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县衙的青瓦上时,林乔已经穿戴整齐。深蓝色的官服熨帖地套在身上,腰间悬着象征县丞身份的铜印。今天是他正式上任青山县丞的第三天,却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位置带来的巨大变化。
\"爹,你真威风!\"小树仰着小脸,眼中满是崇拜。
林乔蹲下身,为儿子整理衣领:\"记住,官服代表的不是威风,而是责任。\"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走出厢房,穿过县衙后院,林乔的脚步声在回廊中清脆回荡。沿途遇到的衙役、书吏纷纷行礼,口称\"林大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这位从流民一路晋升的年轻县丞,已经在青山县创造了太多奇迹。
\"大人,早堂快开始了。\"一个年轻书吏匆匆赶来提醒。
林乔点点头,加快脚步。作为县丞,他的职责包括协助知县处理政务、审理案件、管理赋税等,每日早堂是雷打不动的惯例。
大堂上,知县李大人已经端坐案前。这位是接替调任的程知府的新任知县,四十出头,面容严肃,据说曾在刑部任职,以铁面无私着称。
\"下官参见大人。\"林乔恭敬行礼。
李知县微微颔首:\"林县丞,今日有几桩案子需要你协助审理,可有准备?\"
\"回大人,下官已阅过案卷。\"林乔回答。实际上,他昨晚就让007扫描了所有案卷,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甚好。\"李知县敲响惊堂木,\"升堂!\"
衙役们齐声吆喝,早堂正式开始。第一桩是个偷盗案,案情简单,林乔建议从轻发落,李知县采纳了。第二桩是债务纠纷,林乔运用算术才能当场厘清账目,化解了矛盾。
到了第三桩,情况复杂起来。这是起持续多年的土地纠纷,两村争一块五十亩的河滩地,各有地契文书,连前任知县都难以决断。
\"大人,此案纠缠多年,不如快刀斩乱麻,将地平分。\"一位老吏建议道。
李知县皱眉:\"地可平分,但水源只有一处,如何是好?\"
堂下一片沉默。这时,林乔起身拱手:\"大人,可否容下官询问几个问题?\"
得到准许后,林乔走到两村代表面前:\"张村长,你们村引此水灌溉多少亩地?\"
\"约、约二百亩。\"老村长回答。
\"李保长,你们村呢?\"
\"三百余亩。\"对方回答。
林乔又问了些细节,然后在脑海中命令:\"007,模拟两村用水需求与河滩地价值。\"
片刻后,他胸有成竹地提出方案:\"大人,下官建议将河滩地划归张村,但要求张村让出部分水源给李村;同时,李村需补偿张村十亩良田。如此,两村各有所得,各有所舍,可息争端。\"
李知县眼前一亮:\"妙!林县丞此议甚善!\"
两村代表起初不服,但细算下来确实各自有利,最终接受了调解。退堂后,李知县难得地露出笑容:\"林县丞断案有方,不愧程大人举荐。\"
\"大人过奖。\"林乔谦虚道,\"下官只是从实际利害出发罢了。\"
这只是林乔作为县丞处理的众多事务中的一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赋税账目,他核查得滴水不漏;疑难案件,他分析得条理清晰;就连最繁琐的公文往来,他也处理得井井有条。
秘密在于,他巧妙地将007系统的辅助功能与自己的判断结合使用。系统负责数据分析和信息检索,他则把握人情世故和官场规则。这种\"人机结合\"的工作模式,让他在短时间内就赢得了\"能吏\"的美誉。
然而,林乔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每逢旬日,他必下乡走访,亲自指导农事;县衙后院的一块空地,也被他改造成试验田,种植从各地引进的新作物。
\"大人,您如今是县丞了,这些农事交给下面人办就是了。\"一位老吏曾好心劝道。
林乔笑着摇头:\"农事乃立县之本,岂可轻忽?\"
这天下午,林乔正在试验田记录一种新引进的甘薯长势,衙役突然来报:林家来人了,说是有要事相商。
来的是林老四和赵大锤,两人面色凝重。原来,随着林家地位提升,族中子弟渐生骄纵之气。前两天,几个年轻人在县城酒楼与人争执,差点动手。
\"乔哥儿,你现在是官身,族里小辈们越发不知收敛,长此以往恐惹祸端啊。\"林老四忧心忡忡地说。
林乔眉头紧锁。这确实是个严重问题——林家从赤贫到显赫,走得太快,族人的素质和修养跟不上地位的提升。
\"四叔别急,我已有打算。\"沉思片刻后,林乔说道,\"回去告诉族人,三日后我回村开族会,有要事宣布。\"
送走两人,林乔立刻着手制定\"林氏族规\"。他参考了历代家训和现代管理理念,制定了一套涵盖品行、学业、职业等各方面的规范。更重要的是,他决定设立家族基金和族学,系统培养下一代。
三日后,林家祠堂济济一堂。林乔身着便服,但腰间的官印依然让族人们肃然起敬。他首先严厉批评了近期的违纪行为,然后公布了精心准备的族规。
\"...凡我林氏子弟,必遵三要:一要勤学上进,二要品行端正,三要互助团结。\"林乔声音铿锵,\"从今日起,设立族学,所有适龄子弟必须入学;设立家族基金,资助有志者求学经商...\"
族人们听得目瞪口呆。这些举措,完全是照着书香门第的规矩来的,哪像几年前还在逃荒的农家?
\"乔哥儿...不,大人,\"林老四颤声问,\"咱们林家,真能做到这些吗?\"
\"必须做到。\"林乔目光坚定,\"林家不能只富一时,要兴盛百年。而这,靠的是规矩和人才。\"
族会结束后,林乔特意留下小树:\"从今日起,你每日需多练一个时辰的字,读完《三字经》后,开始学《论语》。\"
七岁的孩子苦着脸,但不敢违抗:\"是,爹。\"
回县衙的路上,林乔顺道去耕读堂看了看。苏婉正在给一群女孩子上课,教她们识字算数。见到林乔,学生们齐刷刷行礼:\"见过林大人!\"
\"不必多礼。\"林乔摆手,\"苏先生,近来可好?\"
苏婉浅笑:\"托大人的福,一切安好。女子班又多了十名学生。\"
看着教室里专注的女孩子们,林乔心中一动:\"苏先生,我打算在林氏族学开设女子班,请你兼任教习,可否?\"
苏婉眼中闪过惊喜:\"荣幸之至!\"
就这样,林乔一边适应县丞的新角色,一边稳步推进着家族和教育的规划。他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看得长远。
一个月后,林乔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县丞事务。这天,他正在核查秋粮入库账目,突然发现一处异常:\"这个村的赋税为何比去年增加了三成?\"
负责的书吏支支吾吾:\"回大人,是...是王师爷说今年收成好,适当多征些...\"
林乔眼神一厉。加赋可是大事,未经知县和他这个县丞同意,谁敢擅自决定?
\"立刻请王师爷来见我!\"
王师爷是县衙的老吏,管钱粮多年,据说与省里某些官员有亲戚关系。被叫来后,他不但不慌,反而振振有词:\"大人明鉴,近年县里工程多,开支大,适当加些赋税也是无奈之举...\"
\"荒唐!\"林乔拍案而起,\"赋税乃朝廷定例,岂可私加?立刻将多收的粮食退还农户!\"
王师爷悻悻而去,但眼中的不服显而易见。林乔意识到,自己触碰到了县衙里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果然,第二天李知县就私下找他谈话。
\"林县丞,王师爷在县衙多年,关系复杂,有些事...不必太过较真。\"李知县语重心长。
林乔正色道:\"大人,赋税关乎百姓生计,下官不敢徇私。\"
李知县叹了口气:\"本官知你刚正,但为官之道,有时需权衡轻重...\"
回到值房,林乔思绪万千。官场的水,比他想象的更深。正当他思考对策时,一个更紧急的消息传来:朝廷特使将至,督导秋粮征收事宜!
\"听说这次要加征两成军粮。\"前来报信的张教谕低声道,\"北边战事吃紧,朝廷急需粮饷。\"
林乔心头一沉。青山县刚经历蝗灾,百姓勉强恢复,再加赋税,如何承受?
\"可有通融余地?\"
张教谕摇头:\"特使是户部侍郎周大人,出了名的铁面无情...\"
\"周大人?\"林乔突然想起什么,\"可是周正周侍郎?\"
\"正是。怎么,林县丞认识?\"
林乔没有回答,但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007迅速调出资料:周正,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与苏婉父亲苏明远是同科,当年曾联名弹劾山东巡抚...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林乔脑海中成形。或许,这位铁面特使,会成为青山县的转机?
特使到来的前一天,林乔做了三件事:第一,整理全县真实的粮食产量和赋税数据;第二,秘密拜访苏婉,借来她父亲的一件遗物——一枚刻有\"正大光明\"四字的玉印章;第三,安排人将县衙后院试验田的成果整理成册。
\"大人,您这是要...\"年轻的书吏好奇地问。
林乔望向北方,目光深邃:\"为青山县百姓,争一条活路。\"
第二天辰时,钦差大臣周正的仪仗浩浩荡荡开进青山县城。知县李大人率领全衙官员在城门口跪迎。周侍郎五十出头,面容冷峻,目光如电,一看就是不好相与之辈。
例行公事的接风宴后,周侍郎直入主题:\"本官奉旨督导秋粮征收,各县需在原有基础上加征两成,充作军粮。青山县额征粮三万石,需加征六千石,限半月内完成。\"
宴席上一片死寂。李知县面如土色,勉强应道:\"下官...遵命。\"
就在这时,林乔起身拱手:\"侍郎大人容禀,青山县今年先遭旱灾,又遇蝗害,虽全力抗灾,收成仍减三成。若再加赋,恐百姓难以承受...\"
周侍郎冷冷扫来:\"你是何人?\"
\"下官青山县丞林乔。\"
\"小小县丞,也敢妄议朝命?\"周侍郎怒拍桌案。
林乔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此乃全县灾情及收成详录,请大人过目。\"
周侍郎冷哼一声,随手翻开,却被里面详实的数据和图示所吸引——受灾面积、减产比例、百姓存粮情况...一清二楚,甚至附有各村代表的联名陈情书。
\"...数据可属实?\"周侍郎语气稍缓。
\"下官以性命担保。\"林乔正色道,\"更有一人,可为佐证。\"
\"何人?\"
林乔深吸一口气:\"原济南府通判苏明远之女,苏婉。\"
周侍郎手中的茶杯\"啪\"地掉在地上:\"苏...苏兄的女儿?她还活着?\"
\"就在本县耕读堂任教。\"林乔趁机取出那枚玉印章,\"此物,苏小姐托下官转呈大人。\"
周侍郎接过印章,手竟微微发抖。当年他与苏明远同科进士,意气相投,后苏明远被诬陷流放,他虽幸免,但一直引为毕生憾事。
\"明日...本官要见她。\"周侍郎声音低沉。
第二天,一场特殊的会面在县衙后堂进行。苏婉一身素衣,向周侍郎行晚辈礼。周侍郎看着故人之女,不禁老泪纵横:\"像...真像你父亲...\"
三人长谈半日。当周侍郎得知苏婉这些年的遭遇,以及林乔如何收留她、帮她洗刷冤屈时,这位铁面特使看林乔的眼神彻底变了。
\"林县丞,苏兄若在天有灵,定感念你的恩情。\"周侍郎郑重地说,\"至于加赋一事...本官会如实上奏,请求减免。\"
最终,在周侍郎的斡旋下,青山县的加赋额度减半,且允许分两年缴清。消息传出,全县百姓欢呼雀跃,林乔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大人如何认识周侍郎?\"庆功宴上,李知县好奇地问。
林乔笑而不答。有些事,不必说破。重要的是,他又一次为百姓谋得了实惠,同时也在官场中积累了宝贵的人脉。
夜深人静时,林乔独自在书房复盘这段时间的经历。从劝农使到县丞,从管理农事到处理复杂政务,他的能力和视野都在不断提升。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那颗为民造福的初心,始终未变。
窗外,一弯新月挂在天际,清冷的月光洒在县衙后院的试验田上。
(林县丞问候大家,爱发电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