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良缓缓地走到杨镜舟身旁,然后轻轻地坐了下来。杨镜舟侧过头,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他,似乎在传递着某种信息。王育良心领神会,微微点头,表示明白杨镜舟的意思。
会议继续进行着,杨镜舟开始询问在场的众人。他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和教授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的眼界也相当开阔。然而,杨镜舟总觉得他们身上缺少了一种气吞山河的气魄。
如果让这些人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担任统帅,去实现每年10万亿千瓦时发电量的伟大目标,杨镜舟担心最终可能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受到他们自身心胸的限制,如果资源倾斜到他们个人所精通的领域,虽然在局部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失败的。
杨镜舟不禁想起了古代的刘邦,他敢于拜25岁的韩信为帅,最终击败强敌,一统天下。而如今,杨镜舟认为拜30岁的王育良为总工程师,去完成每年10万亿千瓦时发电量的目标,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还要对他进行进一步的考核。
中午时分,会议进行到中场休息阶段,杨镜舟面带微笑地走到王育良面前,热情地邀请他一同去享用午餐。
在餐厅里,两人相对而坐,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开始了一场深入的交流。杨镜舟毫不客气地对王育良展开了一连串的考校,问题涵盖了项目的各个方面,如项目的定位、团队的要求、如何进行风险控制、进度与质量该如何把控、资金该如何管理,以及项目完成之后的验收和成果转化等。
面对杨镜舟的提问,王育良表现得沉着冷静,对每个问题都能给出详细而准确的回答。他的回答条理清晰,仿佛心中早已有了一幅完整的蓝图。
然而,这个项目的总体目标实在过于庞大,要想全部完成,杨镜舟预计需要投入高达 8 万亿至 15 万亿美金的巨额资金。如此庞大的投入,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成果,无疑将给任何一个国家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把国家拖垮。
对于王育良这个人才杨镜舟非常的满意,嘱咐他做好准备,国家与人民将要给他加加担子。
接下来的会议上,杨镜舟并没有亲自担任主持人,而是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的秘书张砚之。
杨镜舟则是全神贯注地起草着一份至关重要的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的目标是每年实现10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以应对未来社会日益增长的庞大电力需求。在计划书中,杨镜舟详细阐述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电力需求问题,以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未来所需的更多电力资源。
他认为,要实现如此巨大的发电量目标,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单位来统领各个电力部门。这个单位将集中各方的资源、人力和物力,并通过有效的协调与沟通,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成每年10万亿千瓦时的发电量。
杨镜舟特别强调,如果能够成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华国在未来将不再惧怕任何国家或组织的挑战。不仅如此,完成这一目标还将使华国在军事、生产和科研等多个领域超越美西方国家,其意义之重大,难以估量。
最高委员会对杨镜舟的计划书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这些年来,杨镜舟凭借着他的卓越才华和创新思维,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突破。
得到批准之后,杨镜舟成立了电力委员会,他任委员会主任一职,主要就是协调各个部门工作,王育良则是提拔为总工程师,负责全面的规划,技术,选人等具体事务,至于参会的电力系统领域的专家,教授,让王育良负责挑选,这也是他的第一个考验。
王育良挑选了十位专家进入电力委员会,分别是郑超,卢胜,冷明川,严兆铭,程继洲,沈伏安,高载波,吴启辉,谭兆峰,赵远输。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高校和研究院,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
其中一些人专注于高效率光伏材料的研究,比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种材料具有高转换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在未来的太阳能发电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海上风电和漂浮式风电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之一,这些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发电。
还有一部分人致力于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的研究,通过将生物质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源,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在风光储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他们也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将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核能创新领域,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和第四代核反应堆(如高温气冷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这些新型反应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能源需求。此外,核聚变技术(如托卡马克装置、激光惯性约束)也是他们研究的方向之一,虽然目前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但一旦实现突破,将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最后,电力电子与装备创新也是他们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中,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在变流器、变压器等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显着提升设备的效率和耐压能力,为电力系统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等等。
可以说王育良选择的人员最少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更何况他们还代表着华国各大院校,有了他们的加入,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好事,电力委员会提供资金与平台,院校则是提供源源不断相关领域的人才,两者是1+1<2的效果,对彼此都是十分的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