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了计划委员会95年工作总结会议,杨镜舟高度赞赏了他们95年杰出的工作成果,对于他们的贡献不会视而不见。
在会议上,杨镜舟郑重地让秘书张砚之公布了嘉奖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名字,都是在工作中表现杰出的员工。杨镜舟对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表示由衷的赞赏和感谢。
他逐一与名单上的每一个人握手,亲切地问候他们,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杨镜舟深知,一个公平、公正的奖赏制度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赏罚分明时,员工们才会有动力去追求卓越,团队也才能不断壮大。
为了确保奖励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杨镜舟还特别指示组织部对所有员工进行逐个谈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工作情况,还能及时发现那些真正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对于这些人才,杨镜舟强调要毫不犹豫地给予提拔,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组织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于这些优秀人才的去向,杨镜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花盆里虽然可以种植出美丽的花朵,但却难以培育出参天的松树;庭院里虽然可以训练出温顺的马匹,但却难以培养出千里奔腾的骏马。因此,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员,外放是首选。只有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闯荡,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力,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然,杨镜舟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所以,在安排工作时,他会充分尊重个人意见。如果有人更愿意继续留在计划委员会内任职,杨镜舟也会尊重他们的决定。但他坚决反对强行指派,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原本优秀的人才从此失去信心和动力,一蹶不振。这种行为不仅是可耻的,更是一种犯罪,因为它浪费了人才,阻碍了组织的发展。
为了后续的发展,杨镜舟新年的第一道命令却是下给上海飞机制造所,建造100架运10货运飞机,以解决后续市场的需求。
并要求国内各大飞机设计院,制造所研发一款载重在100吨以上,航程8000公里的重型运输机用于军事和民用。
接到命令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上下所有人员狂喜,他们终于有事干了。
资金到账的第一时间便是询问具体的需求,由于成都飞机制造所的国产发动机有了成熟的经验,加之货运飞机没有载客飞机的高要求,因此直接进入到生产制造环节。
## **2. 研发单位**
- **主设计单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640所)**(现属中国商飞)。
- **主制造单位**:**上海飞机制造厂(原5703厂)**。
- **技术参考**:部分借鉴 **波音707**(中国当时拥有少量波音707和英国“三叉戟”客机)。
#### **3. 研发时间线**
- **1971年**:完成初步设计方案。
- **1975年**:完成全尺寸木制样机。
- **1980年9月26日**:运-10 **首飞成功**(上海大场机场),成为中国航空工业里程碑。
- **1981年**:完成 **北京-乌鲁木齐-哈尔滨** 等长途试飞,验证高原、高寒性能。
#### **4. 技术参数(对比波音707)**
| 指标 | 运-10 | 波音707-320b |
|------------|-------------------|-------------------|
| **载客量** | 124–178人 | 140–189人 |
| **航程** | 8,300公里(满油) | 9,200公里 |
| **发动机** | 美制Jt3d-7(初期)| 同系列发动机 |
| **最大起飞重量** | 110吨 | 151吨 |
#### **5. 项目下马(1980年代中期)**
- **1982年**:因 **经费不足**(总耗资约5亿人民币,当时国家经济调整)、**市场前景不明**(民航部门倾向购买波音、空客),研制放缓。
- **1985年**:项目正式终止,仅生产 **3架原型机**(1架试飞,2架未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