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省委书记王力对江泉市的突击视察,犹如一场高强度的实战检验,其务实、犀利、直插一线的作风,给整个江泉市领导班子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视察结束后的几天,市委市政府连轴转地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消化吸收王书记的指示精神,调整工作重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被鞭策后的紧迫感与知耻后勇的干劲。
副市长秦风身处漩涡中心,感受尤为深刻。他清楚,那场突如其来的视察只是序曲,王力书记真正要听的,是他和江泉新班子关于未来发展的系统思考和扎实举措。他一边加紧推进雾江治理等当前要务,一边潜心构思如何落实王书记最关切的“让江泉人民收入提升一个新台阶”这一核心命题,等待着那场预料之中的、更为正式的召见。这种等待,如同大战前的寂静,压力与期待并存。
召见的通知,在一个周三的下午,通过省委办公厅的传真下达至江泉市委办公室。内容明确而简洁:请江泉市副市长秦风同志,于本周五上午九时整,赴省委南院一号楼,向王力书记汇报江泉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
接到周海洋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通知时,秦风正在与环保局的专家讨论治理技术方案。他放下电话,深吸一口气,对专家说了声“抱歉,有紧急公务”,便快步返回自己的办公室。该来的,终于来了。
周四傍晚,秦风婉拒了办公室安排的车辆,独自乘坐最后一班动车前往省城南州。他需要这段独处的旅程来沉淀思绪。车厢内灯光柔和,旅客稀少,他靠窗而坐,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逐渐被暮色笼罩的田野和城镇。脑海中,江泉的地图、产业分布、百姓的期盼、王力书记锐利的目光交替浮现。他反复推敲着汇报的脉络,既要展现格局与魄力,又要避免空泛与浮夸;既要直面问题挑战,又要提出切实路径。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汇报,更是一次面向全省最高决策者的“答辩”,关乎江泉的未来,也关乎他个人的政治前途。
他随身只带了一个轻便的公文包,里面是精心准备的汇报提纲和关键数据图表,没有冗长的文稿。他告诫自己,要摈弃一切官样文章,用最精炼的语言、最扎实的内容,展现江泉的决心与智慧。
周五上午八点四十分,秦风提前抵达戒备森严的省委南院。经过严格的身份核验,他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步行穿过幽静而庄重的庭院,来到一号楼前。王力书记的秘书陈默已等在门口,见到秦风,他快步迎上,脸上是惯有的严谨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秦市长,辛苦了,书记正在等您,请随我来。”
陈默的笑容背后,眼神中似乎比以往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秦风点头致意,跟随他走进这栋象征着全省最高权力核心的建筑内部,走廊里铺着厚厚的地毯,脚步无声,气氛静谧而肃穆。
陈默在一扇厚重的实木门前停下,轻轻敲了敲,然后推开,侧身示意秦风进入。秦风迈步走进办公室,王力书记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批阅文件,阳光从高大的窗户洒进来,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目光如炬,看到秦风,脸上露出一丝温和但绝不失威严的笑意,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秦风同志到了,坐。”
“王书记好!”秦风恭敬地问候,在指定的椅子上端正坐下,腰杆挺直,目光平静地迎向王力。
王力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寒暄:“上次去江泉,时间虽短,但看到了一些真实情况,也听到了一些基层的声音。江泉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今天请你来,就是想抛开形式,深入地听一听,你们新一届班子,对于江泉的未来,特别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什么具体、可行、能见实效的规划和打算?”
问题直接、尖锐,聚焦于“具体、可行、实效”,这完全符合王力的风格,也瞬间将谈话提升到了战略决策的层面。
秦风心绪沉静,早已做好准备。他迎接着王力的目光,语气沉稳而清晰地开始回答:“王书记,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次当面汇报的机会。江泉经过前阶段的深刻反思和整顿,全市上下已经统一认识:必须彻底告别过去粗放增长、忽视民生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让全市人民的收入迈上一个实实在在的新台阶,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最终检验标准。我们的初步构想,是围绕‘产业赋能、改革破局、共享发展’三大支柱,系统推进。”
接着,秦风有条不紊地展开阐述,如同一位工程师在展示精心绘制的蓝图:
“第一支柱,是向‘绿色产业’要增量,打造增收新引擎。” 他首先聚焦发展动能转换,“我们规划的核心载体是‘雾江生态经济带’。这不仅是治理工程,更是发展工程。我们计划沿治理后的雾江流域,布局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水经济(如高端饮用水、特色水产)以及环保科技研发应用等产业集群。例如,在东风县段,利用改善的水质和生态湿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有机农业和精品民宿,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直接让农民变股东、变员工。目标是五年内,在该经济带内培育形成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增五万个以上高质量就业岗位。”
“第二支柱,是向‘科技创新’要效益,提升增收含金量。” 他强调创新驱动和价值链攀升,“一方面,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如推动纺织服装业向个性化定制、品牌化运营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工人技能工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我们正在洽谈的云计算中心项目,吸引电商、文创、在线教育等轻资产企业落户,为年轻人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同时,设立市级创新基金,重点扶持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支柱,是向‘深化改革’要活力,拓宽增收渠道。” 他关注制度性突破,“重点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农村‘三块地’改革(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打通资源变资本的通道,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发展乡村旅游、共享农庄等新业态。同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一业一证’改革,降低创业门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让更多市场主体成为带动增收的源头活水。”
“最后,是坚守‘共享底线’,确保增收的普惠性。” 他补充强调社会政策,“在推动整体增收的同时,我们格外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大规模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织密社会保障网,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一人。”
在整个汇报过程中,秦风引用了大量具体数据、正在推进的重点项目名称、预期带动的就业和增收指标,以及计划配套的政策工具,显示出谋划的深度、细度和可操作性。
王力书记始终专注地聆听着,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点动,听到关键处,会提笔记录几句。期间,他插话询问了几个细节,如“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如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农民技能培训如何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问题都直指要害,显示出深厚的政策功底和现实关切。
待秦风汇报完毕,王力沉吟了片刻,办公室内一片寂静。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秦风,语气凝重而充满期望:“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对头的,尤其是将生态治理与发展富民产业紧密结合,抓住了关键。这充分说明你们班子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严肃和深沉:“但是,秦风同志,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条路上布满荆棘。最大的考验在于平衡与持久。如何确保引进的产业是真正的绿色、可持续,而不是新瓶装旧酒?改革必然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如何凝聚最大共识,稳妥推进?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周期,如何在此过程中稳住经济大盘,保障基本民生不滑坡?这些,都是横在你们面前的硬骨头,是对你们政治智慧、战略定力和执行能力的严峻考验。”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省委对江泉寄予厚望,希望你们能真正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富民的新路来。这不仅是为了江泉一地的百姓,对全省同类地区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是检验你们工作成败的试金石。这项任务,必须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牢牢扛在肩上,毫不动摇地推进下去!”
“请王书记放心!”秦风霍然起身,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殷切嘱托和严格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一个脚印干,切实把省委的决策部署和您的指示要求,转化为江泉大地上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和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绝不辜负省委的信任和江泉人民的重托!”
王力凝视着秦风,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了较为明显的赞许之色,甚至有一丝极淡的笑意:“好!要的就是这种决心和担当。省委支持你们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工作中遇到跨区域、跨层级的难题,可以直接向省委报告。好了,回去抓紧落实吧。”
“谢谢王书记!”秦风郑重道谢,然后稳步退出了办公室。
走出省委一号楼,初夏的阳光明媚而耀眼。秦风却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仿佛压着千钧重担。王力书记的召见,既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江泉新班子的战略擘画与政治重托。前路方向已然明确,但挑战之巨、责任之重、期望之高,远超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