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两万人马,一路向北挺进。然而,没过几天,他们便与南下的谢成不期而遇。
毕竟,淮南地区范围有限,一方北上,一方南下,相遇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当双方的军队遥遥相望时,并没有立刻陷入激烈的战斗。
相反,他们都显得格外谨慎,一方面派遣士兵严密监视对方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则开始有条不紊地安营扎寨。
他们当然可以毫不迟疑地在初次照面时就发动攻击,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直接开打。
但他们都深知,这样做其实毫无意义。毕竟,他们所带领的可是万人量级的大军,如此庞大的兵力,在遭遇战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前面的人冲锋,后面的人盲目跟随;
前面的人溃败,后面的人则争先恐后地逃跑的混乱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三千人和一万人的差别并不大,因为后面的士兵根本无法知晓前方的实际战况。
所以,无论是刘其还是谢成,都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胡乱厮杀。这样一来,胜负的结果不仅难以预料,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尤其是对于谢成来说,他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击溃刘其的军队,并将其围困在寿春城,迫使他不得不向外界求援。
如果仅仅是在遭遇战中打败对手,刘其很可能会直接率领数量庞大的残部退回寿春城,然后在城外安营扎寨,挖掘壕沟,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然后耗到地老天荒。
就这样,双方因为安营扎寨的问题,又一次陷入了僵持状态。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五六天。
在这漫长的对峙中,双方都在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寻找着对方的破绽。然而,由于彼此之间距离太近,想要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最终双方都决定不再等待,而是直接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这一次的战斗情况非常特殊,双方的营地几乎是紧挨着的,没有任何迂回的空间。所以,他们只能直接面对面地摆开阵势,然后发起冲锋。
按照常理来说,谢成拥有三万兵力,而刘其只有两万,谢成在人数上应该更具优势。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这一带完全处于刘其的管理范围之内,谢成赶路过来需要更多的后勤支持。
相比之下,谢成虽然人数多一些,但多出来的战斗人员也不过几千人而已,并没有形成显着的优势。
在战术方面,双方几乎如出一辙。他们都将重步兵布置在中央,形成坚固的防线,而后方则安排了大量的弓弩手,以便在远距离对敌人进行攻击。
在两侧,稍微布置了一些骑兵,主要是为了保护侧翼,防止敌人从侧面突袭。
毕竟,双方的军队都以步兵为主,骑兵的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正面对决中,很难有什么特别的战术变化。
这一战没别的打的就是士气,双方的战阵往往是盾牌叠盾牌,然后长矛从空隙中刺出,然后刺在对方的盾牌上。
弩箭对射十几次才受伤一个人,刀子对着砍,然后双方都任由刀砍在自己的铠甲上,然后对砍数刀后身披几十斤铁甲的双方毫发无损,两个人的刀报废了。
由于双方长时间对峙,所以装备都相当富裕,战斗人员披甲率基本上接近百分百,只是轻重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