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队的绿色身影席卷灾区的同时,另一股源自民间的强大力量也在迅速汇聚、涌动。
消息像野火般在各乡镇的农机手、合作社联里传开。
“兄弟们!大洪村那边地全淹了,玉米都泡水里了!有空的带上家伙,跟我去帮忙抢收!”“算我一个!我家的收割机改装了履带,能下湿田!”“我开拖拉机带拖斗,负责运输!”
很快,一支支由拖拉机、收割机、农用三轮车组成的“杂牌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这些农机手们,平日里可能是和有些人有些摩擦,但在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亲。
他们凭借着对本地地形和农事的熟悉,灵活地穿梭在大型军车难以进入的田间小路,精准地找到一块块需要抢收的田地。
他们的收割机轰鸣着,在泥泞中艰难但坚定地推进,将那些尚有价值的作物“抢救”出来。
各村的农业技术员们也忙得脚不沾地。
他们深知,光是抢收出来还不够,如何保存、如何防止霉变发芽才是关键。
他们在临时设立的收集点,大声指导着:“捞上来的玉米,能掰下来的尽量掰下来,摊开!别捂着!有条件的用风扇吹!”
“发芽不严重的,单独放开,看看能不能做饲料!”
“花生要尽快冲洗泥沙,摊晾!”
这些民间力量,与正规军形成了有力的互补。军队负责攻坚克难,打通主干,他们则负责清扫战场,查漏补缺,构成了抗灾救灾的坚实基座。
几乎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国家的应急机制就已全力开动。紧急下拨的救灾资金、种子补贴、农机燃油补贴……一项项带着温度的政策,以文件、通知、新闻的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达到了每一个受灾的乡镇、村庄。
村部的广播循环播放着补助政策摘要;镇上派来的干部在村委会门口支起桌子,分发着印有申请流程的宣传单;村务公开栏上,也贴上了醒目的通知。
然而,对于村里许多像王老栓这样的老人来说,这些原本是“及时雨”的政策,却让他们更加茫然无措。王老栓不识字,耳朵也有点背,他攥着那张薄薄的宣传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和表格,急得在村部门口直转磨,嘴里不停念叨:“这…这写的都是个啥?咋领?找谁领啊?”
他看见邻居李老汉出来,赶紧拉住:“他李叔,你认字,你快给俺说说,这上头写的啥?俺家那五亩玉米全泡汤了,能补多少?这表咋填啊?”
李老汉推了推老花镜,眯着眼看了半天,也皱起了眉头:“老栓哥,这…这上面说的要‘受灾面积核定表’、‘个人银行账户复印件’、‘身份证正反面’…还要填啥‘损失情况说明’…俺也弄不太明白啊,好像还得先去地里让干部量了才行…”
“还要量地?还要去镇上打证明?俺这腿脚…”王老栓看着自己那条在洪水中摔伤、还隐隐作痛的腿,脸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力,“这不是要难死俺吗?”
类似的场景,在无数个村庄上演着。政策的阳光已经普照,但通往阳光的路上,横亘着文化水平、年龄、行动能力等诸多障碍。老人们焦急、彷徨,如同迷失在自家田埂的孩子。他们将最后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同一个人——村支书吴大海。
吴大海的村委会办公室,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考场”。门外是排着长队、眼巴巴望着他的乡亲,桌上堆着小山一样的文件和空白表格,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都是询问政策的。
“大海书记!你快给俺看看,这个‘户主姓名’是写俺的名,还是写俺儿子的名?他户口没迁走…”
“支书啊,俺家那地被水冲得都变了样,咋量面积啊?你们可得给俺做主啊!”
“吴书记,这银行账号…俺没有那个本本啊,只有个折子,行不行?”
“大海,俺老伴瘫在床上,出不了门,这手续…”
每一句询问,都像是一道考题,拷问着吴大海的责任心、耐心和智慧。
吴大海忙得脚不沾地,嗓子已经沙哑,但他还是尽量提高声音,一遍遍地解释:“王婶,写您的名就行!李叔,您别急,量地的事我们统一安排,到时候通知您!赵大爷,折子也行,把那个账号抄下来!孙奶奶,您放心,特殊情况我们上门办理!”
他招呼着村里的会计和几个识字的年轻党员:“快,大家分分工!小刘,你负责帮不识字的老人填表,一定要问清楚,核对准!张会计,你汇总名单,核对身份证和账户信息,千万别出错!老王,你带两个人,现在就下地,先给那些损失最重、家里最困难的户核定面积!”
会计小声提醒:“支书,这…这工作量太大了,而且有些界限模糊的地,面积怎么算?按实际损失报,还是按承包合同报?这里头…”
吴大海打断他,语气坚决:“都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这个?原则就一个:就高不就低,宁宽勿严! 乡亲们已经损失惨重了,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在补偿上寒心!模糊的地块,只要确实是他们家在种的,往多了核!出了问题,我负责!”
他看了一眼门外焦急等待的老人,深吸一口气,对屋里所有村干部和党员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上级把政策交给了我们,乡亲们把希望寄托给了我们!咱们手里这支笔,签下去的是名字,更是良心!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马虎、拖延,甚至动歪心思,别怪我吴大海翻脸不认人!都给我打起精神,确保每一分救灾款,都能及时、足额地发到真正需要的乡亲手里!”
一番话,掷地有声。办公室里原本有些焦躁和混乱的气氛,为之一肃。大家不再抱怨,重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
吴大海则拿起一叠空表格,走到队伍最前面那位蹲在墙角、一脸愁容的王老栓面前,蹲下身,和颜悦色地说:“老栓叔,别蹲着了,来,到我办公室来,我亲自帮您填表。您慢慢说,家里几亩地,种的啥,淹了多少,咱一项一项来…”
看着支书亲自过来,王老栓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涌出了泪花,嘴唇哆嗦着,半天才说出一个字:“…好…”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基层组织的成色,更考验着每一位“当家人”的初心与担当。
在政策与百姓之间,村支书吴大海和他的同事们,正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努力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梁,通往的不仅是救急的钱款,更是党和政府的信誉,与民心。
在王家村,村支书老王拿着刚领回来的受灾统计表和补助政策说明,连夜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昏暗的灯光下,他声音沙哑却清晰:
“老少爷们儿!国家的政策下来了,钱和物,都有!但咱们村受灾情况不一样,有的家淹得狠,有的轻点。这补助怎么分,咱们今天就得定个章程出来!我提议,成立个评议小组,咱们按田亩、按损失程度,一家一家核,一张张表帮着填!我老王在这里表个态,要是我多吃多占一分,我立马滚出王家村!”
他带着评议小组,顶着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复核每一块田的损失,手把手地帮眼花耳背的老人填写申请表。村民看在眼里,信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