名,便是当今也知晓,轻易也不去惹他。他在朝中深得人望,我只恐他哪一日坏了我大事。”
秦玉道:“崔默之虽执政多年,却终究位不过尚书左丞,他前边还有两位相公在。太尉倘若担心,便将他换了又能如何?便以裴桑鼎代他之位,终不成朝廷便乱了。纵然当真乱了,拼得我几个多劳累些时日,也要将政事理顺,终须将朝局稳稳攥在手中方才安心。”
程备摇头道:“璧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默之名虽左丞,实则宰相,天下皆知。有多少官员只看他行事。倘若崔默之辞朝而去,只怕朝政立时便要崩坏,政局难以收拾。此一条天下皆知,璧城自也知晓,是以你才说再徐徐理顺朝政也无不可。若只如此,只怕也要比留一隐患在身边为好。然还有一条璧城却未必知晓,太尉却不可不知。”
程备看看秦玉,又看向陈封,缓缓道:“崔默之身系天下世族之望,不可轻废。”
“崔言出身清河崔氏,为我朝世族出身者官位最高之人,岂能不为世族瞩目?延佑宫变之后,当今改元景曜,至今已有八年。这八年我郑国但有政令颁布,各地无不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民间无不奉行朝廷旨意,不敢违抗。这才有我郑国国渐富,民渐殷之实。这八年我郑国莫不是施行了什么了不得的法令了么?并不是。究其因,不过是因当今将崔默之从一区区中书舍人,拔擢直升为尚书左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