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朝崩乱,天下世族式微,入仕为官者已寥寥。然其在民间百姓之中,却仍是举足轻重,一呼百应。自我郑国定鼎,开国功勋之中极少世族子弟,更无入值中枢者。直至当今继位,以琅琊王氏之女为后,又选数位王氏子弟入宫为禁卫。虽是显赫一时,却终究不过近卫武将而已。再至延佑年间,崔默之入政事堂为中书舍人,才有世族子弟入值中枢者。然中书舍人虽为中枢辅臣,却终究位卑言轻,不能动天下人心。到崔默之骤升尚书左丞,才终于震动天下。”
“至此,天下世族见了复兴之望,我郑国便成了天下世族之首选。朝廷但有政令,世族无不全力奉行,百姓自然不敢违拗,才有我郑国政清民和之象。当今何等聪睿,先时拔擢崔默之也未必便存此意,但见国事日兴,细究之下,便知是崔默之之功。当今有意回报世族,却不能升崔默之为宰相。一来不能越过二位相公去,二来也不能过于遂了世族之意,教他失了敬畏之心,遂先调裴桑鼎入政事堂为中书舍人,再升裴桑鼎为尚书右丞。”
“裴桑鼎出身河东裴氏。如此一来,世族子弟便占了尚书左右丞两个显位,日后为左右相已是无疑。是以天下世族无不尊奉我朝,郑国一统天下已是民心所向。此事当今只藏在心中,却不能教外人知也。”
“因此崔默之万不能动。他只须在其位,便可谋其政。裴桑鼎虽也是氏族子弟,却毕竟资浅德薄,不能为天下世族之表。倘若崔默之当真辞朝归乡,天下立时崩乱,朝廷政令再不能下于乡里。”
秦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秦玉识见短浅,竟不能察。多谢无患赐教。”
陈封沉吟不语,忽地说道:“当今曾与我说起过此事。当今言道:‘世族不可不用,亦不可不防。’如今想来,彼时当今确是托我以腹心。只是信了奸臣谗言,才有今日之事。”
程备一惊,看向陈封,却不言语。秦玉惊道:“太尉,事已至此,切莫动了恻隐之心。妇人之仁,祸不旋踵。”
陈封又看向窗纸,迟疑道:“实不瞒你两个,我今日心中之事,便是为此。当今虽年老昏悖,却毕竟先时待我不薄。我陈家世受郑恩,倘若做了逆臣,岂不被后世唾骂?便如晋宣帝一般,纵然得了天下,又能享几世荣华?后世却留下什么名声?是以...”
陈封收回目光,看看秦玉,又看看程备,道:“是以我之意,太子若聪明仁厚,便可保之;倘若太子当真不堪为君,再议废立亦不迟。不知你二位意下如何?”
程备、秦玉皆悚然动容。秦玉本欲开口,然看看程备,却噤了声,只等程备说话。程备正容道:“太尉欲我等一同赴死耶?若如此,我等不敢不从。然太尉纵不为我等着想,便不为后世子孙着想么?”
陈封道:“哪里便至如此?太子若仁厚,必感念我等拥立之功,岂会以怨报德?我等为郑国荡平天下,而后归政于太子,太子自然多念我等好处。有如此大功于国,后世子孙自然安享太平”
不等陈封语声落下,秦玉已接道:“做出今日这等事,太尉还想平安了事?此时已是你死我活矣。前汉霍光历四朝,有大功于国,宣帝可曾念及他拥立之功?不过是麒麟阁上图像,却不曾饶过他子孙后代。”
陈封道:“如何与霍光相比?我却不比霍光之骄横。太子殿下也不比汉宣帝。”
秦玉冷冷道:“霍光却不曾带兵逼宫。汉宣帝已算得明君,太子确也难比汉宣帝之仁德。”
陈封语塞。秦玉道:“兄长若要取秦玉性命,但请明言便是。秦玉若有二话,是忘恩负义,妄自为人。但若要秦玉这般不明不白送死,秦玉实是冤屈。”
陈封道:“兄弟说的哪里话?今日不过是与你二人商议,正是要计议出一个万全之策来。兄弟不必焦躁,从长计议便是。”
程备道:“太尉,璧城虽急切了些,所言却是正理。事已至此,万无回头路可走,太尉切不可反复。太尉何等英武,岂不知成事者皆因果决,败事者皆为犹豫。自古莫不如是,请太尉明察。”
秦玉道:“兄长若执意如此,秦玉绝无怨言,愿奉兄长之命行事。但周润安、张鹤霄这些将军追随太尉,所为何来?他们随太尉南征北讨,出生入死,甘冒矢石,全无退缩,所图者未必便是富贵。实感太尉之德,欲报太尉之恩也。如此忠义之士,太尉岂忍置其于刀斧之下?”
陈封看看秦玉,又看看程备,忽地大笑起来。笑够良久方才道:“好好好,罢了罢了,听你二人一席话,我才知确是我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了。你二人说的不错,事已至此,哪容得迟疑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事既决,我心复明,我当自罚三杯。”说罢不等二人答话,便连饮连斟,尽了三杯。
程备、秦玉二人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二人便陪了一杯。程备道:“既是如此,便依先前所议,且稳住朝政,待禅位之后,视朝局情势而定。”
陈封夹了一大块鱼肉送入口中,含混不清道:“与众兄弟说,苟富贵,无相忘。陈封定不负众兄弟的情义,定与众兄弟同享荣华富贵便是。”
郑国景曜八年五月初一日,郑国皇帝先祭天,再祭太庙,而后于大庆殿召集大朝会。郑帝先降罪己诏书,再降禅位诏书,将帝位禅位于太子。太子三辞而不许,受帝位登基称帝,尊郑帝为太上皇,新君是为郑国第四帝,民间呼为少帝。
接连数日,少帝连下十数道圣旨,理政正位。安太上皇于后宫景福殿,停修南园,以国帑赈济受灾受难百姓;改明年为正隆元年,开恩科取士,大赦天下,免除天下赋税一年;加袁端为太师、关内侯,宋质为太傅、关内侯,加陈封为商侯、太保、大将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言为少傅、门下右侍郎,四人并为辅政大臣,加裴绪为中书右侍郎,其余各文武官员皆恩赏有差;传国书于燕、楚、越、代四国,宣以帝位传承,昭盟示好;又宣明诏于天下,普天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