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平衡界的薄雾,将金色的碎片洒在永续花的花瓣上时,小星正蹲在溪边清洗采集来的草药。冰凉的溪水漫过指尖,带着上游融雪的清冽,她低头时,发梢的水珠滴落在水面,漾开的涟漪里恰好倒映出对岸的景象——那里,几个身影正弯腰在田埂上忙碌。
“阿星,过来搭把手!”对岸传来呼喊,是负责培育共生作物的老农。小星甩了甩手上的水,踩着溪中的石墩跳过去,脚刚落地就被一把拉到田垄边。“你看这新培育的‘星尘稻’,穗子比去年饱满多了。”老农粗糙的手掌抚过稻穗,指尖沾着的泥土带着潮湿的腥气,“多亏了你上次带来的改良土壤配方,这稻子根须扎得特别深。”
小星凑近细看,稻穗上确实凝结着细小的光点,那是吸收了星尘能量的痕迹。她想起三个月前,为了改良这片贫瘠的土地,自己和团队带着检测仪在山谷里蹲了整整两周,从岩层中提取能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又熬夜调配比例。当时划破的手掌现在还留着浅疤,可看着沉甸甸的稻穗,那点疼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这稻子能抗倒伏吗?”她伸手轻轻捏了捏稻秆,质地比普通稻秆坚韧不少。
“放心,”老农笑得眼角堆起皱纹,“你看这茎秆上的纹路,跟你画的加固图一模一样,风吹雨打都不怕。”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引擎声,几辆悬浮车顺着田埂旁的小路驶来。为首的车刚停稳,车门就被推开,走下来的人怀里抱着一个金属箱子,正是负责能源研发的李工。“星尘转换器调试好了,”他把箱子放在田垄上,打开后露出里面闪烁着蓝光的仪器,“你设计的能量传导线路果然管用,现在收集的星尘能量能直接储存到稻穗里,不用再担心夜间能量流失了。”
小星蹲下身,看着仪器的探头轻轻触碰稻叶,星尘能量顺着叶脉缓缓流动,在稻穗顶端聚成小小的光球。“这样一来,晚上也能继续积累能量了。”她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对了,上次说的‘共生灯’呢?就是能模拟星尘光谱的那种。”
“在这儿!”李工从车里搬出一盏造型像蒲公英的灯,打开开关,柔和的蓝紫色光芒立刻笼罩了周围的稻穗,“晚上给稻田补光用,测试过了,能让稻子的生长周期缩短三成。”
这时,田埂那头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家伙举着画板跑过来,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画纸喊:“星尘姐姐,你看我画的稻田,里面有会发光的鱼哦!”小星接过画纸,上面用蜡笔画着金色的稻穗,稻穗间游着浑身闪着光的鱼,鱼鳍上还沾着星星。
“画得真好,”她掏出随身携带的彩笔,在画纸上添了几笔,“你看,鱼身上的光其实是稻穗掉落的星尘变的,这样它们就能一起长大啦。”女孩欢呼着接过画纸,拉着同伴去溪边写生了,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在稻田上空回荡。
老农看着这一幕,点了支烟,烟雾在晨光中慢慢散开:“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以前谁能想到,石头里的能量能种庄稼,灯光能让稻子长得更快?”他指了指远处的山坡,“那片坡地,你说能种果树不?”
小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那里的土壤颜色偏红,带着沙质的粗糙感。她打开手环上的检测仪,数据立刻跳了出来:“含铁量偏高,适合种耐旱的果树,比如沙棘或者山楂。”她忽然笑了,“等秋收了,我们用星尘稻酿米酒,再用山楂做果酱,肯定特别好吃。”
李工在一旁调试着仪器,闻言接话:“我已经设计好果树专用的能量转换器了,下周就能安装。到时候让山楂果也结得又大又甜。”
太阳渐渐升高,田埂上的影子越缩越短。小星摘下草帽扇了扇,目光扫过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三个月前这里还是片乱石滩,现在却长满了沉甸甸的稻穗,田埂边的野花顺着水渠蔓延,偶尔有蝴蝶停在稻穗上,翅膀扇动时带起细碎的星尘光点。
“对了,”她忽然想起一件事,“上次说的‘星尘循环系统’,测试得怎么样了?”
李工指了指不远处的处理站:“早就运行了。稻壳能转化成能量棒,秸秆能做肥料,连收割时掉落的碎粒都能用来喂养菌菇。”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点自豪,“完全零浪费,跟你设计的图纸一模一样。”
老农听到这话,磕了磕烟袋锅:“这才叫过日子嘛,一分一毫都不糟践。”他弯腰割下一束稻穗,递给小星,“你闻闻,这米香里都带着星星的味儿。”
小星把稻穗凑到鼻尖,确实闻到一股清冽的香气,混杂着泥土和阳光的味道。她忽然想起刚来时,这片土地还在因为过度开采而寸草不生,村民们背着行囊准备迁徙。是团队带着星尘能量技术驻扎下来,一点点改良土壤,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才有了现在的景象。
“晚上有篝火晚会,”老农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让你尝尝新米做的竹筒饭,就当庆祝丰收。”
小星笑着点头,转身帮李工收起仪器。阳光穿过稻穗的缝隙落在她身上,将发梢染成金色。远处的孩子们还在溪边画画,他们的笑声混着风吹稻浪的声音,像一首温柔的歌。她忽然明白,所谓的共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像这稻田一样——土地滋养作物,作物回馈土地,星尘照亮生长,而生长的痕迹里,藏着所有用心守护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