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生态文化长廊项目在秦风的强力推动下,犹如一部沉寂多年的巨型机器,终于打破了锈蚀,各个齿轮开始咬合,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规划审批加速,征地拆迁取得突破,资金渠道逐步理顺,整个项目呈现出多年未有的积极态势。正当秦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攻坚和市政府日常繁重事务中时,一股更加微妙而强大的力量,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江泉的政坛深水区,激起了一圈圈看不见却足以影响所有人命运的涟漪。
省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在一个周一的清晨,低调抵达江泉。没有欢迎仪式,没有新闻报道,只有市委组织部长吴兵和寥寥数位工作人员在市委大楼贵宾厅进行了简短对接。考察组由省委组织部一位资深副部长带队,成员包括干部二处、三处的处长和几名精干的处级调研员。他们的到来,名义上是进行例行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调研,但明眼人都清楚,在江泉刚刚经历重大人事震荡、新班子运行不久的敏感时期,此次考察的针对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考察组驻扎在市委招待所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立即展开了工作。谈话名单是高度保密的,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迅速在江泉市级机关和各区县主要领导干部中传开。一时间,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氛开始弥漫,往日子里一些习以为常的汇报、会议、甚至走廊上的寒暄,都似乎多了一层别样的意味。
考察组抵达的当天下午,秦风正在办公室听取市发改委关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秘书杨小波轻轻推门进来,俯身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秦风神色不变,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汇报继续。但细心的人或许能发现,他握着笔的手指,不易察觉地紧了一下。
汇报结束,众人离开后,秦风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街道,内心并不平静。他当然清楚考察组的来意,也明白自己的名字极有可能在考察名单之上。这不仅是对他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检验,更是关系到江泉未来政治格局和自身发展路径的关键节点。王力书记的重托言犹在耳,雾江项目刚刚破局,无数艰巨的任务压在肩头,他需要一个更能施展抱负的平台,但也深知官场晋升的复杂与微妙。
他拿起内部电话,拨通了市委书记周海洋的直线。电话那头,周海洋的声音听起来一如既往的沉稳:“嗯,考察组到了,我知道。正常工作,平常心对待。你怎么干还怎么干,雾江项目是重中之重,不能松劲。” 周海洋的语气简洁,却传递出明确的信号:稳住阵脚,以不变应万变,用实绩说话。
几乎同时,副市长刘玉凤也接到了类似的提示信息。她放下电话,沉思良久。与秦风的锋芒初露不同,刘玉凤多年来以稳健、细致着称,在这次江泉风波中,她坚定地站在了周海洋和秦风一边,并在分管领域表现出色。这次考察,对她而言,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考察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察组的谈话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一个安静的会议室里。谈话对象从市委常委、市政府领导,到部分区县党政一把手、重要市直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谈话内容围绕领导班子运行情况、主要领导干部政治表现、工作实绩、作风形象、廉洁自律等方面展开,问题设计专业而深入,既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印证。
第一个被请去谈话的是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钱卫国。谈话进行了约四十分钟。钱卫国出来时,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多了一丝深思。他没有与任何人交谈,径直返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随后,市纪委书记李静、宣传部长郑强、组织部长吴兵等常委依次被约谈。每个人的谈话时间长短不一,出来后的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松,但无一例外都守口如瓶。这种无声的神秘感,更加剧了外界的猜测。
重点关注对象,自然是秦风和刘玉凤。
秦风被约谈安排在一个上午。他提前十分钟到达谈话地点,衣着整洁,神情从容。进入谈话室,与考察组成员一一握手问好,态度不卑不亢。主持谈话的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态度严肃但不失礼貌,开场白后便直入主题。
“秦风同志,请你谈谈近期主持市政府日常工作以来,重点抓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主要困难?是如何破解的?”
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旨在考察其工作思路、驾驭能力和担当精神。秦风早有准备,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紧扣雾江治理和文旅项目突破这个当前最核心的抓手,从背景分析、决策过程、推进措施、初步成效几个层面,进行了清晰、简洁、有数据、有案例的阐述。他特别强调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依靠集体智慧、尊重市场规律、依法依规推进的原则,展现了良好的大局观和执行力。
考察组成员听得很认真,不时记录。副部长随后又问了几个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江泉干部队伍建设的看法、以及个人对一些重大原则问题的认识等。秦风的回答既体现了政治站位的坚定性,又展现了对市情的深刻理解和务实作风,整个谈话过程逻辑严密,态度诚恳。
相比于秦风的谈话侧重宏观战略和破局能力,刘玉凤的谈话则更细致地聚焦于其分管领域。考察组详细询问了她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在雾江项目中负责的群众工作、利益协调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刘玉凤凭借其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细致的工作风格,对答如流,用大量具体事例和详实数据,展现了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为民情怀。
考察组的活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江泉官场引起了层层涟漪。尽管表面上一切如常,但暗地里的关注和议论从未停止。
与秦风、刘玉凤关系密切的干部,自然希望他们能更上一层楼,这关系到自身所属群体的政治前景。一些以往与赵达康派系走得较近、但尚未被彻底清理的干部,则内心忐忑,担心新领导上台后会进一步“清洗”。还有一部分中立观望的干部,则在仔细权衡利弊,思考未来如何站队。
各种小道消息开始在私密圈子里流传。有人说考察组对秦风评价很高,认为他年富力强,思路开阔,敢于担当,是难得的开拓型人才。也有人传言,上面可能考虑到江泉的稳定性,会更倾向于提拔作风更为稳健的刘玉凤。甚至还有猜测,省里可能会空降一位市长过来。
这些传言真真假假,却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期盼和焦虑。机关食堂里,走廊上,往日热络的交谈变得谨慎了许多,人们更愿意谈论天气和工作,对敏感话题讳莫如深。
为期三天的集中考察谈话很快结束。考察组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包括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民主评议结果、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重大项目档案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这期间,秦风和刘玉凤都表现得极其克制和低调。他们严格按照周海洋的要求,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尤其是雾江项目的推进,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进展报到秦风的案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工作实绩接受组织考察”的态度。
考察组离开江泉的那天,依旧是低调悄然,没有欢送。他们带走了大量的谈话记录和资料,也带走了江泉无数干部的关注和猜想。
考察组走后,市委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常委会,通报了考察组工作情况,强调要正确对待组织考察,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当前重点工作上来。周海洋在会上特别指出:“无论考察结果如何,江泉发展的大局不能变,当前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不能断。全体常委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会议结束,秦风和刘玉凤并肩走出会议室。两人对视一眼,没有过多交流,只是相互微微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都知道,考察只是过程,结果需要等待。而在结果出来之前,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继续埋头苦干,用更加出色的业绩,来证明自己,也为江泉的未来争取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