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内阁大学士和六部重臣分列两侧。
“诸位爱卿,今日召你们来,是要议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大伴······”
王承恩立刻会意,拍了拍手。
两名小太监抬着一块覆盖着红绸的木板走了进来,放在殿中央。
朱由检走过来,一把掀开红绸。
一张巨大的大明疆域图展现在众人面前。
图上几十处用朱笔标注了红点,旁边还写着小字。
众臣眯起眼睛,向前凑了凑,却不知何意。
“这是大明的大型煤矿。”
朱由检解释道,“北京西山、河北开滦、河南平顶山、山西大同、陕西铜川、河南焦作、山东枣庄、辽宁抚顺······”
随着皇帝一个个地名报出,殿内逐渐响起窃窃私语声。
工部左侍郎宋应星上前一步,声音因惊讶而略显颤抖:“陛下,我朝虽有煤窑,但产量有限,且多在山西一带。陛下所标之地,有些臣闻所未闻。”
朱由检轻笑一声,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惊疑不定的面孔。
“朕知道你们在疑惑什么。”
朱由检走回龙椅,衣袖一甩坐下,“早在两年前,朕就秘密派遣专业人员勘查全国矿藏,自然知晓这些煤矿所在。”
方岳贡忍不住问道:“陛下,即便知晓煤矿位置,开采也非易事。如今各地煤窑事故频发,矿工死伤无数,效率却依然低下。
“这正是朕要说的第二件事。”
朱由检缓缓道,“朕不仅知道哪里有煤,还掌握了能将采煤效率提高几十倍的技术,而且安全系数远高于现有煤窑。”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户部尚书倪元璐手中的笏板差点掉落,他急忙稳住心神,但眼中的震惊却掩饰不住。
提高几十倍的效率?这可能吗?
“诸位爱卿不用迟疑,朕不会拿国事开玩笑。这么说吧,之所以采煤效率和安全系数高,一半是因为有先进的采煤技术,另一半是因为设备好······当然,这些设备也是朕派专业技术人员秘密打造的······”
崇祯清楚解释起来很麻烦,但不得不硬着头皮用谎言来弥补,后来发现又得编造另一个谎言来解释前一个谎言,索性不解释了。
“这事解释起来,三天三夜也完不了,诸卿也不一定听懂。那样吧,咱们先在西山煤矿做试点,一切让事实来说话。”
众臣不是傻子。
皇帝不解释,自然有他的道理。
那些强悍的士卒,源源不断的粮食,各类奇怪的火器,都出自皇帝之手,他都说是暗中训练,秘密制造。
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皇帝私下里能做这么多,别人还连一点蛛丝马迹都发现不了,除非他是神仙。
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不过,皇帝能让大明昌盛,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还有什么怀疑的。
“陛下圣明!”
范景文第一个反应过来,躬身行礼,“若得此煤业,国库必然充盈,是大明之幸。只是如此大量开采,需大量劳力,如今流民四散,恐难召集足够矿工。”
朱由检微微前倾身体,声音压低了几分:“首辅所虑极是。不过,朕已有解决之道——用建奴战俘采煤。”
殿内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陛下是说······”
刑部尚书郑三俊咽了口唾沫,“用那些俘虏做矿工?”
“正是。”
朱由检的声音铿锵有力,\"这些人犯我边境,杀我子民,罪不容诛。让他们以劳力赎罪,有何不可?\"
礼部尚书黄道周迟疑道:“陛下,用战俘采矿,御史台恐有非议······”
“非议什么?”
朱由检冷笑一声,“莫非就是圣天子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有仁慈之心等废话。朕且问你们,建奴犯下累累罪行,害我多少百姓枉死,难道朕应该养着他们,才算圣天子?朕不做这样的圣天子!”
崇祯目光如刀,“告诉御史台,谁有意见,朕准他亲自下矿体验三月。”
他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声音回荡在乾清宫的每一个角落:“朕已有规划,这是在改造战俘,暂且称之为‘劳动改造’。不论是屯田开荒、修建挖煤,建奴劳动改造的期限均为十年。表现良好者,十年后可恢复自由,赐予大明子民身份,并发放安家银两。顽抗不从者,终身苦役,直至死亡。当然,那些故意寻衅闹事的,直接弄死,咱们不缺几个战俘······”
众臣迅速在心中盘算着这个提议的利弊。
免费工人,不用发工资,收入却进了国库······不少人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陛下圣明!”
倪元璐率先表态,“此举既可惩戒敌寇,又能充实国库,实乃一举两得。且战俘身强力壮,正适合井下劳作。”
“臣附议。”
李邦华也站了出来,“近年来边饷吃紧,若能从煤矿获利补贴军费,实乃社稷之福。”
朱由检满意地看着大臣们态度的转变。
利益,永远是驱动这些人最有效的工具。
“宋爱卿。”
朱由检转向仍在盯着地图发呆的宋应星。
“臣在。”
宋应星如梦初醒,连忙躬身。
“此事由你总负责。”
朱由检命令道,“朕会派专人与你联系,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咱们先在西山煤矿做试点,一切让事实说话。”
“臣······遵旨。”
宋应星的声音有些发颤,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惶恐。
朱由检环视众臣:“若无其他疑问,此事便这么定了。工部即刻着手准备开采事宜,兵部调派看守兵力,户部统筹收支······”
他一一分配任务,大臣们纷纷领命。
会议即将结束时,朱由检突然又开口:“对了,还有一事。”
众臣立刻安静下来,等待皇帝的下文。
“关于这些煤矿的位置和技术······”
朱由检的目光变得锐利,“在正式开采前,朕不希望听到任何风声泄露。若有人走漏消息,以通敌论处。”
殿内温度仿佛瞬间降低了几度。
大臣们齐声应诺,无人敢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