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书房烛火,几乎燃至天明。吴权独自站在那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如炬,仿佛要将那山川河流、城池关隘都烙印在心底。蜀地的险峻,吴地的水网,北汉的辽阔,在他脑中交织成一盘宏大的棋局。最初的危机感,已被一种更为磅礴的野心所取代。诸葛亮倾巢而出,孙权四面出击,这固然是危机,但何尝不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若能在此时,此地,一举歼灭蜀吴两国的主力大军,那么……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破夜空,在他心中轰然炸响——反守为攻,一举定鼎,一统华夏!
这个想法让他心潮澎湃,彻夜未眠。他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权衡着巨大的风险与那足以光耀千古的收益。当窗纸透出第一缕晨光时,他的眼神已然变得无比坚定。
“传令黄门官,”吴权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鸣钟击鼓,召集群臣,即刻举行大朝会!凡在京文武百官,亲王勋略,务必到场!”
“咚——!”“咚——!”“咚——!”
低沉而洪亮的钟声,伴随着急促如雷的战鼓声,骤然打破了汴京清晨的宁静。这并非寻常朝会的信号,而是唯有在祭祀、新帝登基或面临重大国事时才会动用的最高规格的召集令。整个京城都被这声音所震动,官员们纷纷换上朝服,面带惊疑与凝重,从四面八方向皇城涌去。
勤政殿前,百官鱼贯而入。今日的殿堂,气氛格外庄严肃穆。当众人按班次站定,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御座之旁。
那里,设置了三个特殊的座位,厚厚的锦褥之上,还覆盖着温暖的棉被。三位老臣被内侍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坐在那里,他们须发皆白,面容枯槁,气息微弱,正是已入膏肓之年,许久未曾露面的荀彧、贾诩和管辰。这三位北汉开国的元勋谋主,智慧的代表,此刻被皇帝以最高礼仪请来,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此会,将决定北汉的国运,需要集中所有前人的智慧。
御阶稍下的中殿位置,摆放着五张座椅。世子吴博、辽王吴浩、燕王吴雄、北平王吴恒、昌平王吴俥等皇室核心成员正襟危坐,他们年轻或暮年的面孔上,写满了凝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下殿之中,文武分列左右,济济一堂,几乎囊括了北汉朝廷驻守京畿的所有重臣。
左班文官序列,以首相邴原为首,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面容沉静,眼神深邃。其后依次是盖勋、华歆、田豫、蔡豹、吴芝、羊衜、贾和、士孙瑞等一众文臣谋士,他们或抚须沉思,或低声交换着眼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
右班武将行列,更是将星云集。大将军徐晃昂首挺立,如同山岳,他是军中定海神针。其旁是首席军师沮授,虽为文士,却位列武将班首,足见其谋略在军中的地位。再之后,是典韦、赵云、童飞、郭淮、文鸯、公孙婷、钟会等一众将领,他们个个甲胄在身,眼神锐利,浑身散发着久经沙场的悍勇之气。整个大殿,静默无声,唯有那三位老臣偶尔发出的微弱咳嗽声,以及殿外风吹旗幡的猎猎作响。
“陛下驾到——!”
随着内侍一声悠长的唱喏,全体肃立。吴权身着十二章纹衮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步伐沉稳地走上御阶,转身,落座。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这北汉国最核心的群体,从垂死的元老,到年富力强的亲王,再到文武济济的百官。
“众卿平身。”
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前所未有的朝会,必将决定一个帝国的未来,乃至整个天下的走向。一场风暴,将从这汴京勤政殿,席卷向华夏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