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宽也与贺四领命退去。
二人刚出殿门,李玉便躬身回报。
“皇上,礼部尚书顾廷仪大人求见,神色颇为急切,似有大喜之事。”
弘历揉了揉太阳穴,连日处置新政与边防事务,眉宇间难免带着几分倦色,却还是抬手示意。
“让他进来。”
不多时,顾廷仪快步走入养心殿,一身玄色华服衬得面色愈发红润,双手捧着一方雕琢精美的紫檀木匣,步履轻快,脸上难掩喜色,躬身行礼时声音都带着颤音。
“臣顾廷仪,叩见皇上!臣为皇上贺,为大清贺!”
“平身吧。”弘历抬眸,目光落在那木匣上,心中已有几分揣测。
“看你这模样,莫非是柬埔寨那边有了定论?”
“皇上料事如神!”顾廷仪直起身,将木匣高举过头顶,语气愈发振奋。
“第八集团军军长、柬埔寨总督张煌派幕僚反复劝说柬埔寨国王托摩列谢二世。
如今国王已然幡然醒悟,愿举国并入大清版图!这便是国王亲献的归附信物,还有正式的归附表文!”
李玉上前接过木匣,小心翼翼捧至御案。
弘历抬手示意打开,只见匣内铺着明黄绸缎,正中放着一枚鎏金印玺,印文为“柬埔寨国王之印”,边角刻有细密的柬文纹饰,旁侧叠放着一卷用满汉柬书写的表文。
弘历拿起表文细细翻阅,只见文中言辞恳切,既陈述了柬埔寨长期受暹罗侵扰的困境,也感念大清出兵庇护之恩,愿将柬埔寨全境土地、户籍、军政尽数归入大清管辖,请求朝廷派遣流官治理,保留王室虚名即可。
“好!好!好!”弘历连说三个“好”字,指尖抚过那枚印玺,眼中精光闪动。
“托摩列谢二世倒是识时务,有了柬埔寨全境归附,西哈努克港便与岘港、归仁港成三足鼎立之势,南洋海防这下稳固不少!”
顾廷仪躬身补充:“皇上英明!张煌还奏报,国王已下令解散柬埔寨原有军队,所有军械尽数上缴,境内要隘皆由第八集团军接管。”
弘历缓缓颔首,将表文轻放回紫檀木匣,指尖在匣沿摩挲片刻,沉声道。
“传朕旨意,封托摩列谢二世为‘忠顺郡王’!着其留居京城,赏黄金百两、中华云锦十匹,配王府护卫十名,专司晨昏值守、出行扈从,一应起居用度皆按郡王规制供给,保全其王室体面。”
“臣遵旨!”
“再传旨陈大受,”弘历继续吩咐。
“即刻主持扶南省全省户籍普查与土地丈量,参照红河省、澜沧省规制,设立府县,选派清正干练之臣赴任。
凡归附百姓,一律核发居民身份码,纳入大清户籍,享受与内地百姓同等赋税优待。”
顾廷仪心中暗自诧异,此前安南、朝鲜土民多遭迁移安置,为何皇上对柬埔寨如此宽和?他斟酌再三,还是试探进言。
“皇上,柬人文化风俗与我大清差异甚远,且笃信佛教,骤然一体对待,恐生嫌隙变故,不利地方安定。”
弘历指尖轻叩御案,眸中自有成算,缓声道。
“朕岂会不知?柬地人口不过百万,较之朝鲜八百余万、安南五百余万,体量悬殊,无需行强迁之策。
再者,归附亦有门槛,需通晓官话、诚心拥护朝廷、恪守大清律法,方得准入户籍、享受优待。”
顾廷仪茅塞顿开,连忙躬身赞道。
“皇上高瞻远瞩!恩威并施,既以优待安民心,又以条件筛良莠,兼顾怀柔与防范,真乃良策!”
弘历摆了摆手,语气平和。
“不必溢美。大清的江山,本就是靠一块块土地稳固、一代代百姓安居才撑起来的。
柬埔寨归附只是开端,后续还有诸多要务需你礼部统筹,比如选派学官赴柬推广儒学、制定祭祀炎黄先贤的仪轨,让当地百姓认同炎黄血脉,融入大清版图。”
“臣明白!”顾廷仪肃容回道。
“臣已挑选百余名精通儒学的学子,近期便随流官赴柬,开设中华学堂,确保民心归向。”
“如此甚好。”弘历颔首,抬手示意。
“此事你办得稳妥,朕心甚慰。你回去后尽快拟定各项谕旨,交由内阁审议后颁布施行。”
顾廷仪躬身谢恩:“臣遵旨!”
“扶南省已定,南掌国之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弘历话锋一转,目光投向殿外,似穿透宫墙望向南洋。
“南掌国作为大清藩属,近年一直受万象、占巴塞分裂之困,英塔松虽有心统一,却力有不逮。
更重要的是,前年朕令其按大清军制整编新军,如今已有一年半载,战力究竟如何,也该验验成色了。”
顾廷仪心中一动,试探着问道。
“皇上的意思是,统一南掌国,借机历练新军?”
“不止于此。”弘历摇头,语气添了几分深远。
“练军只是表象,朕要的是南掌彻底归入大清版图。”
弘历指尖敲了敲御案上的柬埔寨归附表文。
“待英塔松借新军之力平定万象、占巴塞后,你便遣使臣晓谕其意,令其效仿柬埔寨,举国上表并入大清。”
顾廷仪瞳孔微缩,随即躬身颔首,语气恳切。
“皇上圣明!南掌地处南洋要冲,并入后便能与扶南、红河、澜沧三省衔接成片,打通南洋与内地的往来通道。
新政推行可借势延伸,其影响也能逐步覆盖南洋周边,于疆域稳固、商贸流通皆大有裨益。”
“正是此意。”弘历颔首,语气锐利起来。
“传谕英塔松,大清可派遣军事顾问拟定作战方略,调拨足量火器弹药,按成本价结算。
朕要亲眼看看,按我大清军制练出的兵,到底能不能打。”
“若英塔松迟疑不从?”顾廷仪谨慎问道。
“那就让他看看扶南省的先例,再掂量掂量新军的战力到底是谁给的。”
弘历语气平淡却带着威压。
顾廷仪躬身应道:“臣明白!既以武力助其统一,又以恩威劝其归附,双管齐下,南掌必不敢违抗。
臣这就拟旨,派遣精通军务与南掌国情的使臣赴任,再协调兵部筹备军械调拨事宜。”
“另有一事,”弘历指尖重重叩在御案上,眸中闪过一丝厉色。
“传朕密谕给张煌,令其严密监视南掌战局,探查万象、占巴塞两部虚实。
若英塔松久攻不下、陷入胶着,可酌情出兵策应,助其平定叛乱、完成统一。”
弘历话锋一顿,语气添了几分凝重。
“但切记,清军仅以‘援藩平乱’为名,在南掌边境牵制敌军、补给军械即可,不可贸然深入腹地。
西洋诸国对我大清经营南洋早已心存不满,此举正是为堵其悠悠之口。”
顾廷仪心头一凛,连忙躬身应道。
“臣遵旨!臣即刻拟写密谕,确保万无一失。”
“去吧,”弘历抬手示意,“此事关乎南洋全局,宜速不宜迟,有任何异动即刻奏报。”
“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