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主要是张潇辰在说,其他人只有认真听讲的份。
星辰与其说是一家集影视制作,出品,发行,以及艺人经纪于一体的综合向影视公司。
更不如说是张潇辰为了捧老婆,顺带赚点小钱钱而成立的个人工作室。
别看星辰在业内已经是数一数二了,tm全靠张潇辰这个车头带。
这种成功,业界根本无人能复制。
毕竟除了他这个挂逼,谁能确保自己的作品稳赚不赔?
为什么在这个行业越是做大做强,就越是喜欢打安全牌?
赔几部就老实了嘛!
这便是潇辰在星辰说一不二的原因所在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家全靠张潇辰撑着嘛!
老实说,这种发展模式一点都不健康,但谁叫张潇辰总能创造奇迹呢?
会议开始,张潇辰先当然是介绍了一下今年的重点项目。
首先当然是他手上已经杀青,等着做后期的《无名之辈》,接下来几个月他的工作重心。
其次便是姜闻手上还在拍着的《让子弹飞》。
星辰方的制片人今天也来参会了,目前正头疼。
进度太慢了,外加胶卷浪费严重,眼睁睁看着成本哗哗往上涨,人麻了已经。
再有就是口头立项,但目前演员未定,剧本暂无,啥也没有的《我不是药神》。
嗯,这先略过。
以及最后。
“郭导!《流浪蓝星》计划可以启动了,剧本我已经改好了,接下来先从设定图和场景搭建开始吧!”
郭凡是过年前夕从米国结束进修回来的。
肉眼可见的黑了,也瘦了。
然后就是他那标志性的胡茬,有后世郭妲己内味了。
被张潇辰率先点名,他平静中带着一丝激动。
越是深入了解好莱坞的制片工业,越是会对其中巨大的差距感到深深的绝望。
人家都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了,咱们还是小作坊。
除了欺负国内没有职业工会,可以通过剥削从业人员压低成本,别的毫无优势可言。
就像走之前张潇辰说的。
一切从零开始!
而要从零开始拍一部《流浪蓝星》这样的硬核科幻大片,特效要做到行业顶级,其中的工作量换任何人来,只会摇头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前世去好莱坞进修的那么多人,最后只出了一个郭凡。
前世人家硬是把房都卖了,自费开启前期筹备,最后通过200多页幻灯片、3000多张概念图,以及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才逐步争取到了投资人信任,最终促成中影、北京文化等巨头入局。
几年下来,好不容易搞定了前期工作,进入正式拍摄。
问题又来了。
真正的工业化拍摄,国内也没人接触过啊!
要不怎么说华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呢?
搞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咱可以【土法炼钢】嘛!
共和国当年一穷二白,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自动化水平不够,咱就上人!
1000不够,咱就上2000!
最终郭凡真就攒了个2000人的剧组,硬是通过堆人工,手工组装全尺寸道具,外加24小时连轴拍摄等方法,用人力密度换取到了技术精度,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拍摄。
好笑又不好笑的是,在电影整个拍摄期间,郭凡自述遇到的最大困难,居然是剧组成员吃饭的问题。
这可能就是妲己和叫花子的区别吧。
要不然一个能把刘德桦和京子都给“魅惑”的人,怎么会困顿于吃饭问题呢?
言归正传,自郭凡之后,华夏才算有了一套电影工业方法论,凡子功德无量!
到了蓝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张潇辰已经给他备好了充足的子弹,钱不再是问题。
特效方面,天光整合了国内所有特效资源,整军待发,为他提供从场景搭建到渲染输出的全流程协作。
跨界配合方面,张潇辰也提前拜托了三爷联系。
正好这回《大圣归来》在上头狠狠刷了一波声望,原本还在观望的部门通通松了口,愿意提供一切支持。
自带干粮的那种。
毕竟国漫崛起,何曾不能摇身一变成为电影工业崛起呢?
就连郭凡原时空心心念念的吃饭问题,张潇辰也安排了业界某知名配餐公司,明厨亮灶保温车,全环节溯源带监控的那种。
再给安排几个监管员,确保剧组吃饱吃好!
说白了,以上这些都是原时空郭凡在拍《流浪地球》第二部时的待遇,张潇辰这次让他提前享受到了。
似乎为了向张潇辰证明他有破釜沉舟之志。
郭凡还是偷偷把房卖了,筹了一笔款子投进了《流浪蓝星》剧组。
真就过不去卖房拍片这个梗了是吧!
最后算上导演费,张潇辰大手一挥给了郭凡15%的份额。
毕竟这电影离了郭凡,张潇辰真玩不转。
干活又肯定是以郭凡为主。
但第一部国产大科幻,张潇辰又必须拿到一个导演席位。
不管是出于补偿心理还是基于尊重,郭凡拿这个数都没毛病。
另一边,郭凡可不这么想。
剧本是人张潇辰写的,事情他都做到了前面,整部电影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自己只是个干活的,这活换别人不也一样干么?
于是激动得,差点就要给张潇辰整一出:“凡飘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公若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