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道困局:楚地云梦泽畔的码头,向来是大秦南方最热闹的商埠。可这几日,码头上的气氛却有些沉闷。楚地最大的商队“楚风号”的掌柜周裕,正蹲在自家货船旁,对着账本唉声叹气。
“掌柜的,蜀郡那边又来消息了,说咱们运过去的织锦,除了蜀郡的入市税,还要再加收‘过境厘金’,这一趟下来,税钱比运费还高。”伙计匆匆跑过来,手里攥着一封染了尘土的信。
周裕猛地站起身,把账本往船板上一摔:“岂有此理!咱们在楚地刚交了‘出境税’,过南阳郡收‘途经税’,到了蜀郡还要交‘入市税’‘厘金’,这趟织锦运到蜀郡,怕是赚的钱还不够交税!”
码头上的其他商队也都愁云满面。西域商队的首领昆莫,正指挥着胡商们把一筐筐玉石搬上岸,脸上却没了往日的爽朗。“周掌柜,你们楚地到蜀郡还算好的,我们西域商队从于阗到楚地,要过敦煌、张掖、陇西、南阳四郡,每郡都要交税,有的郡还故意刁难,说我们的玉石是‘异域奇珍’,要加征‘特产税’。”昆莫说着,指了指身后的骆驼,“你看这些骆驼,驮的货物一半是税银,一半才是货物。”
不远处,蜀郡商队的头领赵山也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磨损的算盘:“可不是嘛!我从蜀郡运漆器到楚地,沿途三郡,每郡征税三成,到了楚地还要交‘落地税’,去年一年,光交税就占了利润的六成。再这么下去,这买卖没法做了。”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激动。码头上的商人们也都围了过来,纷纷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有的商队因为税太重,已经停了生意;有的则减少了货物量,原本能装十车的货,现在只敢装五车,怕交不起税。
周裕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一阵发酸。他做了二十年生意,见证了楚地商道从冷清到热闹,可如今,这热闹却要被沉重的赋税压下去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得找个人想想办法。”他喃喃道。
“找秦斩大人!”有人喊道。
秦斩是楚地郡尉,兼管商道治安,向来体恤商民,之前染料北运、织锦西销的事,都是他牵头解决的。商人们一听这话,纷纷点头:“对,找秦斩大人!他一定有办法!”
当天下午,周裕、昆莫、赵山三人就带着各商队的联名信,来到了楚地郡府。秦斩正在处理公文,见三人神色焦急,连忙请他们坐下。
“秦大人,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周裕把联名信递过去,“现在跨郡贸易,重复征税太严重,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
秦斩接过信,仔细看了起来。信上详细写了各商队在跨郡贸易中遇到的征税问题,从楚地到蜀郡,从西域到中原,几乎每条商道都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有的商队甚至算了一笔账,跨三郡贸易,赋税占比高达五成以上。
秦斩的眉头越皱越紧。他知道,随着大秦跨地域协作越来越频繁,贸易量逐年增加,可赋税制度却跟不上,重复征税不仅加重了商队负担,还阻碍了货物流通,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全国的经济。
“你们放心,这事我一定会管。”秦斩放下信,语气坚定地说,“我这就写奏折,把这事上报咸阳,恳请朝廷制定新的商税制度。”
三人一听,激动得站起身:“多谢秦大人!要是能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我们商队一定多做买卖,为大秦创收!”
秦斩送走三人后,立刻提笔写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阐述了重复征税的危害,建议朝廷统一商税标准,推行“一次征税,全国通行”的制度,并提出了初步的方案构想。写完后,他让人快马加鞭,把奏折送往咸阳。
第二章 咸阳议策
奏折送到咸阳时,恰逢朝廷商议全国经济治理之事。始皇帝看完秦斩的奏折,召集群臣议事。
“楚地奏报,跨郡贸易重复征税,商队负担过重,诸位有何看法?”始皇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群臣。
丞相李斯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秦斩所言极是。如今大秦疆域辽阔,各郡自行制定商税,税率不一,重复征税现象严重,确实阻碍了贸易发展。臣以为,当推行全国统一的商税制度,规范征税标准。”
户部尚书立刻反驳:“丞相所言虽有道理,可各郡财政依赖商税。若统一征税,恐影响各郡收入,引发郡府不满。”
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统一商税,有的担心各郡抵触,一时难以达成共识。
始皇帝沉思片刻,说道:“商税乃国家财政之重要来源,然过重赋税则伤商,商伤则民贫,民贫则国弱。此事需兼顾国家财政与商队利益,寻一折中之道。”他顿了顿,继续说,“传朕旨意,派户部侍郎王砚为钦差,前往楚地,联合楚地、蜀郡、南阳郡等贸易要道的郡官,与商队代表商议,制定可行的商税统筹方案。”
旨意下达后,王砚不敢耽搁,带着几名户部属官,日夜兼程赶往楚地。
半个月后,王砚抵达楚地郡府。秦斩早已召集了楚地、蜀郡、南阳郡、敦煌郡的郡官,以及周裕、昆莫、赵山等商队代表,等候钦差到来。
商议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各郡郡官纷纷强调本地商税的重要性。南阳郡郡丞说:“南阳乃楚地通往中原的要道,每日过往商队数十支,商税占我郡财政三成。若统一征税,我郡收入必然大减。”
敦煌郡郡尉也附和道:“敦煌是西域商队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戍边军费全靠商税支撑。若是减少商税,戍边将士的粮草都成问题。”
商队代表们则坚持要降低税负。昆莫说:“我们西域商队,从于阗到楚地,要走两个月,沿途四郡征税,每郡收三成,到了楚地还要收落地税,有时赚的钱还不够交税。若是不能减少重复征税,我们只能减少贸易量了。”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王砚坐在主位上,仔细听着各方的意见,不时询问细节,却始终没有表态。
秦斩见场面僵持,开口说道:“诸位,朝廷派钦差前来,是为了寻找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而非让各郡互相争执。重复征税伤商,商路不通则各郡商税最终也会减少;可若不顾及各郡财政,方案也无法推行。不如我们换个思路,既保证商队税负降低,又确保各郡收入不受太大影响。”
他的话让众人安静下来。王砚点了点头:“秦郡尉所言甚是。本钦差有个想法,或许可行。商队在出发地一次性缴纳‘全国通行税’,税率按货物价值的一成征收,之后沿途各郡不再征税。所收税银,由户部统一管理,根据各郡过往的商税占比,以及商队途经次数,按比例分配给各郡。这样一来,商队税负降低,各郡也能获得稳定的税收。”
这个方案一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楚地郡守算了一笔账:“楚地是南方贸易中心,过往商队最多。若是按途经次数分账,楚地分得的税银,或许比之前还多。”
南阳郡郡丞也琢磨着:“南阳虽然不再直接征税,但过往商队增多,贸易繁荣,其他税收或许能弥补商税的减少。”
商队代表们更是喜出望外。周裕说:“若是只交一成的通行税,我们的税负能降低五成以上,这样就能扩大贸易量了。”
昆莫也笑着说:“一成税,对我们西域商队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以后往返于阗和楚地,再也不用为交税发愁了。”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又对方案的细节进行了商议。确定了“全国通行税”的税率为货物价值的一成,税银由出发地郡府代收,每月上报户部,户部按各郡的“贸易贡献度”(包括商队途经次数、过往商税占比等)进行分账。同时,制作“通行税牌”,商队交税後凭税牌通行全国,各郡关卡见牌放行,不得再征税。
方案确定后,王砚立刻写奏折上报咸阳。始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全国推行“跨郡商税统筹”制度,定于三个月后正式实施。
第三章 税牌初行
消息传到各商队,商人们都欣喜若狂。周裕立刻召集“楚风号”的伙计,盘点货物,准备在制度实施后,第一时间出发前往蜀郡。昆莫则派人快马加鞭赶回西域,让于阗的商队准备更多的玉石、香料,运往中原。
三个月后,“跨郡商税统筹”制度正式实施。楚地码头的税关前,挂起了“全国通行税征收点”的牌子。周裕带着一船织锦,来到税关前,成为第一个缴纳“全国通行税”的商队。
税官仔细核对了织锦的数量和价值,计算出应缴税额。周裕交了税银后,税官递给了他一块青铜打造的税牌。税牌正面刻着“大秦通行税牌”六个大字,背面刻着商队名称、出发地、目的地和纳税金额,还盖着楚地郡府和户部的印章。
“周掌柜,凭此税牌,你这船织锦从楚地到蜀郡,沿途各郡不得再征税。”税官笑着说。
周裕接过税牌,双手摩挲着,心里激动不已。他举起税牌,对伙计们喊道:“走,出发去蜀郡!”
货船驶离码头,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过南阳郡时,以往要停靠交税的关卡,如今只需出示税牌,关卡官吏核对无误后,便立刻放行。
“掌柜的,真的不用交税了!”伙计兴奋地跑过来报告。
周裕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江面,感慨道:“以前过南阳郡,要交两成税,还要耽误大半天时间。现在有了税牌,一路畅通无阻,这买卖终于能做了!”
与此同时,西域商队的昆莫,也在楚地税关缴纳了通行税,拿到了税牌。他的商队有二十峰骆驼,驮着玉石、香料和西域地毯,准备返回于阗。
商队从楚地出发,向西而行。经过陇西郡时,以往总要刁难他们的税吏,看到税牌后,态度立刻变得恭敬起来,不仅没有征税,还主动指引商队走最近的路线。
“昆莫首领,这税牌可真管用!”一名胡商笑着说。
昆莫拿着税牌,哈哈大笑:“以前交的税比赚的还多,现在有了税牌,做买卖更省心了!这大秦的新制度,真是太好了!”
商队一路西行,经过张掖、敦煌,每到一处关卡,只需出示税牌,便能顺利通过。以往需要一个月才能走完的路程,这次只用了二十五天就到了于阗。
于阗国王听说昆莫的商队顺利返回,还带回了大量中原的织锦、瓷器,立刻召见了他。昆莫把税牌献给国王,讲述了大秦的“跨郡商税统筹”制度。
国王看着税牌,感叹道:“大秦的制度如此先进,以后西域与中原的贸易,必然会更加繁荣。你立刻组织更多的商队,带着西域的特产,去中原贸易!”
昆莫领命,当天就开始筹备新的商队。
而在蜀郡,赵山的商队也凭借税牌,顺利将漆器运往楚地。以往要交四成税,现在只交一成,利润大增。他回到蜀郡后,立刻扩大了漆器工坊的规模,雇佣了更多的工匠,准备加大贸易量。
第四章 商路繁兴
“跨郡商税统筹”制度实施三个月后,楚地码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每月过往商队不过五十支,如今增加到了八十多支,码头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货船和骆驼商队。
楚地的织锦、瓷器,蜀郡的漆器、茶叶,西域的玉石、香料,中原的粮食、铁器,在码头上源源不断地装卸、转运。码头上的店铺也多了起来,饭馆、客栈、杂货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隆。
周裕的“楚风号”商队,原本每月只往返蜀郡一次,现在增加到了两次。他算了一笔账,实施新税制后,每趟的利润比以前增加了五成。他用赚来的钱,新造了两艘货船,扩大了贸易规模。
“秦大人,您看这码头的热闹景象,都是托了新税制的福啊!”周裕带着秦斩巡视码头,笑着说。
秦斩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心里十分欣慰。他指着远处的西域商队,说道:“你看,西域的商队也越来越多了。昆莫告诉我,他这次带来的玉石,比上次多了一倍,很快就被楚地的商人抢购一空。”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呼声。原来是赵山的商队到了,船上装满了蜀郡的新茶和漆器。赵山看到秦斩,快步走过来,笑着说:“秦大人,新税制实施后,蜀郡到楚地的商队增加了三成,我们的漆器在楚地卖得越来越好,很多商人还预定了明年的货。”
秦斩点了点头:“这就是朝廷推行商税统筹的目的,商路通,则贸易兴;贸易兴,则国家富。”
与此同时,在咸阳的户部衙门里,王砚正在查看各地上报的商税数据。数据显示,实施新税制三个月来,全国跨郡贸易量比以前增加了四成,税银总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为贸易量的增加,比以前增加了一成。
“太好了!”王砚激动地说,“这‘一次征税+分账’的模式,果然可行。各郡分得的税银,虽然单支商队的税收减少了,但因为商队数量增加,总体收入基本稳定,有的郡甚至还增加了。”
他立刻写奏折,向始皇帝禀报新税制的实施成果。始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秦斩、王砚等人,并下令在全国各郡设立“通行税征收点”,进一步推广“跨郡商税统筹”制度。
消息传到各地,商人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原本因为税负太重而停止贸易的商队,纷纷重新组建;一些原本只做本地生意的商人,也开始涉足跨郡贸易。
西域的于阗、龟兹等国,派出了更多的商队前往中原;南方的百越之地,也有商人带着香料、象牙,通过楚地商道,运往中原和西域。大秦的商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连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
昆莫的商队,现在不仅往返于于阗和楚地,还把中原的织锦、瓷器运往西域各国,再把西域各国的特产运回中原,成为了大秦与西域贸易的重要纽带。他在楚地定居下来,娶了楚地的女子为妻,还在码头附近开了一家西域商品店,生意十分火爆。
周裕的“楚风号”,则开通了楚地到江南、中原的贸易航线,把楚地的织锦卖到了更广阔的地区。他还与蜀郡的赵山合作,互相代理货物,楚地的织锦通过赵山的商队运往蜀郡,蜀郡的漆器通过“楚风号”运往楚地和中原,实现了互利共赢。
第五章 通衢天下
一年后,秦斩奉命前往咸阳述职。他骑着马,沿着驰道而行,沿途所见,皆是繁荣景象。驰道上,商队络绎不绝,有的赶着马车,有的牵着骆驼,车上装满了各地的货物。驿站里,商人们歇脚喝茶,谈论着各地的商机,欢声笑语不断。
到了咸阳,秦斩先去户部拜见王砚。王砚见到他,笑着迎了上来:“秦郡尉,你来得正好。陛下正要召见你,询问楚地商路的情况。”
两人来到皇宫,始皇帝正在御花园散步。看到秦斩,始皇帝笑着说:“秦斩,你在楚地推行商税统筹,成效显着。朕听说,如今楚地商路繁荣,贸易量倍增,各郡税银也稳步增长,真是功不可没。”
秦斩躬身行礼:“陛下,这都是陛下英明决策,钦差王大人统筹有方,各郡郡官与商队通力合作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始皇帝点了点头:“你不必过谦。商税统筹制度的成功,不仅推动了贸易发展,更让大秦各郡联系得更加紧密。以前,各郡自给自足,贸易不畅;如今,商路通衢,货物往来,各郡互通有无,这才是大秦一统天下的景象。”
他顿了顿,继续说:“朕打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商税制度,设立‘商路驿站’,为商队提供住宿、补给、护卫等服务,让商队行商更加安全便捷。同时,鼓励各郡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商路运往全国,促进各郡经济发展。”
秦斩听后,心中激动不已:“陛下圣明!若是能设立商路驿站,加强商队护卫,大秦的商路必将更加繁荣,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述职结束后,秦斩返回楚地。他按照始皇帝的旨意,在楚地商道沿线设立了十处商路驿站,每处驿站都配备了士兵护卫,提供粮草、饮水补给,还设有医馆,为商队成员看病。
商路驿站的设立,让商队行商更加安全。以往商队担心的盗匪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昆莫的商队在经过陇西郡时,遇到了小规模的盗匪,驿站的士兵及时赶到,击退了盗匪,保护了商队的货物。
“有了驿站护卫,我们行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昆莫对秦斩说,“我打算明年组织一支更大的商队,把西域的特产卖到中原的每一个郡县。”
周裕和赵山也扩大了贸易规模。周裕的“楚风号”商队,已经拥有了五艘货船,贸易路线覆盖了南方各郡;赵山的漆器工坊,雇佣了上百名工匠,生产的漆器不仅在中原畅销,还通过西域商队,卖到了西域各国。
楚地码头的热闹,已经蔓延到了全国。中原的洛阳、临淄,南方的长沙、番禺,西方的敦煌、酒泉,北方的蓟城、代郡,到处都是繁忙的商队,到处都是互通有无的货物。大秦的商路,如同一条条血脉,将全国各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一天,秦斩站在楚地码头的最高处,望着往来的商队和繁忙的码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一年前,商人们因重复征税而愁眉苦脸的样子,再看看如今的繁荣景象,不禁露出了笑容。
“秦大人,您看,那是来自辽东的商队,第一次来楚地贸易!”身边的侍从指着远处的一支商队,兴奋地说。
秦斩顺着侍从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支满载着皮毛、人参的商队,正缓缓驶入码头。商队首领看到秦斩,快步走过来,恭敬地行礼:“秦大人,我们是辽东的商队,听说楚地商路繁荣,特意赶来贸易。有了朝廷的商税统筹制度,我们从辽东到楚地,一路畅通无阻,真是太方便了!”
秦斩笑着点了点头:“欢迎你们来楚地。大秦的商路,对所有商人开放。只要你们诚信经营,就能在这里赚到钱,把楚地的货物带回辽东,让辽东的百姓也能用上南方的特产。”
商队首领连连称是,立刻指挥伙计们卸货,准备与楚地的商人交易。
秦斩望着眼前的一切,知道大秦的商路,已经正实现了“通衢天下”。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一次对重复征税的改革,始于朝廷对商民的体恤,始于各郡与商队的通力协作。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码头上,给往来的商队和货物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楚地商道上的车轮声、驼铃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繁荣的乐章,响彻大秦的天空。秦斩知道,大秦的繁荣,才刚刚开始;这通衢天下的商路,必将带着大秦,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