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似乎正如王君廓预料的那般,当他率领一万精兵追上唐军,唐军登时大乱,丢下无数粮草辎重四散奔逃。
可王君廓对这些溃兵和丢弃的粮草辎重似乎并不感兴趣,目光在混乱狼藉的战场上一阵搜寻,很快便看到一队亲兵正护送着一具棺椁慌不择路向南奔逃。
看到棺椁,王君廓忍不住一阵狂喜。
自己的猜测一点没错,李世民果然死了。
眼看那些亲兵就要护送着棺椁脱离战场,王君廓连忙收拢兵马,想要追上去抢夺李世民的棺椁,毕竟那可是自己扬名立万的无上荣耀呀!
可宋军的军纪显然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将士正忙着到处争抢战利品,哪里听得到他的命令。
或许他们明明听见了,只是假装没听到罢了。
因为宋金刚一早定下的规矩就是谁先抢夺到的战利品就归谁所有,因此谁有兴趣跟王君廓去追抢一具尸体,纵使是李世民的尸体那又如何?
最终,王君廓只聚拢到了三千不到的兵马,眼看亲兵护送着李世民的棺椁越走越远,他顾不上再等其他将士,率领这三千兵马就去追击棺椁。
眼见王君廓率军杀到,这些亲兵最初还顽强抵抗,想要守护住棺椁,可面对人数几十倍于他们的宋军,最终还是被杀得大败,只能丢下棺椁狼狈溃逃。
杀退李世民的亲兵之后,王君廓翻身下马,走到棺椁前面,想到曾经名动天下的秦王李世民死后竟只能屈居在这么一副简陋的棺材中,心中反倒有些可怜起他来。
他轻轻拍了拍棺材板,语气是隐藏不住的得意:
“秦王,你英明一世,没想到最终会败在自己曾经的部将手下吧。”
说罢,他两手一用力,当场掀开了棺材板,想要一睹李世民死后是何等模样。
可是当棺材板一被掀开,他的脑袋却嗡的一声,瞬间傻眼了。
因为棺材里面空空如也,别说李世民的尸体了,就连件李世民的衣服都没有。
就在此时,他的耳边突然传来李世民满是嘲讽的声音:
“王君廓,喜欢我给你准备的棺材吗?”
话音未落,四周突然亮起无数火把,随后一阵乱箭如雨点一般朝他们袭来……
正在争抢战利品的宋军被打了个猝不及防,顷刻间被射倒一大片,惨叫声和哀嚎声一时间此起彼伏……
不好,中计了!
王君廓此时终于反应过来自己中了李世民的圈套,恨得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但事已至此,他再懊恼也是无济于事,只能慌忙率领身边的残兵败将,想要突围逃回大散关。
可是已经晚了。
阵阵箭雨过来,宋军死伤惨重,无数唐军从四面八方杀出,将剩余的宋军团团围住,嘴里不住高喊着“降者不杀”。
不少宋军眼见败局已定,只能无奈纷纷丢掉手中的兵器向唐军投降。
王君廓知道他即使现在投降,李世民也不可能饶得了自己,只能率领身边的亲兵拼死力战,想要杀出重围,逃回大散关。
可四周的唐军越来越多,不少唐军将领也加入了对他的围攻,最终王君廓一个不备,被翟长孙打落马下,就此成了唐军的俘虏。
随后,翟长孙命身边的士兵将王君廓绑起来,押着他去见了李世民。
此时的李世民一身戎装,看上去威武英扬,哪里还有半点病容。
此情此景,王君廓哪里还不明白李世民一开始就在算计自己,亏自己还傻乎乎一头往人家设计好的圈套钻。
此时此刻,王君廓面如死灰,颓然说了一句:
“我输了!”
面对王君廓的认输,李世民并没有继续出言嘲讽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
“王君廓,你跟我这么多年,我对你了如指掌,可你却没能看透我。”
“秦王说得没错,我太想击败你了,所以才会一时鬼迷心窍,中了你的计。”
听完李世民的话,王君廓重重叹了一口气,语气颇有几分自嘲:
“成王败寇,我王君廓无话可说,只希望秦王能给我一个痛快!”
“呸!王君廓,你都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资格跟殿下谈条件,你这种人就该千刀万剐!”
不等李世民说话,脾气一向火爆的翟长孙就重重啐了他一口,语气满是对叛徒的鄙夷和愤恨。
可李世民却对王君廓轻轻点了点头,语气平静道:
“看在你之前为我效力过几年的份上,我成全你。”
说罢,李世民摆了摆手,很快就有亲兵将王君廓押了出去。
一刻钟后,亲兵回来复命,说已经将王君廓给正法了。
听到王君廓已死,李世内心并没有一丝报仇的快意,反而忍不住暗暗叹了一口气。
如今他们大唐的颓势,岂是杀一个王君廓就能解决得了的。
就在他思考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一名亲兵匆匆来报,说内史令王珪求见。
听到王珪求见,李世民不由微微一怔,随即心中涌起一阵不祥的预感。
他的兄长李建成为太子之时,这个王珪便是太子中允,深得李建成信任和器重。
在李建成登基称帝之后,便顺势提拔王珪做了内史令,协助自己处理朝政。
如今大哥李建成竟然派他来见自己,显然是有什么要紧之事,甚至极有可能是巴蜀那边出了什么事。
李世民不敢再想,连忙命亲兵带王珪来见自己。
不多时,亲兵便将王珪带了过来。
王珪见过礼后,便将一封诏书交给了李世民,说是陛下给他的旨意。
李世民打开圣旨一看,瞳孔瞬间一阵剧烈收缩。
因为这竟是一封禅让诏书,他的大哥李建成竟要将皇位禅让给他。
可此时此刻,李世民却没有半点即将要龙登九五的欢喜,一颗心反而不断下坠。
他看着王珪,面色凝重问道:
“王相,是不是巴蜀出了什么事。”
闻听此言,王珪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当场流着泪告诉李世民,隋将徐世积在夔州击败了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自刎身亡。
徐世积率隋军一路杀进了巴蜀,所到之处,不少城池望风而降,如今半个巴蜀已经落到了隋军手中。
而李建成得知隋军已经打进巴蜀之后,经过一夜的思索,他最终拒绝身边大臣让他逃离巴蜀的建议,决定留在巴蜀,与巴蜀共存亡。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他便亲手写下一封禅让诏书,命内史令王珪带去关中交给秦王李世民,将大唐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二弟身上……
听王珪说完事情的前因后果,李世民面色却是出奇的平静,看不出一丝悲喜。
之前他决定率军北上,将守住巴蜀的希望都寄托在堂兄李孝恭身上时,他想到的最坏结果就是一旦李孝恭守不住夔州,他们大唐便回天乏术,再无任何翻盘的可能。
如今这一切真的发生了,他并没有想象中的悲愤和绝望,反而很是坦然接受了现实。
或许,从他们李家逼走秦昇的那一刻开始,他们李家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了。
他之后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在徒劳挣扎罢了。
再牢牢手中的禅让诏书,他面上不由露出一抹苦笑。
想当初,母后在临终前用尽最后一丝气力也只是想让他们兄弟和解,可他们兄弟二人最终还是让母后失望了,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这个人世。
想不到如今他们兄弟竟在这个时候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和解,不得不说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可形势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大哥就是将皇位让给他又有多大意义呢?不过就是换个人来当亡国之君罢了。
眼看李世民一直没有说话,长孙无忌有些按捺不住了,当即上前小声提醒他道:
“殿下,我们下一步该当如何?”
李世民低头沉默了许久,最终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缓缓拔出腰间的佩剑,指着长安的方向道:
“依照原计划,继续东进,夺取大散关,挥师长安!”
说到这里,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宋金刚杀了我这么多族人,我李世民总得为他们讨一个公道,否则枉为人。
若是我大唐当真要到此为止,也要终结得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