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验室的文物投影区,淡蓝色的光柱从三星堆神树复制品的顶端射出,在地面投射出一幅完整的昆仑墟图纸。姜绾蹲在图纸前,指尖划过 “方舟动力核心” 的标注 —— 那里用朱砂勾勒着一颗心脏的图案,血管分支如蛛网般蔓延,在灯光下泛着微微的红光,像是一颗跳动的活心。
“之前只注意到动力核心的位置,没仔细看这心脏图案。” 姜绾的声音带着好奇,她让助手将萧决的心脏神经网 ct 扫描图投影在旁边,当两张图的比例调整一致时,实验室里突然陷入死寂 —— 神树图纸上的心脏血管分支,与萧决心脉的三维影像完全重叠,尤其是左心室附近的三条主血管,连分叉角度都分毫不差,像是用萧决的心脏扫描图直接拓印在昆仑墟图纸上。
“这不可能……” 助手拿着游标卡尺测量,数据显示:神树图纸中心脏的主动脉直径是 2.8 厘米,萧决的主动脉直径也是 2.8 厘米;图纸上冠状动脉的长度是 11.3 厘米,萧决的冠状动脉长度同样是 11.3 厘米,甚至血管壁上的细微纹路,都能在两者间找到一一对应的位置。
林教授快步走到投影前,调出心脏解剖学的标准图谱对比。标准图谱中,成年人左心室的三条主血管分叉角度通常在 30°-45° 之间,且存在个体差异;而神树图纸与萧决心脉的分叉角度,都精确地稳定在 38.7°,这个特殊的角度,在之前的医学案例中从未出现过,像是被刻意设计的 “标准值”。
“不是巧合,是刻意匹配。” 林教授的手指在两张图的重叠处滑动,“夏朝人绘制的方舟动力核心蓝图,是以萧决的心脏神经网为原型设计的 —— 神树投射的不是普通的心脏图案,是萧决的‘心脉图谱’,而昆仑墟的方舟动力核心,就是按这张图谱建造的。”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团队用计算机将神树图纸的心脏图案与萧决的 ct 影像进行三维建模融合。当两个模型重叠时,融合度显示为 99%,只有血管末端的几个微小分支存在 0.1% 的误差,助手解释:“这可能是萧决成年后血管自然发育的细微变化,若按青少年时期的心脏模型推算,融合度能达到 100%。”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都震撼不已。姜绾突然想起第 514 章的发现 —— 萧决血液中的特殊酶能加速青铜能量转换,当时以为只是 “能量催化剂”,现在看来,酶的作用不仅限于此。“酶能稳定萧决的心脉频率,确保他的心脏神经网始终保持与动力核心蓝图一致的结构,” 姜绾的目光变得深邃,“就像给心脏装了‘稳定器’,避免因生长发育导致心脉结构变化,从而失去与动力核心的匹配度。”
就在团队分析心脉结构时,负责心率监测的助手突然惊呼:“姜博士,萧决的心率数据有问题!” 屏幕上显示,萧决的心率无论在运动、睡眠还是情绪波动时,都稳定在 72 次 \/ 分钟,这个数值从他加入考古队以来从未变化过,之前团队以为是特殊体质,现在结合心脉图谱,这个恒定的数值突然变得意味深长。
姜绾让助手调取萧决的心率日志,将 72 次 \/ 分钟的数值进行数学拆解。当她用 3600 秒(1 小时)除以 72 时,结果恰好是 50—— 这个数字,与天文台提供的参宿四自转周期数据完全一致。参宿四的自转周期约为 50 天,而萧决的心率周期,恰好是参宿四自转周期的 “微观映射”,像将宇宙星体的运动规律,浓缩进了人类的生命节律中。
“这是宇宙常数的绑定!” 林教授的声音带着激动,他在白板上写下公式:“萧决心率 = 72 次 \/ 分钟 = 3600 秒 ÷50,其中 50 对应参宿四自转周期(天),3600 秒是时间单位换算,这个等式不是偶然,是夏朝人将‘生命节律’与‘宇宙常数’深度绑定的证据。”
为了验证这个逻辑,团队对比了其他志愿者的心率与宇宙星体数据。普通成年人的心率在 60-100 次 \/ 分钟之间波动,无法与任何星体的自转或公转周期形成稳定等式;而萧决的 72 次 \/ 分钟,不仅能与参宿四的 50 天自转周期匹配,还能与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周期(约 2.5 亿年)形成数学关联 ——2.5 亿年 ÷(72 次 \/ 分钟 x60x24x365),结果恰好是一个整数,这种精准的数学对应,绝不可能是自然巧合。
“萧决的心率不是生理特征,是‘宇宙坐标’。” 姜绾盯着白板上的公式,突然明白之前的疑惑,“陨铁小球激活时浮现的‘72’,不是随机数字,是在提示我们,萧决的心率就是启动方舟动力核心的‘频率密钥’—— 只有让动力核心的运转频率与萧决的心率同步,才能激活方舟,而参宿四的自转周期,就是两者同步的‘校准标准’。”
团队立刻进行模拟实验:将萧决的心率频率(72 次 \/ 分钟)输入方舟动力核心的模拟程序,当核心的运转频率调整至 72hz 时,程序显示 “能量循环启动”,屏幕上的动力核心模型开始发光,与神树投射的红光频率完全一致;而当频率偏离 72hz 时,模型立刻显示 “能量紊乱”,红光也随之黯淡。
“这就是‘心脉所系’的真正含义!” 姜绾指着模拟程序,“神树图纸上标注‘心脉所系’,不是说动力核心的位置与心脏相关,是说动力核心的运转必须依赖萧的心脉频率 —— 他的心脏就是‘活的校准器’,没有他的心率同步,动力核心永远无法正常启动。”
实验进行到一半时,古代线传来的加密数据突然弹出 —— 墨家弟子在机关城密室发现一卷羊皮卷,上面记载着 “方舟启,需心脉与星同频,否则舟毁人亡”。这段记载与现代实验室的模拟结果完全吻合,进一步证实:夏朝人早就知道,方舟动力核心的启动必须依赖特定的 “心脉频率”,而这个频率,就是萧决与生俱来的 72 次 \/ 分钟。
姜绾突然想起萧决第一次激活青铜鼎的场景:当时鼎内的红光流动频率与他的心率完全同步,形成通往通天柱的路径。现在看来,那不仅是情感共鸣的效果,更是动力核心启动的 “预演”—— 青铜鼎是 “频率检测器”,只有当激活者的心率符合 72 次 \/ 分钟的标准时,才能解锁通往方舟的路径,否则即使具备 A 血型和基因标记,也无法靠近动力核心。
“萧决的存在,就是为了启动方舟。” 林教授的语气带着敬畏,他将萧决的心脉图谱、心率数据与参宿四的宇宙参数,在屏幕上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夏朝人通过基因改造,让萧决的心脏神经网成为动力核心的‘蓝图’;通过蛊虫共生,稳定他的心率频率;再将心率与参宿四的宇宙常数绑定,确保动力核心的运转符合宇宙规律 —— 这是一个跨越三千年的‘生命工程’,萧决就是这个工程的‘终极产物’。”
团队还发现,萧决心率的稳定性远超常人。即使在极端环境下,比如模拟的昆仑墟低温(-15c)或高海拔(5000 米)环境中,他的心率仍能稳定在 72 次 \/ 分钟,而普通成年人在这种环境下,心率会波动 ±10 次 \/ 分钟。这种稳定性,是动力核心启动的关键 —— 若心率频繁波动,动力核心的频率也会随之紊乱,最终导致启动失败。
“蛊虫不仅能分泌特殊酶,还能调节萧决的自主神经系统。” 姜绾调出萧决的神经监测数据,“当外界环境变化时,蛊虫会释放微量激素,维持萧决心血管系统的稳定,确保心率不偏离 72 次 \/ 分钟 —— 这就是之前发现的‘共生体系’的真正作用,不是简单的能量放大,是‘生命节律调节器’。”
实验室的灯光突然闪烁,神树投射的昆仑墟图纸与萧决的心脉图谱同时亮起,在空气中形成一道金色的光桥。姜绾伸手触碰光桥,能清晰感受到一股温暖的能量,这股能量的波动频率,与萧决的心率完全同步,也与参宿四的电磁波频率相同,像是三者之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 “能量共鸣”。
“我们之前找的是‘钥匙’,现在才明白,萧决就是‘钥匙本身’。” 姜绾的声音带着感慨,“他的基因是解锁血脉的钥匙,他的蛊虫是放大能量的钥匙,而他的心脉,是启动方舟动力核心的终极钥匙 —— 三者合一,才是打开昆仑墟文明的完整密钥。”
古代线传来新的消息:墨家弟子在羊皮卷的末尾,发现了一行用星象符号写的小字,破译后是 “参宿明,心脉合,方舟启”。这段文字,与现代实验室发现的 “心率绑定参宿四” 的结论完全一致,证实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夏朝人留下的线索与现代科技的探索,始终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实验室外,参宿四在夜空中闪烁,其光芒的波动频率,与萧决的心率、神树的红光形成完美的共振。姜绾站在光桥前,突然明白:夏朝人不是在 “创造” 文明,而是在 “连接” 文明 —— 他们将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宇宙的星体运动连接,将古代的器物与现代的科技连接,将萧决的存在与昆仑墟的未来连接,而这场连接的最终目的,或许就是在参宿四光芒最盛的时刻,让沉睡三千年的方舟,重新启航。
这场关于心脉图谱的发现,不仅揭开了昆仑墟方舟动力核心的秘密,更让团队明白:萧决的每一处生命特征,都是夏朝人精心设计的 “文明密码”,而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守护这份密码,在最合适的时机,完成夏朝人未竟的 “方舟启航”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